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減重行為致使零售新機遇產生,疫情過後,電商格局再度重構。
病毒的肆虐讓眾多產業陷入停滯狀態,餐飲、娛樂、地產、商場等高聚集產業仍經受著疫情考驗,員工無法上崗、公司用工饑荒雙層矛盾衝擊著國民經濟,然而,卻讓線上與線下深度融合產業得以爆發。
一、
根據中信提供的資料顯示,美團買菜北京地區的日均訂單量為節前的2-3倍,並呈現持續上漲趨勢,節期的蔬菜實際採購量約為預估量的5倍,其他一些商超、送貨到家平臺的業務量也出現大幅度激增。
線上下單服務到家的商業轉化,是消費端與商品端的商業路徑縮短的表現,是零售行業再度重構的契機,同時,也滋生了更多以社群為服務單元的社群電商。
從傳統意義上說,社群商業是以地域內和周邊居民為主要服務物件的零售商業形態,以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和服務為主的地屬型商業。
城市商業服務人口一般在5萬人以下,服務半徑一般在2~3公里以內。這一商業屬性決定了社群總規模一般應控制在2萬~3萬平方米,商業業態的設定也有較強的針對性。相比於傳統商場以及購物廣場,社群類電商有著模式優勢:
第一,商品展示成本低於線下店,落地配的物流成本低於電商快遞物流成本;
第二,預售模式使得資金成本低於線下店和電商平臺,獲客成本在一定階段遠遠低於傳統電商;
第三,產品包括生鮮和家庭用品,契合消費者一站式購物偏好。
購物中心、主題Mall固然是一個城市的形象和名片,但真正令市民經常產生消費的地方還是家門口的社群型市場。能否用最便利、最高效的方式解決日常消費問題,是決定一個市場是否具備生活品質和人氣的很重要的方面。
中國基本已經形成了封閉小區形式的房地產居住格局,從而形成了非常獨特的社群商業的基礎環境。從成熟市場看,社群商業消費佔到了整體商業構成的60%~70%。
現在傳統商業競爭加劇,城市級商業風險增大。社群商業反潮流已經興起,所有社群住戶都跳不出“生活最後一公里”的圈子,商家與顧客擁有無縫對接的近距離優勢,會使社群商業更易衍生出符合主流趨勢的一站式消費模式。
而此次疫情大規模爆發,群眾依靠線上線下融合平臺進購日常物資,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使用者購物習慣,讓使用者與商品之間的距離變得觸手可得,也正是因為這打破隔斷的事件,讓零售商的重要性被再次放大。
二、
獨特的社群環境,給社群電商的發展帶來大前提,而疫情的爆發給了社群電商走進社群的契機,原來難以打破信任機制,也因為疫情的需要透過“尷尬”界線,群眾為了避免病毒傳播,更願意接受由外界主動提供物資配送。
移動網際網路縮短了使用者對資訊獲取的路徑,同時也便於社群電商釋出商品資訊,在消費端與商品端形成雙流通渠道,使用者藉助移動網際網路平臺線上下單,配送人員定位送貨,按需配送,避免人群接觸。
第一,新渠道紅利:微信等社交工具帶來的小區成員間溝通成本的下降,小區團購群和“團長”應運而生,從而形成新渠道。在這個渠道中,流量相對於傳統電商渠道,成本極低;
第二,高性價比商品:理論上能夠做到產地直達消費者手中,形成了對消費者有足夠吸引力的價格優勢;
第三,交付體驗好:同小區的住戶,在社會階層上趨向一致,買賣雙方平等相處,並且容易產生信任感和熟悉感,保證了交付體驗維持在較高水準;
第四,運營成本低:預售模式使得運作模式很輕,人力成本、資金成本、物流成本都非常低;
第五,可複製性:供應鏈和物流是社群社群團購的核心點,再加上場外的配套設施,可以規模化操作。
