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拉入“黑名單”兩週後,小米做出了行動。
兩週前的1月14日,美國國防部宣佈,將包括小米集團、中國商飛等 9 家企業列入所謂的“中共涉軍企業”名單中,限制美國投資者對其投資。
這對近來發展勢頭高漲的小米來說顯然不是個好訊息,12月底小米的股價剛剛創下新高,此前2020年三季度財報也顯示業務增長勢頭迅猛。
與此同時,華為晶片斷供的影響開始顯露,2020年四季度出貨量暴跌,終端業務出售傳聞不斷。而蘋果卻依靠新機銷量猛增,登頂出貨量榜首,成為最大贏家。
2021年,智慧手機市場顯然有了新的變動。
巔峰時刻迎來打擊的小米2020年年底,小米11的新機發佈會前,雷軍給小米2021年的定位是“輕裝上陣”,大有在新的一年一展拳腳的氣勢。
小米當然是躊躇滿志,華為空缺出來的手機市場份額巨大,作為國產智慧手機的中流砥柱,小米肯定想吃下其中一大部分。
2020年三季度手機出貨量唯一正增長,年前增發百億資金,年終釋出新機,市值一度衝高逼近9000億港元,小米正在為新的一年蓄勢待發。
但一張“黑名單”似乎挫了小米的銳氣,1月14日小米被列入美國政府禁止美國投資者投資的中國企業“黑名單”,股價隨即出現大跌。
小米此次起訴美國國防部和財政部,是希望該禁令撤銷。因為如果該禁令實施,美國投資者將無法對小米和相關企業進行投資或購買這些公司的股票,並需在今年11月11日前出售所持“黑名單”公司的股份。
儘管該項禁令和此前對華為的“實體名單”禁令中禁止購買關鍵元器件有所區別,但目前小米的股東中有不少的美國機構。小米前十大普通股持有人中,就有貝萊德(BlackRock Inc.)、先鋒投資集團(Vanguard Group Inc.)、道富銀行(State Street Corp.)三家美國知名投資機構。
若這些機構在不久後按照禁令要求退出小米的股東行列,顯然會對小米的產品經營和投資經營產生一定的影響,這顯然也是美國禁令的主要目的——限制國內企業的發展。
2020年,小米旗下的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投資了很多專案,其中在半導體領域尤甚,包括射頻晶片、顯示晶片等。僅今年1月份,小米就投資了晶片設計企業天易合芯、AI晶片研發商晶視智慧。
同時,作為小米關鍵晶片的供應商——高通,其也是小米的股東,早在2011年小米剛成立不久就對其進行了投資。
也正是有這層關係,小米和高通的合作一直以來都甚為密切,幾乎高通的每一代最新晶片,小米都能拿到首發,小米11搭載的驍龍888晶片就是如此。
目前禁令雖然僅限制美國企業對小米進行投資,但顯然在未來仍然面臨原材料、元器件採購禁令的風險。
目前,由於自身晶片研發還未有顯著成果,小米比華為在關鍵元器件領域更依賴美國企業。2020年初發布的小米10的成本中,美國元器件佔到50%以上,其中包括了SoC晶片、5G基帶晶片等核心部件。
儘管短期內小米不會受到顯著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其仍然有面臨元器件斷供的風險。
斷供影響開始顯現的華為元器件斷供的影響有多大,從華為近來的出貨量大幅下滑就可見一斑。
2020年第三季度,華為智慧手機全球出貨量下滑22%,但仍然排在第二位。但到了第四季度,晶片斷供的影響越發顯現。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的資料顯示,2020年Q4,華為智慧手機全球出貨量同比下滑42%,排在蘋果、三星、小米、OPPO、vivo之後,位列第六,已經被列入到“Others”的分類中,這是華為過去六年首次跌出前五。
2020年Q4主要手機廠商出貨量
而在此前華為正式出售榮耀後,近期又傳出要將P系列和Mate系列在內的所有終端業務,出售給上海政府牽頭的財團。儘管隨後華為否認不會出售手機業務,但如同此前榮耀的否認一樣,晶片短缺難以短時間解決的情況下,華為手機業務或也命運堪憂。
