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3D 列印改變火箭行業的故事還在繼續,美國 3D 列印火箭公司 Relativity Space 完成 1.4 億美元融資。
至此,Relativity Space 的融資總額已經超過 1.8 億美元,首枚火箭發射所需的全部資金已經就位,加上此前已經接下的訂單,這家備受矚目同時也野心十足的火箭領域新秀將要迎來最重要的階段性大考:3D 列印火箭入軌發射。
當地時間 10 月 1 日,Relativity Space 對外宣佈完成 1.4 億美元 C 輪融資,這輪融資由 Bond and Tribe Capital 領頭,Playground Global、 Y Combinator 等繼續跟投。除此之外,本輪融資還吸引了一批新的投資者,如美國知名投資者 Lee Fixel、Michael Ovitz,還有參演了《搏擊俱樂部》《達拉斯買傢俱樂部》的美國男演員 Jared Leto 等。
Relativity Space 創始人、年僅 29 歲的 Tim Ellis 向媒體表示,在這筆融資完成後,公司已經獲得了足夠的資金以完成首枚入軌火箭 Terran 1 的研製和最終的發射工作。
下一步:入軌發射Tim Ellis 認為,現在的火箭設計遠不是一個最好的方案。也正是在這樣的想法之下,Relativity Space 在 2015 年成立,創始人除了 Tim Ellis,還有同樣來自民營火箭行業的年輕人 Jordan Noone。
在 2015 年,SpaceX 在經歷了早期的不斷挫折後,已經完成了獵鷹火箭的發射和回收,在商業發射市場上站穩了腳跟。而從創立開始,Relativity Space 一直對未來有著清晰的圖景:最終要讓所有的火箭都由 3D 打印製造,以節省高昂的人力成本。
此外,公司表示很快就能將一枚火箭的製造過程縮短至 60 天以內,相較於行業標準的 18 個月,這也將大大降低成本。“我們有一種感覺,如果我們能 3D 列印 90% 到 95% 的火箭部件,我們的火箭將是顛覆性的,”Ellis 說,“最終,它將成為最便宜的火箭。”
目前,Relativity Space 正在全力研發 Aeon 1 火箭發動機,它是一款用於小型火箭的液氧甲烷發動機。這款發動機最突出的不是它的效能,而是它的簡約性。
Aeon 1 發動機只有 100 個零件,而大多數火箭發動機通常有數千個零件。
圖 | Aeon 1 發動機(來源:Relativity Space)
而為了能夠打印發動機和火箭,Relativity Space 還完成了一項“創舉”,他們先是開發了號稱世界上最大的金屬 3D 印表機——Stargate。緊接著,團隊為 Stargate 編寫程式碼使大部分程序自動化,並利用機器學習來優化需要列印哪些部件及如何列印。
此前 Relativity Space 曾宣佈將在 2020 年實現 3D 列印火箭首飛,不過這一時間表現在也出現了變動。在宣佈融資訊息的同時,Ellis 還同時表示首飛時間已經從 2020 年底推遲到了 2021 年初。他表示推遲發射時間的部分原因在於公司計劃將整流罩的寬度從 2 米增加到 3 米,如此一來,火箭發射時的能夠容納體積更大的荷載。
而火箭的其他部分也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當中。Ellis 透露,公司最近已經成功列印和組裝出了完整的二級火箭,並進行了超過 200 次發動機熱實驗。
圖 | Terran 1 火箭引數(來源:Relativity Space)
目前,加拿大通訊公司 Telesat、華盛頓的 Spaceflight 以及泰國的 mu Space 三家公司已經與 Relativity Space 簽署了商業發射訂單,在 2021 年至 2022 年之間完成發射。要知道,Relativity Space 創立至今不足 5 年,這樣的時間安排可謂是“火箭”速度。
以更低的成本、更短的週期造出安全的火箭當然是火箭公司所夢寐以求的,Relativity Space 使用 3D 列印技術的方式被認為極具顛覆性,同時也是一條非常激進的路線。火箭發射並不是每個參與者都能分得一杯羹的領域,加上現在美國已有 SpaceX、藍色起源等起步較早且資源豐富的巨頭公司,競爭壓力不容小覷。
在此階段,Relativity Space 獲得如此大筆融資顯示出新老投資者都對該公司的現狀和路線充滿信心。不過另一方面,推遲發射時間表的做法也引發了人們對 Relativity Space 所堅持的 3D 列印的路線的懷疑:一枚有效荷載將要超過 1 噸的運載火箭真的能夠通過 3D 列印的方式打造而成?這種技術真的已經成熟?
這些都還需要 Relativity Space 在未來的工作中持續給出答案。
意圖改造航天業的晚輩說到 Relativity Space,就不得不提兩位年輕創始人的故事。Tim Ellis 和 Jordan Noone 此前分別供職於藍色起源和 SpaceX。這對搭檔到今天都未滿 30 歲,其中 Ellis 29 歲,Noone26 歲。
圖 | Tim Ellis(來源:Relativity Space)
兩位年輕人走到一起的原因在於,Ellis 和 Noone 都痴迷於 3D 列印技術,並認為這項技術沒有在藍色起源與 SpaceX 這兩家航天領域最前沿的公司中得到充分利用。這一因素也最讓他們從被譽為民營火箭雙子星的 SpaceX 和藍色起源離開,最終創辦了 Relativity Space。
圖 | Jordan Noone(來源:Relativity Space)
3D 列印本身就是一項顛覆傳統制造的技術。它是一種增材的製造工藝,通過逐層增加材料的方式,將數字模型製造成實體物件。這使得建立具有複雜內部結構的輕量級物件成為可能,而且,這些內部結構無法以任何其他方式構建。
其實,3D 列印一直在不斷地往火箭行業滲透。例如,SpaceX 在 2014 年推出了它的第一個 3D 列印部件,即主氧化器閥體。藍色起源也將 3D 列印元件整合到其強大的 BE-4 引擎中。
但在 Tim Ellis 看來,這個程度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他的目標是最終要讓所有的火箭都由 3D 打印製造,“我們的火箭將是顛覆性的,”Ellis 說。
強調顛覆性的同時必定會遭受到更加廣泛的質疑。幾十年來,航天產業從來沒有停下過前進的腳步,但這個以技術撐起的行業一直難以接受太過激進的技術創新。
原因簡單且充分,在航天領域,可靠才是第一要義。運載火箭本身就是一個“移動的炸彈”,任何時候都需要極為精細的控制,而在飛行過程中,任何一點差錯都可能直接釀成最慘烈的後果——爆炸。而一同粉碎的,還有各種造價高昂的載荷,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命安全。
這並不會阻擋所有人的野心。做好一個火箭公司很困難,做好一家 3D 列印公司也很困難,做好一家 3D 列印火箭公司,更是難上加難。Relativity 公司 CEO Tim Ellis 在此前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採訪時表示,將這兩個領域結合,是這個工作中困難的部分,但這也正是讓 Relativity Space 能夠改變世界的祕訣。
隨著 Relativity Space 完成 1.4 億美元融資,Ellis 及其團隊在改變世界的道路上獲得了最強有力的助力。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無數的質疑和支援中將火箭成功發射。
不過,Ellis 的目標不僅在於火箭,更在遙遠的火星。“公司建立伊始,我們就定下了長遠目標,要在火星上打印出第一枚火箭。”Ellis 表示。“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將把工廠縮小到可以裝在火箭上帶到其他星球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