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海外投資不虧則矣,一虧驚人,國有企業在海外投資失敗,導致鉅額虧損的案例其實已經屢見不鮮了:
2004年,中航油因石油衍生產品交易,虧損5.5億美元;
2008年,東方航空期貨投資慘敗,航油套期保值浮虧62億元人民幣。2008年3月,中國兵裝天威新能源收購美國Hoku公司,預付7900萬美元貨款,後又投入近1億美元,目前該境外公司瀕臨破產、無法履約,具體損失暫無統計;
2009年9月,中國中鐵在波蘭A2高速公路專案虧損,合同總額4.47億美元;2009年年底,中國石化集團在海外投資的3個油氣田專案,累計虧損1526.62萬美元……
據國資委統計,截至2010年底,中國企業投資設立的境外企業超過1.5萬家,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存量2588億美元,境外企業資產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國有企業佔據了半壁江山5000億美元。
而商務部2007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65%的海外投資都在虧損。屈指算一下,目前5000億美元的海外投資中,就有3250億美元處於虧損狀態。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鮮有維權成功案例。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鐵建)對墨西哥取消高鐵專案中標結果啟動應急預案。公司已向墨方提出質詢,組成法律專家團隊,對該事件進行法律層面的深入評估,“必要時將通過法律途徑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此事的背後,折射的是中國企業海外維權難之現象。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金傑的印象中,中國企業目前還沒有海外維權成功的先例。
前商務部中國企業走出去研究中心專家顧問吳東華教授也佐證了這一現象,他向騰訊財經透露,中國企業在礦產能源、基礎設施領域的海外投資,70%是失敗的;而且權利受損後,中國企業往往吃“啞巴虧”,不懂也不太願意維權。
在墨西哥高鐵專案上,中鐵建或將“創造歷史”。11月11日,墨西哥交通部表示,根據其國內《公共工程及相關服務法》,將會依據中鐵建聯合體競標所產生的費用,與其協商進行賠償。中鐵建也表示,還是會重新參與墨西哥高鐵專案投標。
對外投資失敗的案例屢見不鮮,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失敗率到底是多少,一直缺乏官方資料支撐。
不過吳東華教授向騰訊財經透露,數年前商務部有一個統計,中國企業在海外礦產能源、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失敗率是70%。
前招商銀行董事長馬蔚華也曾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失敗率比較高,效益比較低,其中2010年中國失敗率全球第一。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已是大勢所趨的語境下,吸取經驗,防控風險,是當務之急。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肖鷂飛在接受騰訊財經採訪時說,中國企業走出去時會面臨兩種風險,包括外源性風險和內源性風險。
“包括政治風險、社會動亂風險、以及外部法律法規調整所帶來的風險,都屬於外源性風險。內源性風險的範圍也很廣泛,如企業在決策過程中沒有進行詳細的調研,經營過程中財務達不到預期收益,人員安全,財產安全受到威脅,以及企業對當地文化不了解,對當地的法律,如勞工法、環境保護法等不清楚,都會導致企業專案的虧損與失敗。”肖鷂飛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金傑指出,在海外從事工程承包、大型基建的中國企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國際關係、地緣政治、政黨鬥爭等政治風險。
“國企應該事先做盡職調查,充分熟悉當地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情況。同時,應該組成一個股東、專家、政府官員組成的委員會,投票通過海外投資,而不是國企領導一人決定。”吳東華教授強調,國企走出去失敗案例屢見不鮮,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對國企的制約,導致權力濫用,盲目進行海外擴張。目前國企海外投資逐漸放開,屬於“備案制”,除非個別特大專案需要國務院事先審批。除了政治、法律等風險外,對僱工、環境、土著居民等問題或一些細小環節的忽視,亦可能導致海外專案終止甚至招來滅頂之災。巴西木材集團有限公司Quattroporte楊建忠則表示,中國的企業到巴西去投資,很重要就是要吃透當地的法律法規,要很清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巴西的法律有兩點需要重點關注,一個是勞工法,另一個是環保法,千萬不能違反這些法律,如果做不到就可能會面臨企業倒閉的風險,因為這些法律非常嚴厲。”
