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2月14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上海市人民政府釋出《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

眼下都在積極防疫,但在經濟建設方面,國家和上海沒閒著。

再難,生活還要繼續。對於國家而言,經濟生產依舊需要運轉。隨著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陸續復工,人們也迫切希望把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降到最低。

說起經濟,幾座為國護盤的壓艙石、扛把子城市,總是格外引人關注。上海自然位列其中。

01

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以前是!

2020年,是上海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交卷”之年。國家和上海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方面的不斷加碼,並不意外。

雖然今天,中國的大城市的功能非常綜合,但“金融”依舊是上海最明顯的標籤之一。就像北京的“政治”、“文化”,廣州的“商貿”,深圳的“硬體製造”,杭州的“網際網路”一樣。

人們喜歡給上海貼“金融”標籤,是有歷史緣由的。

從1927年開始,上海金融史開啟“黃金十年”。那時南京雖然是政治中心,上海卻將金融中心牢牢把持:中央銀行和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商業銀行、證券交易所、保險公司、信託公司雲集於此。同時期諸如天津、武漢等金融城市,也被上海甩出幾條街。HK,更是完全沒它什麼事。

僅僅20年多年後,上海多數金融機構銷聲匿跡。與此同時,HK承接了上海的金融資源,亞太金融中心從此易位。

反觀上海,直到1991年,鄧的視察談話,才重新點燃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熱情。“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後也要這樣搞。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金融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不僅是上海需要國際金融中心,中國更需要國際金融中心,以方便在全球市場配置資源,擴大經濟影響力。

國際金融中心是指聚集了大量金融機構和相關服務產業,全面集中地開展國際資本借貸、債券發行、外匯交易、保險等金融服務業的城市或地區。

其能夠提供最便捷的國際融資服務、最有效的國際支付清算系統、最活躍的國際金融交易場所的城市。金融市場齊全、服務業高度密集、對周邊地區甚至全球具有輻射影響力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徵。

或者用更直觀的表現:那些國際金融中心,要麼是全球頂級城市,如紐約、倫敦;要麼是區域中心城市,新加坡、迪拜;要麼是大國王牌城市,如東京、巴黎、法蘭克福。

所以,大家一聽到“國際金融中心”就覺得高階,並非沒有理由。

02

想當國際金融中心,需要哪些條件?

想成為這麼高階的“國際金融中心”,條件是很苛刻的。說白了不是你想當就能當。

一般情況下,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需要有兩個條件:

第一,有良港,最好是大河的出海口。第二,本身商貿發達、物流便利。

貨物在此裝卸、分撥、交割、結算、付款,吸引資金流入。進而衍生出相關融資服務需求,金融機構因此過來開展業務。最後吸引大量跨國企業彙集於此,大量相關金融專業人才尋找機會。這是國家金融中心的一般路徑。

何止是符合,這路徑簡直是為上海量身定做的。

上海處於中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所以當中國一旦擁抱海洋時代,上海的航運優勢就一騎絕塵。上海處於長江的右岸,杭州灣的左岸。左擁右抱的腹地,廣闊無比。幾年前,以上海為門戶的長江經濟帶GDP就達34萬億元,人口5.9億,分別佔全國的43.2%和42.9%。

開埠160多年,一直在開外掛。上海最早作為外國冒險家的樂園,長期浸潤各種文化。

正是因為有這些基礎,上海才有資格獲得最頂級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創、交通定位。去年開始,更是一大堆利好砸向上海。

上海在國家的關愛下獲得了大量紅利,全國的貨幣、證券、黃金、期貨、外匯五大金融交易市場都已落戶在上海。

去年,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報告顯示,上海在2019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第五。排在前面的依次是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

03

和HK相比,上海到底差在哪裡?

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厲害,毋庸置疑。可是上海從重新明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已經過去了近30年,為什麼HK還是在前面?與HK相比,上海差在哪裡?

