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盒馬每日到貨約30噸蔬菜,是平時的3倍還多。
除夕至初四,每日優鮮實收交易額同比增長321%,春節7天總銷量突破4000萬件。
年三十,叮咚買菜訂單量月環比增長300%;近期整體訂單量增加約80%,客單價增加約70%。
首先,目前新鮮電商增長的根源是什麼?
顯然是源於疫情效應,大家都被疫情限制,不到菜市場買菜改為網上下單成了大部分人的狀態。需求的激增促成了一輪銷售的激增:春節期間,盒馬鮮生、每日優鮮、叮咚買菜銷量至少增長300%。甚至鮮為人知的生鮮電商也水漲船高,如食行生鮮App,成立於2012年,採用“預訂製”模式,目前搜尋指數超過了6700,下載量已在分類的前20。
問題是:這種商業模式在疫情過後會保持同樣趨勢嗎?顯然,最可能的情況,是中老年人和家庭主婦摘下口罩一如既往地選擇去市場選購,而年輕的上班族可能會忘記在家做飯的時光,下班後仍在樓下的餐館就餐。
其次,當前狀況除了給生鮮電商帶來訂單激增,還帶來什麼影響?
最顯著的表現是人力的不足。據報道,西貝、57度湘、蜀大俠、望湘園等餐飲企業與盒馬達成合作,他們的員工將支援盒馬配送服務,短暫的漲勢用這種臨時的方案可以解決。
隨之就是供應鏈的挑戰,是整個生鮮電商行業最大的問題。超過平時300%的銷售量,意味著配送體系需要實現超300%的配送量,也意味著整個過程,包括物流運輸、倉儲冷凍,及接單、分揀、打包、配送的效率的考驗。
所以在所有供應鏈都存在缺陷的情況下,生鮮電商面臨的不是來自行業本身的競爭,而是在短期影響後,來自食品市場、餐廳等直接競爭對手構成威脅。何況這次疫情也讓這些對手意識到線上市場和服務的重要性,這些競爭對手復甦後,生鮮電商的商業模式是否能適應還有待觀察。
最後,這次疫情會成為生鮮電商的轉折點嗎?
根據2018年生鮮零售市場現狀調查,整個行業的各個環節損耗率平均達三成。這次疫情能改變使用者的短時間購買行為,但未在根本上扭轉行業的模式導致的耗損。
生鮮電商平臺目前解決虧損的方法是前倉模式,也就是將商品儲存在武漢、成都、鄭州等交通樞紐城市,使用者下單之後就會配送到當地,在各個城市甚至社群建立前置倉,距離使用者1-3公里,這樣才能保證配送人員在1小時內直接送貨上門。據估計,物流成本大概是30元,甚至可能佔到公司經營成本的30%-40%。
但前置倉並不是萬能的,盒馬鮮生CEO侯毅對這種模式曾表示質疑,理由:客單價上不去,受限於店面面積,SKU是有限的,數量也是有限的,目前,很多平臺客戶的單價高是因為採用了滿減、折扣券等營銷補貼,這些活動會拉低購買頻次。損失率不能降,生鮮品類實際上有“飯點效應”,其訂單高峰集中在18點左右,這對前置倉的備貨計劃能力有一定要求,前置倉模式下,是把商品和物流推給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擔損耗,降低賬面上的低損耗率,其實並沒有終極解決問題。毛利率不穩定,生鮮電商的SKU主要是農產品,價格低廉,採購成本和毛利率是比較透明的。生鮮電商在補貼使用者和打價格戰下,還能保證單筆訂單毛利收入,很大可能是沒有把物流加工成本歸入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