“目前還未看到中國企業維權成功的案例。”吳東華教授和張金傑研究員都遺憾地表示,中國企業在海外權益受損後往往吃“啞巴虧”,不懂也不願意維權。吳東華教授指出,中國企業盲目進入海外後,一是對當地政治環境、法律法規、語言文化等不熟悉,導致不懂的如何去維權;二是維權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太大,往往選擇放棄維權。他對中鐵建此次維權行動給予高度評價。剛從越南考察歸國的張金傑研究員表示,中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做工程承包的很多,其中越南90%的海外工程承包都是中國企業在做。
“在發展中國家維權更艱難,比如在非洲,法律法規都不健全,怎麼維權?這次事件說明墨西哥本身不透明,這種事情在美國就不太可能發生。”張金傑說。另一方面,張金傑直言不諱的指出,中國企業維權不積極,很大程度上是不願意得罪當地官員,因為在工程承包領域“人脈關係”很重要。張金傑說:“很多國家拖欠工程款,中國企業只能默默沉受。即使打贏了官司,你又得到什麼?得罪當地官員對你非常不利,下次他就不讓你在當地投資了。”難以迴避的是,國企走出去往往引發了一些東道國擔憂,他們常常把國有企業和中國政府聯絡在一起,把企業行為看成是政府意圖,把企業戰略當成政府戰略。這也加劇了國企維權困難重重。
2005年中國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失敗,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美國方面強調所謂的“國家安全”、“國有公司”和“政府補貼”。2009年中鋁收購力拓股份本是市場行為,卻因為中鋁的國企背景而被理解為政府行為。兩位澳洲上議院議員在電視上聲嘶力竭地反對,聲稱要“把澳洲留在澳洲人手中”,這讓一起商業併購案演變為政治事件。
與慘不忍睹的海外戰績相比,國企在國內倒是混得風生水起,個個都是賺錢的小老虎。2010年,中國最賺錢的10個上市公司裡面,除萬科外其餘都是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神華這種名符其實的大型“國企”。其中,中國工商銀行、中國石油、中國移動三大企業利潤過千億,名列全球十大賺錢企業。就像經濟學者張維迎戲稱的那樣,“以前是民營企業稍不留神就賺錢,現在是國企稍不留神就賺錢。”當然,指的是在國內。
雖然“國企稍不留神就賺錢”,但事實上,國企賺錢的招數也並不多,歸根結底有以下原因:
一、靠壟斷優勢。2010年中國最賺錢的9個國企,分佈於銀行、石油石化、電信等領域,風生水起,喜笑顏開,數錢數得手軟。
二、靠市場地位。國企和民企也遠不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國企在融資、土地、產業扶持等各方面都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與民企不可同日而語,在這種情況下,不賺錢都難。
按照常理,在壟斷的市場環境下,要讓國企虧損,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幸的是,有的國企還硬是做到了;他們的虧損有國家兜著。比如,2005年和2006年,中國石化集團煉油企業虧損嚴重,財政部先後給予了100億和52億元的補貼。2008年,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兩桶油又因為煉油專案產生了虧損,但很快,中央財政給予了補助。這一補,兩桶油又賺了。
-
1 #
-
2 #
這些投資虧損資金用來國內培元固本多好,高技術研發、軍事武器、大飛機的製造、醫療衛生免費……,這些事業都好做啊。這樣賠本買賣一直不吸取教訓,真當鈔票是紙做的了。
-
3 #
為什麼德國BMW在中國投資成功
-
4 #
像中石油中石化這種壟斷型別的企業擁有如此大的市場需求他還能虧到要求國家財政補貼,真是難以想象。
-
5 #
中國企業在礦產能源、基礎設施領域的海外投資,70%是失敗的;而且權利受損後,中國企業往往吃“啞巴虧”,不懂也不太願意維權。
-
6 #
國企還是老實在國內呆著,總歸肥水不流外人田。
-
7 #
國企海外投資就是把國有資產合理化轉給專案投資人。
-
8 #
裡應外合吧,肯定有吃裡扒外的
-
9 #
海外盲目投資造成的鉅額虧損是否應該追責
-
10 #
海外投資應嚴格稽核
-
11 #
不懂?技術性虧損,懂不懂
-
12 #
國企國外投資?我覺得把投資兩個字換成轉移比較合適。國企國外資產轉移!
馬雲去了國企,國企也照樣得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