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打擊電商行業的問題據瞭解,自從“直播帶貨”興起後,一系列問題便層出不窮,很多人因為主播而大量“剁手”,如果單純只是買回來“躺屍”倒也罷了,很多商品的質量很可能與直播帶貨時聲稱的質量完全不同,這種等同於詐騙的行為令很多消費者都尤其苦惱甚至是憤怒,因此國家針對電商“直播帶貨”行為的最直接打擊便是構建新的稽核機制,並且儘可能完善相應的問責機制,只有將責任分攤到每一個涉事者的身上,商家才會真正重視起來。
另外,在當前的環境下,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對於商品售後以及資料造假問題的處理,很多直播間為了能讓更多的人看到,除了請一些大牌的流量外,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刷主播人氣,只有曝光並且讓更多的看到才能有更大的消費群體,這很很多商家都模仿刷單一樣。當然,現在重拳出擊的治理下,刷單現象已經有所遏制,但售後和商品質量與廠家和消費者有直接關係,這點想要完善依然有較大難度。
同時,針對電商行業記憶體在偷稅漏稅問題,國家也出臺了相應的規定。《2020年電子商務稅收資料分析應用升級完善和執行維護專案中標公告》,就首次將電商交易資料納入稅收資料監管,很顯然,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新興市場都會不斷進入相關政策的監測下,這會最大限度降低消費者的消費風險,更為有效地治理偷稅漏稅的行為,甚至引領電商行業全面擺脫亂象。
電商行業顯然也是要立規矩的,但是單靠國家而言其實並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真正能夠查漏補缺的是大量的消費者。市場的自覺、監管部門的監管和消費者的監管是電商行業發展的三駕馬車,所謂“顧客是上帝”的說法其實對於現代電商而言帶有明顯的推卸責任的色彩,畢竟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也同樣適用於一些違規的活體快遞。只有各方一起努力,不良商家才鑽不了空子。
商家需要自覺當然,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商家也不是在監管部門和消費者面前被動的存在,商家的目的雖然是盈利,但這樣的前提是遵紀守法,有一定的道德意識,而不是為了貪圖一時半刻的大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的風險。因此,商家需要積極主動地改善自己存在的經營問題,總是等待 “槍打出頭鳥”的那一刻不如換個地方蹲,畢竟商品最重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所謂的銷量和資料。
目前主流的軟體刷單的情況減輕了不少,但仍然有一些地方存在虛假資料,這就不僅是要求商家和監管的問題了,平臺對於相應的反饋和稽核機制或許要進行一番改進,只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才能引導整個行業的資料真實,這在當前的時代是最需要的東西。
隨著資訊化的發展,電商顯然還有更多的發展形態和方式,但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這些問題還需要更多的消費者主動發現,推動監管的效率和範圍,而商家也應當時刻記住,電商也是要立規矩的,鑽空子遲早要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