首先,上海金融市場規模經濟偏小。究其原因,有以下8點:

1.中國沒有形成完善的匯率和利率的浮動制度,貨幣市場因此發展滯後。

2.中國金融市場目前銀行為主。且70%是國有銀行,缺乏創新。

3.中國市場以本地金融交易為主,市場化程度低,產品較單一,服務功能不足。

4.中國證券交易所主要面對國內市場,缺乏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和資產管理基金。

5.債券市場侷限於國債,同業拆借不發達。

6.保險業缺乏分保、再保和經理人市場環境。

7.國際兼併收購活動偏少。

8.金融專業從業人員極度缺乏。

其次,資本流動自由度有待提升。國家和上海雖然都多有努力,但相比於其他國際金融中心,上海金融管制還是偏嚴。

在匯兌、經營、投資等方面,國際資本來此投資仍受到一定限制。可國際金融中心的要義,說白了就是外國人來這投資交易,交易貨幣可以不用人民幣,交易方甚至都可以不是中國人。這也是大陸很多企業跑到HK上市,但極少有外資到上海來上市的原因。

HK港元掛鉤美元,外匯不受限制。HK的經濟自由度,已連續20多年排名世界前列。而現在上海還是側重做國內生意。

第三,法系不同。排名在上海之前的國際金融中心,都有英美法系的傳統。

國外投資者(主要是英美)傾向去選擇去相同法律體系的金融中心投資。HK沿用英美法系,金融政策法規完善,符合國際慣例,而且稅收輕。

一言蔽之,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制度的競爭。而這個制度,會體現為法制、稅制、自由度、商業精神、文化等方面。哪座城市理念越開化,司法越廉潔,金融就越繁榮。

04

本次《意見》帶來哪些利好?

雖然有差距,但好在上海一直沒有止步。

拿這次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來說。《意見》對於推進中國和上海金融開放提出了新要求,主要體現在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金融市場三個方面,開放力度非常大。

一是外資可以參與組建和設立理財子公司、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二是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開放進一步擴大。三是銀行間外匯市場、債券、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場進一步開放。

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就《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意見》立足於更好發揮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金融改革創新引領作用。

其實去年出臺的《關於促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高品質發展實施特殊支援政策的若干意見》,就已經讓臨港新片區佔到了C位。

臨港新片區是上海尚待開發的地區,空間和潛力巨大,其發展會對上海經濟增長起到拉動作用。積極推進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可以視為非常時期“促生產”“穩增長”“促轉型”的訊號導向。

果不其然。

無獨有偶,2月15日,在上海市交通委員會公示的上海浦東綜合交通樞紐專項規劃方案(草案)顯示,結合浦東國際機場新增國家沿海通道上的鐵路上海東站,由浦東國際機場和鐵路上海東站組合形成浦東綜合交通樞紐。

而此前,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任吳傑表示,臨港新片區主城區至浦東機場的機場快線方案已基本穩定,未來,新片區至浦東機場可實現15分鐘內快速通達。

浦東樞紐是什麼?是上海聯絡世界的節點,也是國內通向世界的門戶(浦東國際機場的國際客流量常年高居大陸第一)。

對於長三角,自然更是利好。《意見》對調整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結構絕對是積極作用。比如“讓一些高附加值的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起來,使經濟發展更符合經濟轉型的規律。這有利於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推動長三角整體的經濟實力。”

在微觀層面,《意見》建議商業銀行為長三角企業提供專門的併購貸款,這可以很好地解決併購帶來的資金問題。企業間的併購重組,是整合長三角企業資源的發展方向。好的併購重組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快速發展,通過上下游資源整合,擴大競爭優勢,產生規模效應。

雖然上海的金融中心在對標國際,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有把長三角帶動了,把腹地做大,才有去國際舞臺比一比的底氣。

05

近期的情況是否會影響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

在當下,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近期的事情,是否會影響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進度?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旗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要報《上海金融業應對疫情衝擊支援實體經濟的對策建議》中指出:

“金融市場短期形勢基本可控。對金融市場的衝擊更多是情緒影響,可通過預期引導或利好政策一定程度化解,但後續疫情的演化不確定性仍然存在。

延遲復工和抑制消費的影響令經濟短期承壓,海內外黑天鵝事件共振的金融伴生風險值得高度關注。中長期工作重點仍應放在金融改革的深化,夯實金融系統韌性方面。特殊時期的穩定因素也將成為政策重要考量,確保金融開放在遵循時間表的前提下審慎推進。

除了考慮應用金融科技提高交易效率,也要積極推出全新且有特色的交易產品和交易市場,縮短國際投資者的觀望期,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實質性地往國際化的方向推進。金融對外開放,除了機構準人開放,投資人開放,更要推進融資人、投資產品和交易品種的開放,形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市場特色和優勢。”

無論如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建國際金融中心既不是瞎折騰,也不是痴人說夢,不過是上海回到本來就屬於他的位置。

此外,上海在國內是最有資格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城市,他天資出眾,後天努力。如果你對上海都沒信心,只能說明你對中國和世界都沒有信心。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央行“降息”!房企打折,剛需該買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