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延期後,A股開市在即,走勢如何,哪些行業最受衝擊,哪些行業將迎來具體將獲得提振機會?後將怎麼走?這些無疑牽動著眾多投資者的心。
由於適逢春節假期,眼下正是供給較為充足的時間段,進行全面、合理的研判並不容易。不過,醫療行業的短期利好還是非常明顯的。1月29日,港股開市首日,儘管恆生指數大跌,醫藥股卻倍受市場追捧,原本的"仙股"----中國醫療集團(08225.HK)股價兩個交易日暴漲近18倍。
事實上,除了與此次病毒防治直接有關的企業外,整個疾病防控產業鏈都有望獲得明顯的提振機會。一場大規模的疫情既是一場巨大的戰役,又是一個良好的演練機會,我們從中可以總結許多成功經驗,也能夠汲取許多慘淡的教訓,尤其是後者,將幫助我們認清自己的不足,及時補足短板,這必將帶來許多潛在的機會。
因此,即便疫情很快過去,國內醫藥行業的利好仍然有望持續一段時間。
當一些行業迎來利好的同時,另一些行業卻承受巨大壓力。
交通、旅遊、電影、餐飲等行業顯然首當其衝,不少人認為零售同樣很難過,其實,零售業的真實受損情況還難以判斷,如果疫情按各方預料的那樣在未來兩週內迎來拐點,零售業實際受到的影響將十分有限,春節後的這段時間原本也不屬於購物高峰。
真正受到影響的其實是傳統制造業。眾所周知,中國的傳統制造業目前仍然屬於人員密集型產業,工人每日工作時長動輒高達12小時,往往一月只有2-4個休息日甚至更少,通常在大年初八左右即恢復開工,而今年已按有關部門要求,大多推遲至正月十五以後開工,這意味著至少晚開工一週。
對於附加值較高的產業,開工晚幾天不會造成較大影響,但是,傳統制造業利潤大多極其微薄,不少企業常常徘徊在盈虧平衡線之間,晚開工數日很可能會導致整個企業在2020年迎來一定幅度的虧損。總的來說,疫情持續時間越長,這些產業所受的影響就越大。
在2003年"非典"期間,飲料製造業、服裝鞋帽製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石油加工業、化學纖維製造業和塑料製品業等生產增速都較上月有比較明顯的回落,交通運輸裝置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電子及通訊裝置製造業三大主要行業生產增勢也有所減弱。
有些行業所受的影響在疫情過後可以補回來,有些行業則不然。
對比"非典"時期,我們同樣可以發現,疫情對社會零售消費的拖累較為明顯,當年4-5月出現明顯下滑,期間,醫藥行業生產和銷售增速明顯加快,住宿和餐飲市場受到嚴重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7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商品銷售普遍回升甚至恢復至疫情前更高水平。
當然,我們也要警惕一些偽概念股,部分產品在疫情初期會出現搶購,容易成為初期的龍頭,但這類公司往往門檻不高,實際競爭力極其有限,經歷一波炒作後極易被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