而在該訊息傳出的同時,華為內部的新一輪任命也引發猜想。
1月27日,華為內部發文進行人事調整,餘承東被增任命Cloud&AI BG總裁(兼)、Cloud&AI BG行政管理團隊主任、Cloud BU總裁(兼)、Cloud BU行政管理團隊主任。
Cloud&AI BG也就是華為雲計算業務部門,在2020年初由二級部門升級為一級部門,與華為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並行。
此次將掌管消費者BG的餘承東新增為Cloud&AI BG總裁,華為顯然是要發力已經成長起來的雲計算業務,但同時似乎也證明了以智慧手機為主的消費者終端業務的淒涼。
雲計算之外還有汽車業務,過去一年,華為釋出自研鐳射雷達、與車企成立合資品牌、申請汽車技術專利,大舉進入汽車行業。2月1日,華為還與武漢經濟開發區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成立智慧網聯汽車產業創新中心。
種種行動,似乎都在說明華為全面出售終端業務是早晚的事。
但從2020年的投資來看,華為似乎又不願輕易放棄經營多年的消費者業務。2020年,華為旗下哈勃投資了EDA軟體、光學晶片、儲存晶片等諸多企業。
從此方面來看,儘管終端業務出現大幅下滑,但華為其他業務的推進更像是希望在短期內先維持企業發展,背後慢慢積累技術,在未來尋求破冰。
蘋果坐收漁翁之利?在華為下滑嚴重,小米麵臨拉黑風險的時候,蘋果卻因為新機的銷量回升登頂榜首。
Canalys的資料顯示,2020年四季度,蘋果iPhone出貨量創下歷史新高,達到8180萬部,同比增長4%,排在三星、小米、OPPO、vivo之前位列第一。
新機iPhone 12的火爆是讓其登頂的主要原因。2020年第三季度,蘋果還因新機延遲釋出導致其出貨量排在第四位。但10月份5G版 iPhone 12釋出後,換機需求依然旺盛。
手機銷量的增長,也讓蘋果的單季度收入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達到1114.4億美元。其中iPhone產品營收達655.97億美元,在蘋果整體收入中佔比達58.86%。
而中國市場又是蘋果銷量提升的主力。IDC的資料顯示,本季度蘋果在大中華地區售出了1800萬臺 iPhone 12,營收達213.13億美元,同比增長57%,佔比近五分之一,創下新高。
顯然,華為空缺出來的份額被蘋果拿走了不少,但蘋果想繼續坐收漁翁之利也似乎並不容易。
從2020年全年的出貨量來看,三星還是以20%的市場份額佔據了霸主地位,蘋果排在第二。
2020年全年智慧手機出貨量
基於蘋果在中國市場的火爆,遠離多年的三星也想重新回來。1月15日,三星釋出了S21系列新機,4999的起售價相比此前已經大大下降,各種優惠券也都不斷加持。顯然,三星想重新利用中國市場保住其全球霸主地位。
不僅是三星有行動,OPPO也在最近調整戰略,應對開始變化的市場。日前,OPPO位於上海華獅廣場的超級旗艦店正式關閉,開始發力線上。
而離開華為的榮耀也重新與聯發科開始合作,釋出了新機V40。不過,稍顯落後的配置似乎沒有得到更多使用者的認可。
2021年,中國乃至全球的智慧手機市場格局相比2020年顯然會出現更多變動。蘋果利用產品效能和品牌影響力肯定想拿下全年的榜首;三星在極力重回中國市場,以求穩固全球霸主地位;華為暫時無解,拆分後的榮耀單打獨鬥壓力山大;小米短期內影響不會太大,但也需要考慮長期元器件斷供的風險。
新的變化已然來臨,但歸根究底,擁有核心技術才能不受人左右。蘋果當然不是坐收漁翁之利,其利用自研晶片和強大生態享譽業內,國內企業想真正具備競爭力,唯有在核心技術領域下苦功。
市場在變,掌握核心才能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