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網際網路正從概念到現實,建立了觀念與行為的新秩序,悄悄地改變著中國製造行業。
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姍姍來遲。
隨著近半年中國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全球巨集觀經濟的週期性調整,諸多敏銳的市場人士已經發現,中國大趨勢隱現:以“APP創業”為主的 網際網路投資熱潮會迴歸理性,以“鼓勵創業”為中心的政府經濟思維會加以調整,以“政策牛市”為賣點的金融改革會有所變化。
實業,迴歸中國;製造,迴歸中國。在某外資知名企業中國區首席代表呂辰培看來,中國製造業存在的問題,從未如此急迫過。從工科男轉型創業進入新能源汽車充電市場的他,發現中國 已經進入一個“拉一夥人、做幾張圖、改一改外形”就宣稱研發新能源汽車的浮誇時代。
但巨集觀經濟執行的現實資料,卻是最真實的改革動力和指標。2015年8月份,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再度下跌,較7月份初值下降1.1個百分點至47.1%,已經連續兩個 月下滑,並且創下2009年3月份以來的最低值。製造業下行壓力有增無減,實體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一個鮮明的例子是:作為網際網路戰略必須依託的智慧手機產業,中國廠商雖然你爭我奪十分熱鬧,卻普遍淪為拼零件拼引數的採購商而已。重點技術部件,全部控制在國際幾大生產巨頭之手。
比如,一部智慧手機內部,就需要整合定位、加速、重力、溫控、測光、指紋等若干感測器,而世界最大的聯結器和連線系統供應商TE公司執行副QuattroporteRob Shaddock告訴記者,TE公司不僅耗費巨資投入於智慧工業和資料感測等新興產業,甚至早已經實現自身的全面數字、智慧化。從客戶需求、到原型設計、再到生產線準備以及整個生產過程中的品質控制和品質跟蹤,全部實現了數字化管理。
其中差距,遠在中國手機廠商堆砌引數的口水戰之外。
中國製造“謀變”
未來中國經濟形態的轉變和發展,已經迫在眉睫。開發一個APP、演示一遍PPT,就宣稱是重大投資專案的時代,已經明顯不再符合一個全球性經濟大國需求。只有先進工業製造業,才是“數字化”和“資訊化”的推動生產力,這比勞動力成本和其他要素成本都重要得多。
奧迪佛山工廠,作為福斯汽車在華興建的最先進生產基地,也成為未來科技製造智慧化的典型示範。
這座投資高達130億元的先進工廠,卻大大降低了日常生產成本。機器人數量超過800臺、自動化率超過70%、6條主焊線均為100%全自動生產線、衝壓車間實現80%自動化、鐳射釺焊、等離子釺焊……偌大的一個現代工廠,卻只需要很少的技術管理人員在場。因為人少地廣,員工們甚至在生產線之間蹬上了單車,靈活方便,又提高效率。
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減少、人力成本劇增;產品附加值低、產能過剩、核心技術瓶頸難以突破等等這些根本問題,都給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工業製造的歷史性和戰略性意義。在推出“中國製造2025”重大戰略性工業發展規劃時,中國的立場和態度始終是堅定而明確的:不僅推動高階製造業的裝備發展,更要推動由“製造”向“智造”的升級進步。
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司長馮飛曾公開表示,“很多企業介紹智慧製造的經驗,就談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這其實是典型的工業3.0的內涵。如果說工業4.0引領未來全球製造業的競爭,其制高點在哪裡?應該是工業網際網路。”
在“網際網路+”以及“中國製造2025”的願景之下,中國工業必須抓住這個歷史機遇,利用工業網際網路的技術進步,推動中國製造的全面發展。未來,還亟待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來實現生產力的增長。
海爾“透明工廠”
8月11日,海爾公司舉行了一場“透明工廠”釋出會,沒有PPT、沒有掌聲、沒有閃光燈,僅近通過智慧製造工廠裡的攝像頭,就向全球實時公開工廠內的生產畫面。
