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德國工業4.0一詞最早在2011年提出,在2013年漢諾威工博會正式釋出報告,隨後由德國政府列入《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來專案之一。

對德國而言,工業4.0是德國經濟社會正在經歷的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得益於政府、行業協會、企業不斷地鼓與呼,“數字化”已在德國成為一個流行的概念。

工業4.0的概念正式推出之後,在全球範圍內掀起熱潮,各國針對自身國情相繼制定了各自的戰略。工業4.0作為德國國家戰略,投資預計達2億歐元,用來提升製造業的數字化、網路化和智慧化。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 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佔領先機。

現在,六年過去了,德國人都做了哪些舉措?取得了什麼進展?有哪些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今天本文為大家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參考資訊。

1

戰略層面

德國政府重新整合了專業資源,確立了以高科技平臺(Hightech Forum)、創新對話機制(Innovationsdialog)和德國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會為基礎的三大專家諮詢機構。

▲創新政策與諮詢委員會的關係

其中德國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會和創新對話機制成立時間較早,分別成立於2006年和2008年,而高科技平臺則是德國政府最新成立的專家機構。創新對話機制依託於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Acatech),是一個聯邦政府(聯邦總理、經濟部長、教育和研究部長)與商界和學界的對話平臺。德國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會則由六位在科研和創新政策方面頂尖的德國學者組成,側重於創新政策的分析和評估。

2

工業4.0核心組織

① 工業4.0平臺(Plattform Industrie 4.0)

工業4.0平臺,是工業4.0的金字塔司令部,由德國機械及製造商協會(VDMA)等設立。它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推進製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平臺之一,成為連線德國政府決策層、商界、學界、工會等行為者的橋樑,同時促進了德國“工業4.0”方面的國際合作。

(以下內容參考自:知識自動化)

它的核心是各個工作組,通過各領域專家的協同、中小企業的支援,以及組織開展國際合作,從而將各種專業知識匯聚在一起。

工業4.0共有六個工作組:

第一工作組WG1,主要是參考架構、標準和規範,主席來自ABB;第二工作組則是技術與應用場景,主席來自菲尼克斯;第三工作組是互聯絡統的安全性,主席來自博世公司;第四工作組是法律框架,主席來自蒂森克虜伯;第五工作組是就業、教育與培訓,主席來自德國金屬工業協會;第六工作組是工業4.0的數字化商業模型,主席來自埃森哲諮詢公司。

② 標準化委員會(SCI4.0)

“工業4.0標準化委員會”的成立,以提出工業4.0數字化產品的相關標準為目標,並協調其在德國和全球範圍內落地(目前德國工業4.0已經跟中國、美國IIC、日本工業價值鏈IVI、澳洲、法國和義大利等,都建立了雙邊對接關係)。該組織最大的特點就是跨領域,它很好地結合了機械、電氣和IT領域,受到廣泛歡迎。

該機構負責具體落實標準的測試、實驗和反饋。這是一個面向企業、面向落地的應用型組織。它最大限度地把德國工業4.0所有能達成的共識,用實踐和落地的方式,傳遞給了德國中小企業。

VDMA德國機械及製造商協會曾聯合其它機構共同完成了《中小企業4.0實施指南》。與此同時,還與工業4.0領跑企業(包括博世、菲尼克斯、Festo等),一起舉辦workshop(車間現場)來指導中小企業的工業4.0實施,同時基於企業需求進行內部培訓。

以上三大核心組織的建立,毫無疑問將從上至下加快推進工業4.0在德國甚至全球範圍內的標準化和向實踐轉化,且近年來成果頗豐。

3

有關工業4.0未來發展路徑的判斷

漸進式的演進是工業4.0發展的特徵,不同於爆炸式的工業革 命,飛躍式的突破也不在業內專家的預期之內。不過,幾個有關工業4.0未來發展路徑的判斷漸成共識。

首先,人工智慧已成“兵家必爭之地”。在開發工業4.0應用過程中,無論工業企業還是資訊科技企業,均在加大人工智慧的研發和應用。德國博世集團互聯工業部門負責人阿斯曼直言,“沒有人工智慧,工業4.0就無法繼續發展。”

其次,工業4.0的發展追求以人為核心的人機協作,更好地將人、機器、資訊科技三者結合起來,而非“機器換人”或“無人工廠”。工業輔助系統、佩戴增強現實(AR)眼鏡等可穿戴裝置將成為未來工人的標配。庫卡、ABB、費斯托等企業均在不斷優化人機協作通用機器人,使人與機器在工廠中的嚴格區隔將變得不再重要。

事實上,關於人和機器關係的爭論伴隨著工業4.0的誕生和演變,背後是技術、就業、倫理等一系列問題。人機協作的趨勢將緩和甚至平息這種爭論。

第三,工業4.0持續演進的基礎倚仗基於雲的工業物聯網平臺。工業4.0的一個基本思想是廣泛的萬物互聯,需要搭建廣闊的平臺。目前,基於雲的工業物聯網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應用,從製造類企業到服務類企業,都紛紛構建自己的“雲”,搭起物聯網平臺,不僅自用,還欲通過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聚攏其他企業,在謀取商業利益的同時,也促進更多的行業和企業步入工業4.0時代。與此同時,數字雙胞胎、邊緣計算、5G等前沿技術將更多應用於工業物聯網。

此外,伴隨著新商業模式不斷湧現,製造企業與網際網路資訊科技企業之間的邊界日益模糊,硬體企業與軟體企業相互拓展協作。

面對工業4.0潛在的下一步,中國智造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在“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升級的過程中,“智”的進步快於“造”,中國企業在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大資料、物聯網以及工業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能力方面處於“並跑”和區域性“領跑”位置。但在“造”的方面,中國企業仍需通過創新驅動和工匠精神進一步提高製造工藝和能力,尤其是裝備和工具製造水平,在此基礎上促進“兩化”進一步深度融合,使中國智造不僅有聰明的頭腦,也有強健的體魄,並使二者協調發展。

毋庸置疑,隨著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加深對接,中資在德國的併購活動保持活躍,尤其是在製造領域。然而,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中國企業需沉下心來,練好內功,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只有底盤穩,才不至於在快速彎道超車中翻車。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學思感悟之12——美元降息、美債與黃金增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