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經常看到這樣一段話:中國的製造業規模早已穩居全球第一,甚至已經是美國、日本、德國這三大強國的製造業總和。這個“網路段子”正確與否呢?南生在世界銀行查詢資料時發現,在2018年的時候中國大陸的GDP中製造業就超過了4萬億美元。

同期,美國的製造業所創造的GDP超過了2.2萬億美元,僅相當於同期中國的55%。日本的製造業GDP略微超過1萬億美元——僅約為中國製造業的四分之一,反之我們是其4倍

2018年,德國的製造業GDP只是8000多億美元(中國製造業接近其5倍),這三國的製造業GDP合計正好也超過了4萬億美元——與中國的製造業規模相當,這說明那個“網路段子”是正確的。

歐盟、印度、南韓等國的製造業規模

按照世界銀行公開的資訊,南韓居然是全球第五大“製造業強國”——2018年的製造業GDP約為4409.4億美元。是不是沒想到呢?南韓的製造業居然如此之強,已經超過了英國、法國、義大利等西方強國。

之後印度,2018年的製造業GDP約為4086.9億美元(全球第六名);義大利的製造業GDP約為3109億美元,排在全球第七名;法國的製造業GDP約為2695.8億美元,全球第八名;英國是第九名,製作業GDP約為2519.9億美元;第十名是墨西哥,約為2095億美元。

整個歐盟28國的製造業GDP合計也只有27275.23億美元(接近2.73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製造業增加值,但僅約為咱們中國的68.14%。要知道,歐盟與美國一樣,都是GDP總量比中國更高,但由於都高度重視服務業,導致他們的製造業規模都低於中國呢?

美、歐、日等製造業“空心化”?

近些年,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越來越低,服務業佔比卻越來越高。此種現象,經濟分析人士認為這是“製造業不斷轉移,出現空心化的現象”。對此,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

南生認為,可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其一,是看到了發達國家經濟“虛”的一面。畢竟製造業是國民經濟中“實體經濟的核心”,尤其是現代製造業更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軍事實力以及其他硬實力的直接體現。

如果將製造業,尤其是鋼鐵、化工、冶金、機械等傳統產業轉移出去,僅保留少數高利潤、高階製造業,然後大力發展服務業,勢必使得國家實力中“硬的部分不足,軟的部分過多了”。一旦遇到大國間的直接硬拼,後者將處於不利地位。

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發達國家轉移出去的只是製造業中的“組裝、加工過程”,而保留了設計、品牌、營銷、專利、標準等核心環節。服務業佔比雖然經常達到80%,但其中有很多是“服務於製造業,優化製造環節的的服務業”,他們和製造業關係密切,不能視而不見。

而且這些發達國家仍掌握了核心技術,轉移出去的“製造環節”本質上只是為了獲取低成本。換言之,他們可以隨時將這些“製造環節”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因此掌控權還在他們手中,他們並不“虛”。對此,網友們如何看待呢?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深度|被削弱的大資料風控與快速壯大的“反催收”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