在海爾看來,傳統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模式不再適應使用者碎片化、個性化需求,互聯互通的個性化柔性定製生產模式就成了新的發展方向。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機器人制造和管理自動化只是智慧化的起點之一,因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升級,除了裝置升級,更需要的是管理的自由,資料採集、反饋和分析的自動化。除了管理模式和先進裝置之外,還有什麼可以把工業製造的效率提高?就是資料鏈。也只有做到了這一步,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柔性製造”。否則,再多的機器人,執行頑固的生產命令,也僅僅只是提升產能數字而已。
所幸的是,在中國政府頒佈的“網際網路+”和“中國製造2025”規劃中,已經將建立工業網際網路生態系統,共同促進中國工業的轉型升級,作為未來的國家戰略。
網際網路最大的優勢是大資料資源,所有的消費生產行為都在大資料裡,通過資料分析能夠大大提高生產力效率。而工業網際網路,恰恰精準地實施了這一工業發展的方向。針對生產硬體和智慧機器裝置,集中反饋和管理數字連結和大資料,就能迅速提升工業製造的先進水平。
“不要過於迷信網際網路,必須要與製造嫁接。”GE全球研發中心上海總經理魏斌不無感慨地說:“我們目前還沒有能力成為全世界基礎的技術供應商,更多是隻是這些技術的使用者而已。”
在“網際網路+”成為國家戰略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明白的是,只有形成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優勢,才能促進中國工業製造的全面提速。
1%的偉大力量
“把燃油效率提高1%,能夠為社會節約多少資源成本?答案是:數以十億計。”
全球製造業巨頭、美國GE公司執行長傑夫•伊梅爾特指出:工業世界任何微小的改變,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目前噴薄發展的是消費網際網路,而未來必然是工業網際網路的時代。
“消費網際網路是橫向的,是關於數以億計人的連線。而工業網際網路是垂直的,是指將行業深度的經驗,轉化為未來有用的知識。這就是'網際網路+'的力量所在,哪怕只提升1%的效率,也能發揮巨大的威力。” 伊梅爾特說。
目前,中國工業能源消耗平均水平是世界的1.8倍,更是發達國家的2到4倍。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經過多年奮力發展,單位能耗仍然高出發達國家20%左右。
擁有了先進裝置就等於擁有了先進產能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作為中國市場的佼佼者,小米公司利用網際網路實現了有效消費資訊的管理,而富士康等製造工廠實現了巨大產能的最優效率管理,兩者缺一不可。
智慧裝置和通訊設施,如果沒有先進管理體系的輔助,依然很可能是僵化而低效的。尤其是在中國目前低階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單純依靠裝置的更新換代,即便是用上再多的生產機器人,恐怕最容易增加過剩產能。最重要的,必須是綜合效率的提升。
利用先進感測器和高效通訊網路,加大資料分析和管理能力,並由此實現資料、製造和人的管理能動性相結合,才是高效運作的最優解決方案。
曾玉波,海爾前智慧製造負責人和中國智慧製造產業聯盟祕書長,歷經中國先進工業企業製造發展歷程。在他看來,成功的智慧化工業製造,最終還是一種商業化的智慧優化決策。
“所謂的自動化、智慧化的模式,最終還是要能夠達成需求模式、供應模式、製造模式這幾個大平臺、大模組的邏輯協同協作。我們要的最終是一種商業智慧,幫助優化決策。”曾玉波說。
如何實現商業智慧呢?在曾玉波看來,目前有兩種方式,一個是機器的判斷,0和1的區別;另外一個是人的判斷,它一定是基於可視的一種判斷,讓它圖形化、可對比。而這些判斷、決策和優化是屬於智慧頂端的東西,能夠支撐它的一定是基於資料的採集,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要從資料採集源頭就得到保證。
關注最新技術 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機床工具展覽會(CIMES2020)將於2020年5月18-22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順義)舉辦,歡迎您蒞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