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全球各國都始料不及的疫情,就像一個突如其來的全新變數,打破了舊的國際平衡格局。全新的一輪中美較量,也在那個時候開始。
對於美國毫無底線的印錢(無限QE),去年我給過3個預判:
1、美元長期貶值;
2、美國的通脹集中體現在核心資產,而非一般物價;
3、就算直接發錢,美國的貧富分化程度也不會改變。
時隔一年,美元也已經趨勢性貶值了一年。而在去年3月下旬,美國宣佈無限QE後,美元反而暴漲了兩週,市場都開始相信美國貨幣越印越值錢的荒謬邏輯。那時候,我花了5000字講明白了美聯儲的操作,並且以史為鑑,堅定看空長期美元。
現在回頭看,當時正是美元誘多的最後一週,也恰恰是美元長達一年的持續貶值的精確起點。
作為美國核心資產的科技股和房地產,這一年來也承載了90%以上因為美元超發的通脹,也就是我在8月份所說的富人圈的通脹。而直到今年年初,看到納指翻倍、美國房價暴漲,美國CPI卻不到2%,越來越多的財媒也開始醒悟過來,揭示了這個邏輯。
至於美國的貧富差距,我當時認為,即使每個月公平地向每個美國公民發錢,也不會改變貧富分化的程度。現在回頭看,這一點預判是失誤的:美國貧富分化雖然的確沒有改善,卻更加嚴重了。
美國的第一輪財富大洗牌已經完成
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解釋是,超發的美元雖然在初次分配的時候,對每一位美國公民是比較公平的,但是由於每個人對這些新錢的處理方式不同,也即窮人囤現金、中產買房產、富人買資產,結果,不同的收益率讓貧富差距更大。
這種說法粗略看沒什麼毛病,但細看是有失偏頗的。先不說富人也會買房,中產也懂得買資產,就說窮人存錢這個事情,恐怕就跟事實相去甚遠。
眾所周知,美國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民風,大部分的打工人,他們的儲蓄只能應付一個月的生活開支。這種民風的形成,主要歸功於美國強大的社保體系。
所以,那種認為他們“經歷過災難,就會醒悟,就會加大儲蓄”的猜測是站不住腳的。既然災難一來,美國政府就給他們發錢。有這麼強力的政府兜底,他們哪來的動力去加大儲蓄呢?
去年第二季度初,我國已經全面復工復產。而美國到了第三季度末,絕大部分的白人還躺在家裡。不是因為外面完全停工,而是因為加上失業救濟的話,他們比之前打工的收入還高一半。只有黃面板的華人,每天一早還出外排隊去搶短工,真正會加大儲蓄的恐怕就只有這一小撮人。
在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的著作《貧窮的本質》裡也提到,他研究過多個國家的窮人區,發現給窮人發錢不但不能增加他們的儲蓄,甚至不能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因為他們對改善生活的需求,比增加儲蓄,甚至比解決溫飽的需求更強烈。
再說,美國去年的GDP,除了疫情初期的第二季度萎縮比較明顯,其它三個季度基本跟2019年是持平的。要知道,二手房交易和股市的投資收益是不計入GDP的。
如果再細剖一下GDP的組成部分,就會發現除了出口下降比較明顯,其它三部分(消費、投資、政府支出)的構成也跟2019年基本一樣。也就是說,2020年的消費並沒有因為疫情而明顯減退,該花的錢一分沒少花。
因此,美國由於印錢、發錢而進一步使貧富差距惡化的原因,不是因為窮人囤現金、不懂買資產,而是發給窮人的錢,他們根本沒囤。而富人不僅有辦法把發給窮人的錢賺過來,還把這些新錢換成了核心資產。
這些新錢的投資收益還不是富人財產增值的最大貢獻——富人以往的錢,本身就以核心資產的形式存放,現在大批新錢買入推高了資產價格,富人已有的資產價值就翻倍再翻倍,這一塊投資收益才是真正的大頭。
無限QE的這大半年來,美國已經完成了第一輪的財富洗牌,對於窮人來說,這是一場舒適的噩夢。
中國7年一次的財富洗牌,也已悄然開始
有人說,股市的每一輪大熊市,都是一次社會財富的大洗牌。
事實上,牛市的洗牌效應一點都不亞於熊市。統計資料表明,大部分股民都是牛市中後段才跑步進場的,而牛市的中後段往往是“賺了指數不賺錢”,多數股民手上的股票雖然天天紅,卻連指數都跑不過。
所以財富的洗牌,其實在牛市階段就已經開始。少數人在底部區域進場賺大錢,多數人在高海拔進場賺小錢——這是一種隱形的財富洗牌,而被洗牌的人沒有知覺,甚至還有一絲驕傲。
大牛市之後往往是大熊市接力,熊市帶來的是直接的虧錢效應,少數人在頂部區域跑了,多數人一直扛下去——這是一種顯性的洗牌,被洗牌的人非常痛苦。這就是為什麼多數人以為財富洗牌只發生在熊市,而不知道洗牌在牛市啟動初期就已經開始,熊市只是洗牌的下半場接力。
這種邏輯如果換了一年前講,很多人是無法接受的。現在不同的是,美國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擺在眼前,給我們完完整整的演示了一遍。
因為疫情,美國印了很多很多美元;我們比美國有節制得多,但畢竟也印了不少人民幣。那麼中國會不會也迎來一輪財富洗牌呢?
