“10年以後,中國的中型企業、排在“中不溜秋”位置的企業將會被消滅掉,最終只會剩下3類企業:超級大平臺、行業龍頭和小微企業。”
12月31日,在正和島新年分論壇上,知名組織創新專家、前阿里巴巴集團組織發展專家、創業酵母創始人兼CEO張麗俊,做了一場有關商業趨勢分析、組織創新的專場分享。以下為演講內容精編。
1/ 未來是民營企業家的春天
首先,帶大家思考幾個問題:我們今天處在什麼樣的時代?面臨什麼樣的機會和挑戰?為什麼全球的企業都在追求組織創新?
一、組織創新是全球存量市場惡性競爭的制勝點。
當今全球經濟市場正在進入存量市場。什麼叫存量市場?大家會發現人口紅利、資源紅利、流量紅利都在消失,同時由於國際形勢和國家政策的不確定性,新技術的發展和迭代,不確定性將會成為未來商業的主旋律,各行各業都在跨界競爭,傳統行業進入了很多新的玩家,都在爭奪存量市場。
什麼叫存量市場的惡性競爭?舉個例子,比如團購行業最早5000家企業,打了幾年仗,打到最後只剩下1家,行業第二都沒有活路,競爭極其慘烈,這就是存量市場的惡性競爭。
在這種大浪淘沙、80%的企業都掉隊的情況下,許多中小企業或者說尾部企業跟不上來,甚至頭部企業掉隊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常說,為什麼說基業長青是一個偽命題,在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是4年。
我們要正視現狀,全球目前進入了惡性競爭的存量市場當中。不難發現,全球現在有許多企業,無論多大多小,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新興科技企業,無論是央企還是民企,都正在追求一件事情:組織創新。這是未來幾年企業打贏戰爭的唯一法寶和救命稻草。
二、未來十年的風向標。
我們來看上圖,20年間,世界市值10強企業的排名變化。1997年,全球企業排行榜是產業風向標,流行的幾乎都是能源、製造和消費等工業製造業,唯一的例外是微軟;到了2007年,創業公司都很絕望,除了微軟以外,全是壟斷性企業,不是銀行就是能源,不是能源就是電信。而到了2017年,世界市值10強企業卻全部都是民營企業。其中,科技公司佔了幾家?8家。
在這張圖裡有3個非常重要的資訊,大家一定要get到:第一,隨著中國GDP的增長,中國的頭部客戶一定會是全球化客戶。未來國際化就像今天學電腦、吃飯一樣,是必需的生存技能。請在座各位跟我一起學英語;第二,科技是主旋律;第三,民營企業是主旋律。在全球賽道中,民營企業將會越來越厲害、越來越全球化。
2/ 10年後,中國將只剩下3類企業
再過個10年,又將會發生些什麼呢?我從2008年開始研究新商業文明,是新商業文明的信仰者。這個時代已經來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一、三浪疊加的時代。
那麼,現在中國的商業文明又處在哪個階段呢?曾鳴教授的書裡提到,中國商業文明的變遷正處在一個“三浪疊加”的時代。什麼意思?就是後浪追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三浪疊加”對於每家企業都非常重要,我接下來詳細地講講。
第一浪:線下貿易階段。舉個例子,我們小時候買衣服在哪裡買?商場裡。買米在哪裡買?超市裡。全部線上下。所以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波生意就是線下貿易,主要有兩種業態:一個是以廣東和浙江為主的生產製造業,另一個就是大量貿易公司的存在。這是1.0的商業生態。
