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強者恆強的商業時代。
疫情的發生,無疑將進一步加劇這種效應的凸顯。尤其是在電商行業,疫情已成為考驗電商企業供應鏈能力、品牌力、現金流等基礎生存能力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當前疫情的影響下,中國企業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一邊是阿里巴巴、蘇寧等巨頭企業,在抗疫一線衝鋒陷陣出力、出錢、捐物,在後方保民生、穩就業、搶市場;而另一邊,更多中小企業、個體戶業務停擺,卻有苦於無計可施。
可以預見,疫情的到來將對各行各業都是一次大洗牌,疫情過後電商行業將進一步加速分化。一是中小電商企業、垂直電商份額縮小,生存越來越難;二是靠燒錢持續的新電商模式放緩;三是越來越多純電商面臨供應鏈基礎設施缺失的考驗。
1、規模進一步向巨頭集中這裡,我們先來看一組資料:
中國2019年上半年GDP總量45.0933萬億元。其中,頭部10%的城市,經濟總量佔比全國達44.12%。
2019年上半年,A股29家白酒和紅酒上市公司實現總淨利潤為大約471億元,茅臺一家公司淨利潤就佔行業全部淨利潤大約45%。截至去年第三季度,蘋果繼續主導全球移動裝置市場,佔據了該行業66%的利潤,以及32%的手機收入。
對於個人而言也是這樣,10%的人掌握了世界50%的財富,剩下90%的人還有剩餘的50%,而最底層的20%工作者,收入佔比不到1%。
這就是殘酷的"二八法則":永遠是頭部少數企業佔據著更多的規模、利潤。
從這次疫情中阿里巴巴、蘇寧、京東的表現就可以看出,特殊時期,頭部企業和頭部品牌不僅不會踩剎車,而且是在踩油門。以蘇寧為例,疫情發生後,旗下蘇寧物流、家樂福、蘇寧菜場、PP體育幾乎是全員出擊,在抗疫保供的過程中,不但收穫人心還能收穫市場。為此,蘇寧易購及家樂福已經開啟加碼吸納人才。阿里巴巴旗下盒馬鮮生也是疫情下的"受益者",盒馬鮮生的到家業務井噴,促使阿里巴巴推出"藍海"計劃,開始吸收餐飲企業大量閒置勞動力以支撐爆發的訂單需求。
這個時候,行業的中小企業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只能被動等待疫情的過去。
因此,接下來各行各業都會出現中小公司經營困難甚至離場的現象,而頭部公司大投入擴張份額,品牌集中度會大幅上升。電商行業的兩級加速分化,則將成為疫情過後新趨勢。
2、靠燒錢的新電商模式難以持續實際上,自2017年以來,中國網際網路、電商、科技領域就逐步進入寒冬。2019年,資本寒潮加劇,愛鮮蜂、樂蜂網、尚品網、淘集集、妙生活等相繼倒閉。共享貨架的熱潮,也戛然而止。共享單車除頭部玩家外,也徹底的熄火。
其中,淘集集就是一個典型。作為社交電商拼多多的模仿者,淘集集有過數千萬美元不等的融資資金進入。然而,淘集集在一年多裡燒掉18億元,最終將自己送上了絕路。
疫情來臨,整個行業的上游投融資還會進一步收緊,而各類創業企業業績會進一步惡化,靠融資支撐發展的模式暫時宣告"此路不通",靠補貼獲取市場的打法也難以為繼。只有具備顛覆性創新模式和技術優勢,以及運營資料良好的少數優質企業才可能獲得資本的青睞。
這就意味著,靠融資支撐的新電商模式,可能會死一批,即便不死也會面臨經營惡化的風險。
