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為什麼基金羸了,基民卻輸了?
年末年初,照例是要講一些跟錢有關的話題。
去年是公募基金大豐收的一年,歷史上首次出現大部分主動型公募基金都跑贏指數的現象,但有一個宿命卻逃不了,有調查發現,去年大部分基民收益沒有跑贏指數,自然遠遠落後於所投的基金。
我們知道,基金大部分份額都是被普通“基民”買了,為什麼基金羸了,基民卻輸了呢?
事實上,這不是一年的現象,而是年年如此。
普通人投資理財,既可以自己親手動手,研究投資自己熟悉的方向,把知識變現;也可以通過買基金等,通過專業的機構,坐享專業財富服務,但有一件事,誰也幫不了你,就是財富觀。
大部分人的財富觀都是扭曲的,最典型的現象,是股市火爆,垃圾股賣黃金價的時候,也是基金賣得最好的時候;股市冷清,優質資產賣白菜價的時候,也是基金無人問津的時候。
想要長期獲得財富,就要有正確的財富觀,今天的文章就要從一句特別重要的財富古訓講起——財不入急門。
2/5、為什麼賺錢不能急?
“財不入急門”的字面意思是,賺錢不能急,越急越賺不到錢。
對於這類古訓,很多人的態度都是:有道理,沒屁用。因為確實跟現實差別有點大,畢竟我們身邊賺快錢的例子太多了。而且,快錢慢錢不都是錢嗎?很多人覺得,趁有機會,賺一波快錢把生活安頓好了,剩下的錢,再慢慢賺,不也挺好?
要說賺快錢的方法,股市上最多,而且早期絕大部分人都是來賺快錢的,我做了二十多年股票,看到過無數賺快錢的人,有打聽親友的內幕賺錢的,有苦心研究跟莊技術賺錢的,有重倉押注重組賺錢的,也有佛系炒茅臺賺錢的。
結果沒有例外,都“還”了回去。聽內幕賺錢和擅長押注重組的人,最後都死在借錢賭重組失敗上,擅長跟莊技術的,在莊股消失後,賺的錢又慢慢虧掉,重倉茅臺賺錢的,下一個重倉的品種是造假的康得新。
讓你失敗的,往往是曾經讓你成功的方法;毀掉你的自信的,是你確信的東西忽然消失了。
這麼說話,很宿命論,但它在投資上,其實是賺錢的本質——主觀上,你是靠能力賺錢,靠知識賺錢,靠膽識賺錢,但在客觀上,時間才是資金增值的本質。
我們撇開馬雲這類依靠時代機遇和資本力量的極少數人不談,一個賺錢能力的差異,也就是長期年化收益20%(巴菲特的級別)跟5%(普通人理財)的區別。讓我們忽然一下賺了利潤100%一筆大錢之後,我們應該問自己一句:然後呢?
長期年化收益是長期的平均值,如果你用某一種方法某一年賺了100%,可以想像,繼續使用這個方法,你將在未來獲得極低甚至負收益,直到最後平均收益迴歸正常,
很多人並不是不懂這個道理,但問題在於無法忍受寂寞,因為財富的增長並不是前面那條向上的斜線,而是拋物線的組合,前半生慢,中間有一段突破瓶勁後很快,最後又遇上瓶頸慢下來。
道理也不難理解,財富的增長不但取決於時間,還跟知識和財富的存量有關,還跟你是否有好方法有關,這些都是要用時間去積累的。
當然,藉助多種財富增長渠道或專業的理財力量,我們可以分階段突破增長瓶頸,讓增長變成一個個的波段。
人人都知道投資有風險,所以個個只想撈一把快錢走人,這才是“基金賺錢,基民虧錢”的真正原因。所以,“財不入急門”有三層含義。
3/5、第一、專注大機會,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小機會中
做生意有一條規律,你不可能讓所有顧客都滿意,如果你試圖這麼做,你的成本就會變得奇高無比,價格失去競爭力。最好的方法是按照“二八原則”,即20%的顧客帶來80%的收入,服務好那20%的顧客,先把80%的錢賺到手再說。
財富積累同樣如此,專注可以帶來80%財富的少數大機會。此時,最容易對你的財富觀產生干擾的是“舉手之勞,不賺白不賺”。
事實上,沒有錢是白賺的,你通常是低估了賺這筆錢的難度。
以前在經營廣告公司時,常常有關係很好的客戶讓我們“順便”做一些平時不太做的業務,一開始,我覺得送上門賺的錢,現成的客戶關係,還能拓展一些業務範圍,何樂而不為?