21世紀以來,A股的大牛市間隔都是7年左右。掐指一算,今年和明年正是下一輪大牛市的視窗期。
這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共同指向新的一輪財富洗牌。所幸的是,無論是印錢之後的初次分配,還是國民對新錢的處理方式,我們都跟美國不同。
中國的新錢不直接發給人,而是發給企業
除了頭一兩個月的消費券,中國的新錢並沒有直接發給每一個人,而是發給企業。
這裡說“發”給企業,其實並不誇張。在企業家眼裡,錢是一種生產工具,這種工具的成本不是它的面額,而是它的利息。所以低息貸款實質上就幾乎是發錢。
即使是大型國有銀行,在硬性指標要求下,明知道他們的核心指標——不良率會明顯上升,明知道很多小微企業借了錢是還不了的,還是硬著頭皮放貸給他們。
所以一度有不少國人很羨慕美國,羨慕他們直接發錢。甚至有財經大V也跟著起鬨,暴露了自己匱乏的經濟學常識。
以特朗普的理解,他的思考就是到這一步,所以他直接給國民發錢,讓他們有錢去消費,把企業帶活。這也符合他一直走的民粹路線。
但是實踐下來,消費者的確把錢拿去消費了,但是躺著就有錢花,誰還去工作呢?結果這錢只能一個月一個月不停地發下去,也不是治本的方法。養了一國的懶人,同時還扼殺了美國的創造力和未來。
科普一個經濟學常識:生產和消費是一個正向迴圈的鏈條:
在鏈條當中,“工資上升”是整個鏈條的源頭。特別是在復工初期,給企業發錢,實際上就是給員工發工資。只要打工人有錢了,這個鏈條就能運轉起來,正向迴圈就把消費和生產盤活,從治本的層次解決問題。
這種發錢方式還默認了一種定向分配:只有打工人可以得到。也就是說,新錢只發給願意工作、願意拼搏的人,這就在發錢的同時保住了中國的創造力和未來。而且,更多的錢發給了年輕人。
過去20年,財富大部分集中在中老年人手上,一輪房地產大牛市下來,中老年階層更富裕,年輕人階層生活更困難,很多年輕人僅僅為了一套房,就要搭上自己整個工作生涯。最有消費慾望的年輕人沒錢消費,生產和消費的正向迴圈就從源頭被掐斷了。
所以把新錢的分配向年輕人傾斜,不但能啟用經濟的正向迴圈,還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老人囤現金,中青年買資產
世界上富人的理念都是相似的,美國富人買資產,中國富人也在買資產。主要的區別在於中產——美國中產買房產,中國的中產不買(當然,剛需除外)。
中國的中產群體比美國龐大得多,所以我們可以把中產再細分一下,分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
老年人大多不願意冒丁點兒風險,他們的錢基本都放在銀行理財產品,拿的是4%左右的無風險收益率,事實上就是囤現金。
青年人有理財意識,也願意承擔風險,由於工作競爭激烈,沒太多時間研究炒股,加上支付寶的大力“誘導”,他們大多把錢交給了各種基金。而基金買的是各種資產,所以實際上青年人買的是資產。
中年人的情況與青年人類似,不同的是,中年人群體的股民更多一點,股民是直接買資產。最近一兩年,一部分股民被基金虐得實在受不了,也變成了基民,間接買資產。
也就是說,在“老人屯現金,中青年買資產”的新錢處理方式下,富人和廣大的中青年中產階層的差距並不會惡化。而老年階層和中青年階層的差距還得到改善。
什麼是核心資產?