它的核心特徵有3條:第一條叫“資訊不對稱”,我們所有人都是靠資訊不對稱來賺錢的。第二條叫“渠道為王”,我們那個時候的銷售是怎麼幹的呢?我有一款產品,到中央電視臺打廣告,成為標王,有品牌後到全國各地做加盟。許多企業都是這樣招加盟商體系的,所以在那個年代所有廠家都會被渠道綁架,大量的錢都被渠道賺走了。第三條叫“B2C的割裂”,我舉個例子,你是賣咖啡機的,當我在國美買你的咖啡機時,你這個廠家能不能直接抓到我這個客戶?抓不到。
10年前、20年前,我們基本上就是這樣做生意。但現在遇到的挑戰越來越大。在這種商業環境下,整個社會的商業文明是封閉的。因為我就是靠販賣資訊給你來賺錢的,所以沒辦法做到開放。這是中國商業的“1.0的小浪花”。
第二浪:線上化階段。接下來中國進入了一波網際網路時代,叫線上化。線上化有3個核心特徵:第一叫核心業務線上。經常有很多老闆講,我的產品已經拍成圖片放到網上了。但這個不叫線上化,核心業務線上指的是產品和服務流程線上;第二叫全資料線上儲存,產業從供應鏈的最上游到倉儲、到物流、到零售、再到交易都實現數字化。中國未來10年最大的生意就是數字化重構每個傳統產業;第三叫線上互動,你和你的使用者必須保持互動,他要能隨時聯絡到你。
這一波浪潮平均時間為10年,週期更短,產生100億美元以上公司的比例非常高。所以你會發現線上化以後,它做的生意就是要打掉中間的各種渠道商、經銷商。比方說大米,東北的農民賣出去5毛錢,但我這裡買要5塊錢。中間隔了這麼多層,要把它打掉。
第三浪:智慧化階段。再接下來則進入到中國的智慧化商業。不要覺得這個東西很遠,中國已經有一批企業做了7年了。智慧商業有4個特點:線上化、網路協同、智慧化和全球化。
在智慧商業賽道里,但凡中國近5年迅速崛起的生意,其它大企業怎麼封殺都封殺不掉,仍舊以火箭般的速度上升。它們的商業模式都在3.0,所以你會發現一浪接著一浪,越來越先進。
如果你的企業已經在第三浪,那麼你今天的挑戰、所有的對手都來自於全球。所以大家是不是會覺得沒有日子沒那麼好過了。
我以前曾開玩笑說,我們前面20年吃的苦,你們未來都會走一遍,要不乾脆就立馬選擇退休算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許多企業都相對焦慮,因為這一二三浪的業態在中國全都同時存在。
哪怕是和你合作了20年的經銷商,也都在變化。比如原來幫你賣車的是4S店裡的銷售,以後可能就是一個像李佳琦這樣的大網紅,一年能賣7、8億,遠超幾家百貨公司。
未來的營銷模式是什麼呢?IP賣貨、渠道下沉,從線下變線上、產品下沉。所以你會發現淘寶在兩個月前釋出了一個新戰略,整個生意模式由“人貨場”變為社交電商。雙十一馬雲跟李佳琪PK賣口紅,馬老師這麼大的影響力,依然PK不過李佳琦。
在經歷劇烈變革和轉型的時代,很難看清楚未來。但越是這樣,越需要相對長期的對戰略的展望。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趨勢,不僅僅是經濟模式的變遷,更是一次商業文明的變革。
二、組織變革的三層變遷。
每個商業變遷過程,都有80%以上的企業要掉隊。因為商業變了,適配的組織形態也在不斷的變遷和進化。在劇變的商業時代下,組織如果不隨之而變,大概率是要被淘汰的。
變革的底層是企業的文化。比如企業若不改變原有的“以自我為中心”理念,轉向“以客戶為中心”導向的文化,怎麼可能做出一個爆款產品呢?這是不可能的;而變革的中間層,是企業裡的人才梯隊和這群人的知識結構要變,要懂得“老瓶裝新酒”,把新的知識裝進去;變革的最上面一層,才是治理架構的變化,比如說股權結構、管理制度、組織架構等等。
聽完這些,你才能知道為什麼我會說基業難以長青。這就是我們要面臨的時代。
當這一波一波的浪潮來襲時,我們所有的商業,從底層、文明、文化、商業模式開始,到產品供應鏈的組建,到營銷模式,再到人的素養,全部都在變化時,我們是抓不住的了。任何條條框框的邏輯、理論和方法論,都沒有辦法讓你的公司基業長青了。
