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Emma
今天和大家探討的主題是“平臺經濟與連鎖經濟”。平臺經濟將近二十年的蓬勃發展,一些數字化平臺公司迅速崛起;而連鎖經濟早期的代表蘇寧、國美,在近幾年受到一些壓力。
(逸馬集團董事長馬瑞光)
現狀
平臺經濟的準確表達方式,應該叫數字平臺經濟,包括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短短二十年,全球誕生了許多平臺性公司,像亞馬遜、蘋果、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團等等,而實體連鎖經濟為代表的蘇寧、國美,卻在逐步淡出大家的視野。
1月28日上午出的一組資料,左邊全球市值十大中,前五名只有一家是實體公司,其餘四家是數字化平臺公司,右邊中國市值十大中,除了銀行,基本上還是數字化平臺公司。
2020年的疫情再次推動轉向線上直播帶貨,數字平臺的新寵抖音、美團等紛紛走向舞臺,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數字化平臺的迅速崛起,而實體連鎖經濟相對而言暗淡無光。
這種迅速發展帶來方便的同時,我們也能發現很多問題產生。
問題
平臺經濟的特點,它不是某個行業、某個產品,阿里巴巴是什麼行業、騰訊是什麼行業、亞馬遜是什麼行業,它提供的產品是嚴重跨行業的。
但是,我們會發現,一條街如果有二十個門店,不可能全部開成百果園、也不可能全部開成盒馬生鮮,實體連鎖經濟是很難壟斷的,恰恰相反,平臺經濟是嚴重集中,所以壟斷就出現了。
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化平臺,本來是在服務客戶,由於對客戶的研究非常透徹,資料資訊非常清楚,客戶畫像非常明確,最後出現了物極必反。現在有些平臺出現了怪象,比如,根據後臺資訊顯示,你喜歡高大上的酒店,對價格不敏感,原本一千塊錢的酒店,你就兩千塊錢定了,這叫殺熟。越瞭解的客戶並沒有受到更好的服務,反而出現了負面的聲音。
還有一種情況,有些平臺供應商入駐是二選一,後面是必須入駐這裡,不能去其它地方。這是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一種壟斷結果。
按照常理,疫情使平臺經濟迅速發展,實體連鎖企業受到衝擊,國家也是大力支援數字經濟,反而螞蟻金服暫停上市後,國家舉起了反壟斷的大棒,眾多平臺進入了反壟斷的名單。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國家、一個區域,它不能出現強勢的壟斷者,強勢的壟斷者一定會傷害消費者。印證了老祖宗說的,反之道之動也,物極必反。對與反的兩面,底部是相通的,是否預示著一個趨勢,實體連鎖經濟上行,數字平臺經濟面臨下行。
數字經濟的目的是,把中國的實體經濟抓起來,我們是14億的人口大國,如果實體經濟不能充分的發展,嚴重的失業會威脅國家的長久治安。但是並不是數字平臺經濟迅速發展是錯誤,我覺得是無序發展的錯誤,從這個角度來講,它可以解決就業問題,對人口大國的現實意義非常重要。
根源
西方經濟學最早認為一個企業的投入生產要素有四個,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馬克思主義講勞動價值論,談得更多的是勞動創造價值,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中,把資料加入到生產要素中,我國的生產要素有:勞動、投資、土地、知識、技術、管理、資料。
(數字平臺經濟與實體連鎖經濟的差異)
從資本主義的邏輯可以看出,我們企業的架構裡是按照資本優先來的,比如:投的錢越多,在公司的佔股就越多,67%絕對控股,51%相對控股,33.4%一票否決,實際上這是學的西方的三權分立,資本越多股份越大,越有主導權。對於全球經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東西方文化有較大的差異,我們這代企業家實在不容易,既有中國兩千年的文化底蘊,又要借鑑西方經濟學和現代企業治理體系邏輯,他在一定程度上是統一的,在某些地方也是對立的。
數字平臺經濟用七大生產要素來分析,第一重要的是科技,我們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帶來人類社會的解放,實際上也未必,人們開始擔憂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機器人的出現可能會取代人類,按照樸素的辯證來講,物極必反,凡事可不過度,不可能極致,極致就會逆轉,可能面臨死亡。
第二重要的是資本,網際網路平臺是用錢燒起來的,很多企業從利潤的角度來講是虧損的,現金流大於損額,它就沒有問題,先虧損圈粉絲,再逐步壟斷,最後當寡頭賺錢。第三重要的才是勞動。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問題,勞動者的貢獻度越來越低,那收入也會越來越少,話語權也越來越小,原本科技用來解放人類,結果是來收拾我們了,這不就是殺熟嗎。
實體連鎖經濟就不同了,它最重要的是勞動,是人,尤其是服務業,海底撈是典型的例子,再者才是科技,科技提高效率,第三是資本。
從微觀企業角度,無可厚非,數字化工具提高效率,但不能壟斷,壟斷後就會傷害消費者;從宏觀角度來講,會造成極大的失業,反過來就會傷害企業,企業是在宏觀經濟的環境中執行,在一定程度的時候,國家就會介入。
作為人口大國,必須要以實體為核心,可以使用數字和技術,有一個平衡,才能形成良好的局面。2020年反壟斷預示著,2021年的實體一定比2020年更好,從未來三到五年來看,實體的扶持一定是國家宏觀政策的優先選項。
趨勢
國家去年制定“內迴圈為主,內外大迴圈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內迴圈是什麼?以實體連鎖經濟為核心,穩住大盤,這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外迴圈是走向全球,一帶一路,以數字平臺公司為主,整合全球資源,對本國人民的發展更好,可以形成更好的社會分工,創造所謂的人類共同體。
所謂內迴圈應該以實體為主,外迴圈以數字經濟為主,兩個翅膀共同發展,共同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非常欣喜的看到國家政策的調整,可能迎來最好的實體連鎖發展的未來十年。
疫情之後,我覺得是實體經濟的轉折點,當然我們還是要學會利用數字化的工具,科技一定要以人為本,科技向善。我記得騰訊在價值觀上還專門強調了這個問題,科技的進步,一定是為人服務的,不能殺熟,不能掌握消費者的資料來欺負消費者,科技本是無善無惡,是企業的發心。
未來
中國傳統五千年文化,改革開放四十年,吸納了西方先進的現代企業治理模式,先進的民族自由的思想,它不僅帶來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同時帶來很多有問題的東西。
在新冠疫情防護過程中,很顯然我們有一定的優勢,不再一味的去學習西方經濟學、經濟理論,每個國家有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全球的經濟也應該是不同的文明,所以我們是不是要進行中國特色的經濟理論和管理理論的創新。
四中全會中講到的企業生產的七要素,實際上就是在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上升級的,如果完全照搬,一定誕生不了繁榮的市場經濟。
這裡分享三句話,中國商業實體化,企業家社會化,在西方可以做成資本家,在中國企業家不能做資本家,如何回饋國家,如何回饋人民,如何回饋社會,如何在回饋中又能使自己發展,而不能做只管賺錢的生意人和資本家,在14億的人口大國中,他是沒有未來的。
最後一句是,企業合夥人化,西方是受託的經理人體系,找ceo 家族信託,中國的文化是寧為雞頭不為鳳尾,不想成為員工,想發展為合夥人。
今天的分享還在探討階段,還有很多不確定性,還需要政府給我們明確的導向,在宏觀和微觀的完美結合下,共同推動企業的進步,推動國家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