所謂核心資產,就是能在經濟向上的週期能跑贏通脹、跑贏經濟增速,在經濟向下的週期明顯抗揍的資產。在每一輪的財富大洗牌中,贏家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手握核心資產的投資者。
核心資產有兩大類,第一類是房產。過去一年,海外各國以及我國部分城市已經用資料證實了這一點。房產有天然的保值屬性,在經濟向上的週期還往往走在通脹前方。不過雖然我國還沒開徵房產稅,但貸款成本和交易成本極高,除非賭對了城市,不然投資價效比極低。
所以越來越多投資者把核心資產的配置集中在第二類——賺錢能力長期跑贏通脹的上市公司。業績能長期跑贏通脹的公司不外乎兩種:
第一種是剛需型的消費,例如無論經濟情況多麼糟糕,無論人們多麼的節衣縮食,醬油錢是不能省的、醫療的錢是不能省的,甚至只要經濟不是太差,逢年過節的茅臺錢也是不能省的。所以這些東西在經濟上行的時候可以肆意漲價;經濟下行的時候不但沒有倒閉風險,甚至還不用降價。這種是富人們超長期持有的核心資產。
第二種是處於加速週期的產業,像近幾年來的晶片、新能源車、光伏產業等,就是處於產業週期裡的加速期,成長性足夠高、確定性足夠高,以至於經濟週期波動對它們的影響很小。產業加速期一般只有3~5年,在跑步前進的國家(例如我國),加速期會更短一些。
相比第一種核心資產,第二種並不是被超長期持有的核心資產,它們被集中持有的週期一般不超過3年,但由於收益率更高,所以被集中持有的程度也更高,當然,波動率也會更高。
我們最近看到越來越明顯的機構抱團現象,事實上就是資金選擇核心資產的結果。錢印多了,大量的新錢會選擇流入核心資產;如果流動性收緊,資金也會像動物受驚一樣,血液一下回流到心臟,而資本市場的心臟,就是核心資產。
抱團核心資產是市場的自然選擇,不是什麼扭曲的投機現象,官方強行干預的話,只會引發更多不必要的災難。如果用傳統的估值方法,去批判這些核心資產“嚴重高估”,那更是犯了時代的錯誤——在流動性膨脹的時代,確定性溢價、抗通脹溢價,這兩個是重要的估值加分項,而這在傳統估值體系裡都是不存在的。
還好傳統估值體系還給自己留了條後路,也就是股市的3條“價值規律”:
1、股價圍繞合理估值上下波動;
2、股價在多數時間是上下偏離合理估值的,只有少數時間處於合理估值水平;
3、股價可能在一個方向上長期、大幅偏離合理估值(長期大幅高估/低估)。
核心資產就是其中“長期大幅高估”的情況,這個“長期”,足以把思想保守的傳統估值派擋在門外,直到一輪財富洗牌的完成。
當然,我並不是建議小夥伴們去重倉押注哪一家核心資產的股票。核心資產囊括多個行業,也囊括不止一種風格。由於股市對人性的考驗更甚於對資產的選擇,如果把核心資產做成一個指數,那麼透過股市直接押注核心資產的股民,大部分將跑不贏這個核心資產指數,甚至連大盤都跑不贏。很多股民回頭看,發現自己買過的幾家核心資產都波瀾壯闊的翻了好幾倍,自己卻沒在他們身上賺到過多少收益。
所以我倡導的正確姿勢,依然是透過優質的基金,去間接持有核心資產。能獲取一個相當於核心資產指數的收益,就足以成為任何一輪財富洗牌中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