即便拼多多這樣號稱使用者規模達國內第二的電商平臺,也都存在較大的困難。對拼多多而言,在資本層面,它目前的核心價值支撐就是不斷做大營收規模和使用者規模。但在疫情影響下,賣家開工不足,供貨受到影響,又受制於外包物流,效率和使用者滿意度都面臨挑戰。如若增長失速,則可能會動搖拼多多投資者的信心。
所以,疫情到來本身也將給電商行業帶來去泡沫的一個過程。去粗存精後,一些好的產品和服務就將得到凸顯。
從長遠來看,疫情帶來的洗牌將對電商行業的健康發展有一定推動作用的。因此,我們看到,阿里巴巴、蘇寧等電商平臺均已做好了和中小商家共度難關的準備,從資金、運營、供應鏈、物流等各方面扶持電商產業鏈上的優質品牌和服務商。
阿里巴巴此次就推出六大舉措,支援和鼓勵全國特別是湖北等疫情較重地區的中小企業發展,包括減免平臺商家經營費用、提供免息低息貸款、開放靈活就業崗位、補貼快遞物流、提供數字化服務、支援遠端辦公等。
蘇寧方面目前已推出18條助農政策、9大平臺商戶政策、8項超市補貼,扶持農戶、中小企業發展。蘇寧金融還調撥80億元專項用於為醫療衛生、糧油食品、物流運輸等抗疫保供相關行業的合作伙伴融資,尤其是針對有需求的防疫產品供應商,緊急提升貸款額度20%-50%。
近年來,社交電商、內容電商等細分賽道上湧現出很多玩家,但大部分還處於成長初期,依然遵循的是燒錢補貼圈市場的打法。疫情衝擊下,新電商自身難保,能夠提供的對平臺生態的扶持相對有限。商家和平臺利益博弈關係的加劇,也將進一步加重燒錢支撐的新電商的經營困境。
3、電商重供應鏈模式優勢會凸顯春節期間,人們紛紛宅家抗疫,不再出門甚至不敢去超市。家樂福3km範圍1小時達到家服務模式一炮打響,蘇寧菜場在部分城市成為網紅,全國的網購運輸全靠中國郵政、順豐、蘇寧物流、京東物流支撐。
這充分體現出了自營物流在關鍵時刻的優勢。在疫情這樣幾乎將所有行業按下暫停鍵的極限狀態下,"有貨、能送"就是最大的競爭力。因此,這次疫情的發生,再一次重申實體經濟的支撐性、根基性地位。
沒有上游生產企業開工生產,沒有賣家開始服務賣貨,沒有物流配送支援,電商平臺就成為了無水之魚。因此,在這個時候,電商平臺的自營及C2M等深度供應鏈合作模式優勢就顯現了出來。平臺與上游生產基地直採、工廠直供關係也將進一步強化。也就是,在供應鏈的產品供應環節,零供關係將變得更深、更重。
在流通環節,自營物流的優勢再次被放大。因為人員更好組織、效率也會更高,蘇寧、京東這樣擁有自建或自營物流的平臺就顯得格外難得;相比之下一些加盟類的物流企業,人都不好組織齊,依託於外包快遞的電商平臺肯定會受到影響。
如此以來,待疫情過後,達到一定規模的電商平臺都會進一步加碼自建、自營物流建設。
截至2019年底,蘇寧物流全國倉儲面積1105萬平方米,"當日達"服務覆蓋全國78城,"次日達"服務覆蓋317城,冷鏈服務覆蓋270城。據悉,蘇寧2020年還將在科技物流領域進投資超過400億元。京東也有1000多萬的倉儲規模。阿里巴巴方面,去年底已對菜鳥網路增加投資233億元,持股增至約63%。
電商平臺在倉儲、物流的建設上將進一步加重。一方面,將使中小電商平臺競爭門檻被抬高,另一方面巨頭之間的競爭也將更加慘烈。這個時候,各大電商平臺的比較優勢就開始出現。對比之下,蘇寧、京東在物流方面較阿里具有更好的自主、可控性;蘇寧對比京東,因為蘇寧多為前期自建倉儲,而京東租賃較多,蘇寧會有成本上的比較優勢。
總體上看,在電商加重這一趨勢下,巨頭都將獲得更大的份額放大機會。阿里、京東、蘇寧三者綜合比起來,蘇寧因為前期已經在供應鏈、倉儲及門店流通體系進行了重度投入,疫情過後反而能夠迎來輕裝上陣的紅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