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10月1日,美國線上券商巨頭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整出了一個大新聞,它們宣佈將施行交易零佣金政策。
訊息一出,除了嘉信理財外,TD Ameritrade、E*Trade的股價也紛紛暴跌,而且跌的更狠。從邏輯上來看,市場的反應完全可以理解,畢竟,對於券商來說,佣金是重要的一塊收入,擁有1200萬客戶的嘉信理財打響這一槍當然會對整個行業產生壓力。
果不其然,緊接著,E*Trade便做出了自己的決策:跟!宣佈10月7日開始,它們和嘉信理財一樣,客戶交易在美國股市掛牌的股票、ETF、期權都零佣金。
為什麼這些券商要這樣做?瘋了嗎?而在美國金融理財領域,券商零佣金只是一個細分領域的個案嗎?美國金融服務業正在進入基礎服務的“引流”時代嗎?
事實上,美國股市的券商零佣金策略並非新生事物,這方面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再次成為了鯰魚,其中的代表公司便是Robinhood,這家公司創立之際即打出交易零佣金的牌,如同羅賓漢一般有些要在華爾街劫富濟貧的樣子,一時間雖然不至於令行業震動,但是還是讓華爾街關注審視了一番。Robinhood剛剛問世的時候,我就關注了這家公司,還記得當時創始人的訪談談到營收問題,他們好像也還沒想到這麼多,說是可能其他方面創收吧,比如槓桿融資。看到木有,典型的網際網路玩法,管它那麼多,搞起來再說。
現在,Robinhood依然活得好好的,而且已經躋身獨角獸公司之列,而且作為網際網路公司接受新生事物也很快,已經接入數字貨幣的交易功能。而在營收方面,還不能說這家公司有多大突破,但是也在通過增值服務等方式擴大營收。而且請注意,上圖有個即將推出的Cash Management服務,這其中也有玄機,側面其實體現了Robinhood的下一步,就是以零佣金吸引資金,並對資金進行管理產生利差收入,其實玩的還是傳統金融那一套。
你以為嘉信理財們沒有想到這些,也不要瞧不起人嘛,嘉信理財作為體量和使用者遠比Robinhood大的上市公司,敢打響這一槍當然也是有底氣的,你想,如果交易佣金收入還佔它總收入的一半,它敢嗎?
事實上,嘉信理財已經堪稱一家券商銀行,早在2008年它來自於銀行業務的收入就佔其總收入的30%以上,現在更是逼近60%。嘉信理財對一些大客戶本身已經提供了交易零佣金業務的套餐,只是有個要求,客戶投資組合的30%需要是現金,這筆資金自然會由嘉信理財的銀行部門操作產生收入,而對於大客戶來說往往對投資組合的穩定性有需求,本來就要用部分倉位持有現金或現金等價物,在基礎服務上交給嘉信理財還省去股票投資的交易佣金又何樂不為呢?而對於E*Trade來說,交易佣金依然佔其收入的20%,所以零佣金策略影響不小,但也尚有空間消化。
嘉信理財們交易佣金收入佔比的下降,除了他們本身經營多元化的努力以外,很重要的一個背景就是相關收入的ARUP值本身在降低。從嘉信理財的平均交易費用來看,你能想象嗎,在21世紀初,還高達35美元,簡直就是搶錢啊,現在呢?已經逼近5美元。
這背後的原因有技術和行業成本本身整體的下降,當然也離不開市場的競爭,在各行各業所謂“佣金”這樣的帶有中間渠道服務性質的費用,本身都是一個下降的趨勢,特別在逐步打破資訊不對稱,減少中間環節的行業更是如此。證券交易誕生的時候其實涉及不小的交易成本,如何讓交易標的標準化就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期大量交易更是需要中間人的參與,其成本自然很高。而現在從股票到ETF,交易的標的都在一個標準下,資訊化時代讓整個過程更加透明和快速,交易佣金收入的下降也是大勢所趨。
這樣的趨勢並不只是在券商交易佣金領域出現,從指數基金到ETF,對整個資管行業的影響就已經從潤物細無聲到了革命性影響的階段。一方面,低費率的基金自然將更多資金吸引過來,一些傳統高費率的基金也不得不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甚至連對衝基金都開始減少費率,甚至有基金已經取消管理費,只收盈利提成。另一方面,對於低費率基金崛起的受益機構,也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由於整體費率的降低,儘管吸引了大量資金,但是有管理費產生的收入有限,美國百家ETF發行商的ETF業務相關收入去年不過70億美元,比如貝萊德旗下的ETF:IVV,儘管規模高達1600億美元,但是0.04%之低的費率之下,一年可能獲得收入也並不那麼高。
但是,就如嘉信理財做的一樣,對於現在金融機構來說,其實服務方式並不那麼涇渭分明,都走的多元化路線。而特別在美國這樣的機構化市場,如股票、ETF等交易和持有的也常常是機構大戶,所以把錢留住對於金融服務機構非常重要,只要留住大戶,讓更多資金留在自己的服務範圍內,那麼大可以通過多元化的其它服務向客戶提供服務,獲得其它收入。比如嘉信理財,這幾年也是指數基金和ETF發行領域的大戶,今年他們的ETF產品的資金淨流入僅次於貝萊德和先鋒排第三,對於它自己的ETF的交易上,嘉信已經提供零佣金服務。其實這也是一種思路轉變,單純做券商,往往收的是一個“過路費”,理論上錢都還在託管銀行,而做自己的基金,顯然離錢更近了一步。
於是,在“吸金”競爭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諸如交易佣金,指數基金管理費,產生的收入越來越不那麼重要,而維護這些基礎服務的成本又在降低,所以趨勢上走向“零時代”也是可以預料的。在去年,富達便推出了0費率的指數基金,而今年J.P. Morgan已經計劃推出0費率ETF。甚至連黑石如此高大上的公司,其部分基金的投資門檻這幾年也已經下調(當然,只是相對而言,絕對值還不是一般使用者可以觸及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種網際網路行業熟悉的模式似乎在金融行業有形似的重現,即在美國金融服務行業,以基礎服務“引流”的資金“流量時代”正在開啟,其背後體現的是金融成本的下降,金融服務的多元化。整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也並沒有比如行業非常惡性的競爭,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性過程,使用者得到了切實的好處,美國的金融資管機構也沒見多慘,商業的力量再度體現出了強大而正面的力量。
那麼,中國的金融服務行業會跟嗎?應該說,基於中國市場的特點,短期內恐怕很難有相應動作,何況就交易佣金來說,國內的費率並不是那麼高,起碼這本身也不是中國投資者關注的焦點。但是,海外市場的這個趨勢還是會對中國金融服務業產生一定影響的,比如指數基金現在便已經在國內越來越流行,成本也相較於主動管理型基金更低,只是各大產品幾乎一致的0.5%的費率顯得似乎這個行業還是競爭不足,或者說還沒到機構搶市場大砍費率的階段,未來的下行空間依然很大。而基於中國市場特點,我們也依然不能忽視網際網路勢力可能不經意對金融服務行業帶來的外部衝擊,想當年,一個對傳統貨幣基金的網際網路化就引領“寶寶”產品熱潮,一度讓銀行業震動。所以,對於中國金融服務業,在內部競爭,外部刺激,跨行業衝擊的多重作用下,相信接下來十年,我們會看到更多喜人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