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演出、雲直播、雲展覽、雲旅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讓人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雲端”等數字化文旅消費的異軍突起和逆勢上揚。這些被看似無奈之舉的應急措施,其實是文化和旅遊與科技融合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發展必然趨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十四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文旅部等部門也釋出《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於深化“網際網路+旅遊”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圍繞文旅業轉型升級,就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智慧旅遊景區等重點任務進行安排部署。
在此背景下,如果只講速度、數量而忽視質量和社會價值,則是違背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全國文旅產業正在與數字技術不斷融合。一方面,這將啟用現有傳統的文旅資源,另一方面,也將助推文旅產業融合駛向快車道。在數字文旅賽道,數字化只是工具,絕不可能一輩子只靠某一個技術紅利吃飯。擁抱數字化的同時,要理性看待它。
一、數字文旅的概念
數字文旅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也是旅遊發展的產業動能。數字文旅是當代科技特別是網際網路等數字技術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所有現象總和。它連結供給和需求,為業態賦能,培育和擴大新消費市場,實現產品增值,驅動產品和業態創新,重構產業格局。
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釋出《2019中國數字文旅發展報告》顯示,我國數字文旅發展有以下顯著特徵:數字化有力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數字文旅技術和市場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初步探索形成若干經驗模式等。數字化正在帶來規模巨大的下沉市場和新興消費,並不斷突破網路圈層走到線下。
二、文旅領域的數字經濟現狀
隨著新興數字技術市場化進度的加快,技術與文化生產的整合愈發深入,文化生產不斷藉助數字新技術開發新業態、新模式、新內容,大眾的文化消費取向和品位不斷被技術塑造和改寫。文化旅遊因其強調場景消費的體驗性與互動性而成為文化與技術聯姻最為密切的領域之一。
以人工智慧、物聯網和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化技術,正在加速對旅遊業的滲透與變革,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遊客的需求、行為與體驗,解構著傳統供應鏈下各類旅遊企業的邊界,大幅提升著文化和旅遊的智慧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效能。數字化正在帶來規模巨大的下沉市場和新興消費,並不斷突破網路圈層走到線下。
很多景區將當地深厚的歷史、民俗文化透過 VR、AR、互動小遊戲等數字化手段融入旅遊專案,很多文化遺產透過數字化手段逼真地呈現在遊客面前。文旅結合的演藝專案,透過大量應用數字技術,更好地詮釋文化內涵、滿足遊客視聽享受。近年來各級文旅部門積極推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上雲”,發揮網際網路平臺的賦能作用,鼓勵各類網際網路平臺開發文旅功能和產品,支援有條件的文化和旅遊企業平臺化拓展,一個數字文旅的新時代正在加速地形成。
第一:在文旅融合中數字文化要產生更大的推動力,應以中國特色文化為核心構建數字文旅融合體系,推動特色文化和數字文化深度融合,以數字文化形態和內容產品為特色文化的載體,以文旅融合的新業態持續提升特色文化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推動旅遊文化屬性和特性的提升。
第二:文旅融合是一個生態體系,包括了旅遊產業鏈中的各類機構,比如旅遊景區、管理部門、文博機構、非遺傳承人、傳統手工藝從業者等等,網際網路平臺應積極構建一個各方均可以參與的數字文旅融合生態體系,為各方提供展現和傳播文化旅遊內容、提供文化旅遊產品和消費體驗的生態。
第三:文旅融合要以消費者旅遊體驗為核心進行產品創新和業態創新,將特色文化和數字文化創造性轉化為大眾消費者接受和喜愛的文化旅遊產品,擴大優質數字文旅產品供給,加快釋放新興消費潛力。
正如有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般,遊客對於“詩和遠方”的期待亦會有成千上萬種回答。透過數字技術賦能文旅融合,由此構建出的匹配遊客心目中環境優美的“遠方”,或許正是技術進步給予的時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