社群電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缺乏合理監管機制,沒有第三方作為監督者,食品安全、基礎服務難有保障,使用者與團長之間的利益糾紛會影響使用者體驗;
其次,由於採用預付制,在供貨渠道上很難對上游擁有絕對話語權。但相比於外賣平臺高佣金、高抽成,致使商品單價高企,商戶難以維繫,社群類輕量模式,能夠維持商戶獨立性。
三、
目前社群零售的電商滲透率不足 1%,門店成本卻高達 20%-30%,在租金和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商品和服務向消費者流動成為大趨勢。商戶一方面需要虛擬貨架來擴充 SKU,另一方面需要減少店面與人力成本。
社群電商模式能在線上給商家開設一個虛擬貨架,形成對線下店面的補充甚至逐步取代。
第一,供應鏈整合。傳統生鮮生意中,B2B玩家也僅有細分品類優勢,供應鏈整合肯定不是一撮而就的工程,社群社群電商可能會有一個戰略期:即依賴規模和較低運營成本,有機會完成對部分上游企業的控制。
第二,選品能力。傳統商超生意中,生鮮永遠是攬客的法寶,剛需、高頻,從而帶動其他品類的生意。在社群社群電商中,生鮮產品毛利低,那靠哪些品類來彌補利潤?有兩個模式可以選擇:一方面是一站式服務社群(大而全),另一方面是保證品類完整(精品路線)。兩個模式沒有對錯之分,不同階段有不同側重(比如大平臺+快送模式)。
第三、時間獲取能力:每個消費者的時間是稀缺的,對螢幕的注意力是時時被幹擾的。特別是基於內容和分享的社交式電商渠道,如何讓消費者在某個時間段專注來群裡消費,考驗到每個“團長”和平臺方的運營能力。通過持續觸發喚醒使用者,形成良性互動,做好末端服務(包括售前售後和物流等),才可能形成復購和資料沉澱,最終產生強聯絡。
社群電商既繼承了原有便利體系零散網店的便利優勢,也突破了傳統電商只解決橫向規模化問題,又實現了縱向的社群化,既突破區域限制可規模化,又紮根於區域,實現線上線下全方位互動。
四、
社群電商區別於“線上支付+到店消費”的O2O模式,也不是“線上支付+物流配送”的商品電商模式,而是在此基礎上圍繞社群流量做入口,針對社群居民剛需,做高頻低值的商品交易,縮短商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未來的社群電商界定的範圍不僅僅侷限於單一型服務,從服務型別上來區分,大致可以分為:
●社群生鮮零售
●生活方式雜貨
●家庭娛樂
●健康美容
●輕餐飲和休閒餐飲
●趨勢1:商業體量小規模化。小體量社群商業運營便利,風險可控,對於區域型平臺投資風險相對較小。
●趨勢2:空間主題鮮明化。為了體現生活理念,整體外部空間呈現出綠色、生態或藝術主題。
●趨勢3:業態組合趨向於“全業態”,以便利為核心。社群商業既需要滿足客群的傳統衣、食、住、行需要,又需要滿足新型消費需求,實現融購物、餐飲、娛樂、服務為一體,趨向於“全業態”發展。
●趨勢4:商業趨向互動體驗型。比如消費者既可以在餐館中享受美食,又可以在互動中娛樂、在交流中學習,餐館成了具有家的特色的公共交流互動空間。
●趨勢5:業態功能趨向於功能細化。社群居民人數眾多、結構複雜,按年齡、性別、收入水平、文化修養、價值觀念等各特徵可以細分為不同的費群體。各消費群體的消費結構、消費需求、消費動機和消費心理等決定了社群商業的相應業態組合,因此社群商業應趨向於功能細化。
疫情尚未結束,新一輪商業跑圈已經開始,社群電商的紅利期有望再度開啟,但無論為社群提供哪一環節服務,及時到位、精準優質的服務本質,仍是未來搶佔市場的重要指標。
創業者利用數字化資訊服務以及前沿科技注入原生力,繼續在社群產業上深耕,或許能鑄就下一個零售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