但做了之後才發現,這些業務完全不是當初想象的“站著把錢給賺了”,不熟悉業務容易走彎路,客戶找你就是為了省錢。成本高,收入低,虧大發了,最後出品品質不好,還傷害了客戶關係。
財富積累也是如此,最近漲了多了點,就常常有跟著我定投的讀者問我,是不是應該先賣出,再逢低買了。
為什麼基金賺錢,買基金的基民虧錢,就是因為很多人不但要賺基金淨值上升的錢,還想賺波段差價,結果賺了芝麻,丟了西瓜。
為什麼買基金只賺淨值上升,不賺波段差價呢?因為這兩種錢有本質上的區別:“淨值上升”本質上是經濟增長的錢,是大家一起坐轎子,是大機會;而“波段差價”本質上是博弈,賺的都是別人虧的錢,形象的是說,是大家拿刀互砍,錢當然難賺。
當然,在早期財富積累階段,如果是那些確實容易的小機會,順道賺錢也是可以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必須要學會主動放棄那些偶爾出現的賺外快的機會。
我早期常常接到一些廣告文案和策略的活兒,因為不佔用我什麼時間,而且跟我的工作相關,但後來都放棄了,因為這不是我真正想寫的。
很多人覺得這兩者不能並存嗎?答案是不能,小機會賺多了,人的格局會變小,會形成路徑依賴,而忽視了真正的機會。
想把所有小錢都賺到手的人,最終該賺的都賺不到。
做生意做事業,更是如此,不但不要太在意小錢,甚至要不停地把小錢花出去,有句話叫“財散人聚”——散的是小財,聚的人氣是大財。
上面的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很多人困惑的是判斷問題,比如什麼是大機會,什麼是小機會。是不是能夠賺大錢的就是大機會,能夠小錢的是小機會嗎?
4/5、第二、專注長期增長的穩健收益,放棄短期投機思維
我兒子剛剛出生時,請過一個月嫂——張阿姨。這個人腦子活、手腳勤快,口碑極好,要提前預定的那種。
張阿姨也算是個奇葩,她來上海七八年,做過美髮師、酒吧調酒師、開過美甲屋、中醫按摩房,每換一份工作,中間的過渡時間就用做月嫂來填充,流動資金缺少,也做一段月嫂。
我們常常說到一個人堅持不下去,是因為缺乏毅力。但以張阿姨為例,她在每轉入一個新行業時,往往是很有毅力的,都能很快入行。但結果卻是,有一次她告訴我,如果只做月嫂,她現在的積蓄還要再乘10。
張阿姨的問題在於,她有一個固執的信念,她認為自己沒賺到錢,是因為沒有找到能賺錢的行業。
其實很多人的想法跟張阿姨一樣,永遠在想“現在做什麼更賺錢”,而不是“有什麼長期穩定賺錢的方法”?
大機會與小機會的區別是什麼?我的答案很簡單,能夠長期持續增長的,確定性又強,哪怕利潤再小,也是大機會;只能帶來短期暴富的,確定性又一般,哪怕利潤再高,也是小機會。
開過飯店的都知道,有一些開了很長時間的不起眼的小吃館子,利潤比不遠處客單價貴上幾倍的飯店還要高,因為前者有長期積累下來的穩定客流,對廚師的手藝又沒什麼要求,可以說是一個有“護城河”的穩定生意;而後者表面光鮮,實際很脆弱,主廚的離職,導致味道不同了,就可能丟失老客戶,生意很快變淡。
基金行業有一條“贏家詛咒”,前一年的收益冠軍,接下來二三年,大概率跑輸。因為決定短期投資收益的因素中,市場風格的影響最大,所以,收益冠軍的基金經理,其核心風格肯定剛好與市場一致。
但風格永遠是風水輪流轉,再優秀的基金經理也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最核心的風格,那接下來二三年,就只能“吃土”了。
所以選基金不能看一年的收益,你更應該去觀察基金經理能否在堅持自己的風格的基礎上,特別是在市場風格完全“逆流”時,還能獲得穩定的利潤,這一點比短期盈利水平更重要,很多年輕的基金經理,為了追求業績,永遠在追逐市場風格,沒有自己的堅持,長期而言,反而容易跑輸大盤。
5/5、第三、幸福賺錢,才能持續賺錢
人生的道路上,獲取財富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有人先富後窮,也有人先窮後富,有人資產一路穩健上升,有人財富則如同坐過山車……,這些財富曲線源於不同的財富方法:
先富後窮型:用錯誤的方法憑運氣賺一波大錢,然後慢慢虧掉:
先窮後富型:忍受長期的資本與知識積累,最終在合適的時間厚積薄發:
穩健增長型:就是前面說過,通過專業知識或專業機構一波波地階段性突破財富瓶頸
坐過山車型:用投機的思維追逐短期暴富的機會,財富呈隨機大幅波動。
哪一條財富之路更好呢?經濟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兩條原則:
第一,損失厭惡原則:失去100萬的痛苦遠大於得到100萬的快樂;
第二,邊際效用遞減原則:得到第一個100萬的快樂值最大,第二個100萬其次,然後遞減,最後賺多少錢都無感。
這兩條原則,排除了“先富後窮”和“坐過山車”型,哪怕他們最終的財富大於普通人,人生仍然是痛苦大於快樂。
剩下的,肉眼可見,“穩健增長”一定比“先窮後富”好。
所以,同樣的收益,最痛苦的賺錢方法是,賺一波快錢,然後慢慢地虧掉;最幸福的賺錢方法是,賺正常的錢,在別人虧損時少虧點。
這個規律,巴菲特也不例外,但他厲害就厲害在“穩健增長”與“先窮後富”的疊加。雖然有賺錢的天賦,他其實屬於前半生“穩健增長”,把積累的富豪級的財富,作為“先窮後富”的“窮”,用後半生“厚積薄發”。
投資理財的目的是財富數字的增長嗎?當然不是,而是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財富觀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能損害幸福感去單純追求財富增長”。
畢竟從來都是因為幸福才會去賺更多的錢,而不是賺了更多的錢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