2010-2020年,是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但這個紅利的浪潮現在已經過去了。2020年以後,中國流行什麼呢?流行這5大科技: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和大資料,物聯網,5G,區塊鏈。這些科技如果你不知道,未來是沒法活了。未來10年將是中中國產業網際網路的10年。
10年以後,中國的中型企業、排在“中不溜秋”位置的企業將會被消滅掉,最終只會剩下3類企業:超級大平臺、行業龍頭和小微企業。所以,大家一定要理解我們正處於什麼樣的時代,面臨什麼樣的機會和挑戰,這將是我們走向未來10年的根本。
3/ 企業家要知道終局在哪
所以未來我們要懂得為自己的企業在中國的環境裡做一個商業定位。我常用的定位方法叫“點-線-面-體”。
一、點。什麼叫“點”?我舉個例子,兩個月前有個人給我打電話。她們家是在哈爾濱賣紅腸的,有30多家店。她問我,未來她的店會不會都“死掉”?我回答她,當然不會,歐洲也有許多百年老店,所以“點”是永遠不會消亡的,90%以上都是“點”。但“點”的業態會存續,不代表著原來的那個小生意(賣紅腸)不會“死掉”。
所以做小生意要生存的話,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服務要升級,二是你的“點”必須活在一個“面”上,比如原來的鬧市區現在沒有人流量了,就換個地方開店,或者想新的方法吸引流量,擇良木而棲。
二、線。什麼叫“線”?就是串聯所有生意底層背後的東西,就像阿里以前做的“線”,指的就是資金流、物流和資訊流,換言之就是支付、物流和資料。所以未來你的公司將在哪個業態,你的戰略定位在哪個業態,必須要在“點-線-面-體”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們做企業的一定要知道終局在哪裡。
三、面。“面”就是產業裡的平臺,連線上下游供應鏈的平臺,就是所謂數字化改造、產業轉型的重心,把上下游都打通。這叫“面”。
四、體。什麼叫“體”?就是超級大平臺、生態,所有包羅永珍都在這裡面。目前中國已經有三四個超級大平臺了。接下來在超級平臺的賽道里,還有2-3個大的賽道可以走,比如貝殼已經在做聚合效應,把全國所有中介公司的門店全部連在一起。這可能是下一個生態。
未來10年,你到底在哪裡?是做一個“點”就知足常樂了呢?還是要做一個產業龍頭?或者是一個超級平臺,抑或是一條“線”呢?這要思考清楚。
但無論一家企業的業態是“點-線-面-體”中的哪一個,哪怕做得再大,別人總還是能夠打到你的七寸,所以創新永遠是有機會的。
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有個理論叫做“第二曲線”。講的是什麼呢?企業的“第一曲線”是過往賴以生存的業務,比如做單車、承包工程等等,靠這個業務得以成長起來。然而企業的持續增長不僅要靠“第一曲線”,還應靠“第二曲線”。什麼叫“第二曲線”呢?就是在你“第一曲線”服務好客戶的情況下,長出來第二條新的業務線,但這條新業務線的體量應該和“第一曲線”差不多。比如這家公司原來1年銷售額10億,要是創新業務只做了5000萬的話,它肯定就不算“第二曲線”。
在第一曲線到達巔峰之前,找到帶領企業二次騰飛的“第二曲線”,並且第二曲線必須在第一曲線達到頂點前開始增長,企業永續增長的願景就能實現。
所以你能夠發現,為什麼許多曾經領跑的企業最終市值都沒有上來,核心原因就是它的增長曲線永遠停留在“第一曲線”。微軟這家公司非常值得研究,它是全球範圍內超過5000億美元體量的大型公司中,唯一一家3年之內轉型變革完全成功的,從PC業務轉到雲端計算。
我們的統計資料顯示,一家公司要想做到100億美元以上,必須有2條業務曲線,而要想做到1000億美元以上則必須有4條曲線。這是一個數據統計,僅供大家參考。
