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長假我依然過的很平靜。大部分時間用來休息、看書以及整理思緒。沒有外出旅遊,甚至也沒有走遠,節日模式開啟後,一直在思考著行情可能在第四季度發生的變化。
2019年走到了這裡,說實話,市場表現不錯。比如,兩個資料就很說明問題:第一是指數的漲幅,最大的創業板指數漲了30%;第二是公募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數,據統計也達到了30%。這兩個30白紙黑字擺在那裡,你不能說今年是一個不友好的市場格局,但是,給廣大投資者的感受,卻未必是這樣的友好。
主要原因是年初的一波社融回升帶來的漲幅,和之後4月到8月的調整,以及8月之後的再度上升波段,節奏和板塊結構性都是很有“個性”的 ,如果是追漲殺跌的短線,恐怕很難賺到跑贏指數的超額收益。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過程,大家過的提醒吊膽,總感覺行情不好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沒有在行情行進的過程中認清本質,抓住主要矛盾,或者操作手法上,頻繁交易,該加倉位的時候猶猶豫豫,該降低的時候卻來了膽子,做反做錯,浪費了行情者不在少數。
俱往矣。迎面走來的是第四季度,我們該做點啥準備呢?
第一,就是前面3個季度的主線:茅臺為首的消費,以及消費電子為代表的科技板塊,消費+科技,這兩條大腿還能否抱下去?
解決了這個問題,第四季度的基本姿勢就有了。
我的看法,能抱,但要換個抱法。
先說消費:茅臺能不能漲我不知道,但是消費一定還有新的亮點等待挖掘。國慶節的消費資料馬上就會出來,估計又是新高。要知道,我們這個國家的最大的紅利,就在於消費的潛力。目前我們GDP裡消費佔比依然不如發達國家那麼高,潛力非常大。所以,不要講到消費就是白酒,火鍋也消費,鴨脖子也是消費,看電影看演出更是消費,教育也是消費。這個思路拓展開來,你就不會認為消費已經被“白酒化”了。
再說科技:首先定性,的確有透支。PCB領域為代表,2019年的整體業績的確出色,但一定程度上已經反映在股價裡,有點類似ETC的邏輯。後續接受3季報的檢驗後,難免資金出現一些倒戈的動作。所以,科技這塊,我覺得要換面孔才能延續。簡單的說吧,基於三季報是一個思路,另外板塊輪動也是另一個思路。比如我看好四季度的無人駕駛,物聯網,就是衝著輪動節奏而做的判斷。
第二個問題,除了消費+科技,還有誰能接棒Q4的主題?
這個問題恐怕取決於一些資料面的因素,比如CPI,比如GDP,比如社融。但有一點可以基本確定,房地產是不可能作為抓手去刺激經濟了,但不要忘記我們還有基建,基建不全是地產,可以是高鐵,也可以是路橋,尤其西部的建設,大有可為;另外,汽車、光伏、傳媒這些拐點板塊都值得關注。
最後說下金融股。客觀的說,券商依然在一個很低的位置,但他的不確定性在於資料復甦的節奏,比如,社融資料和券商是同向的,所以要格外關注社融。另外,銀行股方向,我倒是覺得可以作為四季度比較穩健的底倉去打,或許有驚喜。
這次全球矚目的大閱兵之後,軍工會否在四季度後知後覺的走強?這也值得關注。
總之,四季度的關鍵詞是一個“變”字,市場走到這裡,無論防守還是進攻,變化一定會隨之展開。機會依然是結構性的,判斷要基於研究,更要基於市場的表現,不要刻舟求劍,要靈活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