4/ 組織設計是一把手工程
這幾年來,我經常跟許多企業家交流,從南走到北你會發現,我們研究了20年的業務,但我們研究人、研究組織這些複雜的玩意兒,好像1年的時間都不到。剛好是這兩年業務走不下去了,大家感覺到痛的時候,才開始研究。
自從2014年創辦這家公司以來,我服務了3000多家公司,至少實地走訪了900多家。我發現一個規律:小老闆跟我談的永遠是業務,“今年3個億的收入,明年怎麼做到5億?”而大老闆關注的是什麼呢?所有大老闆跟我談的都是組織。前幾天我到某地產公司,他們是地產20強,也是這3年以來地產界增速最猛的。他們老闆跟我講,我原來都幹業務,但這兩年業務每年翻一番,是因為我只做這3件事情:第一做公司的頂層組織架構設計,第二專門幹管理幹部的培養,第三合夥人模式。
你會發現,當老闆把時間精力聚焦在這部分時,公司是會大步增長的。所以一家企業的商業設計、組織設計,一定要是“一把手工程”,否則永遠落不了地。
所以最後我們來看一看,優秀的企業家都是一群什麼樣的人?給大家提煉一下:擁有強烈的成功慾望、有說幹就幹的特質、善於死磕和堅持、追求務實和解決問題。
如果沒有這4條,就不是一個合格的企業家。為什麼?企業家是一個什麼樣的道場?企業家承載了這麼多人的責任,一個一個家庭的責任落在你身上,所以必須要學會解決問題和務實。但遺憾的是,我們研究發現,哪怕這4條你都做到了也還不夠。如果想要做到大老闆,還需要這2條:一、願意延遲滿足;第二叫成為深度學習的機器。
我見過的所有好的老闆都是深度學習的。我在去那家地產公司服務之前,董事長就已經帶隊把我線上39講的課程都聽完了,並全部都落了地。這叫深度學習。
我覺得大家這兩年都得了焦慮症,在各大平臺拼命學習,但是你發現看什麼都沒用,為什麼?一個企業家不能滿足於聽點熱鬧。學習分為兩類,一類叫修身養性,自我認知、自我覺察、自我修養,哲學、陽明心學都如是;但另外一類是嚴肅性的知識,它是要去改變你的公司、你的組織和你的團隊的。你要學得很深,並且要落地實踐。
-
1 #
-
2 #
10年以後,中國的中型企業、排在“中不溜秋”位置的企業將會被消滅掉,最終只會剩下3類企業:超級大平臺、行業龍頭和小微企業。
-
3 #
當被駕到一般納稅人的點就不能再是微利企業了
-
4 #
你所說的基業難以長青,只是狹義的基業,主要指的是商業,不過是整個供應鏈的中間層而已,而所謂的基業也就是企業的存在形式,並不單單只是中間商,傳統意義上的基業更多指的是製造業,比如德國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很多的製造業企業,甚至很多貿易商服務商,都已經存續了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了,他們難道還稱不上是基業長青嗎?
-
5 #
這種論斷犯了邏輯錯誤,有人的地方,就有前後左右
-
6 #
民營企業不好存活,不斷擴大的城區面積不斷吸收周邊勞動力,民營私企正在一點點被擠壓直至滅亡。
-
7 #
現在不是這樣嗎?還十年後
-
8 #
未來不會存在類似現在的超級大平臺,講的太自信了,只有行業細分有特色的平臺,打通與實業的連線。
-
9 #
你說的準還是你說了算?
-
10 #
請參考德國,日本好的企業形態。我們要慎重,路走踏實了最重要。
-
11 #
阿里出來的人,都很厲害,都是創業家,阿里鐵軍培養出來很多創業的。
-
12 #
就是一盤散沙唄!!!
-
13 #
IT網際網路很悲哀的是,不是姓馬就是姓馬,壟斷了
什麼叫存量市場的惡性競爭?舉個例子,比如團購行業最早5000家企業,打了幾年仗,打到最後只剩下1家,行業第二都沒有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