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長期以來,醫藥板塊一直是A股業績優異、增長較快、表現穩定向好的優質板塊,深得很多投資者朋友青睞。九月下旬,4+7帶量採購導致板塊內個股波動較大,醫藥板塊再度成為市場關注度焦點板塊。今天我們簡要梳理展望醫藥板塊四季度投資機會與風險。

從經濟發展角度來說,在人均GDP邁過5000美元后,醫藥行業往往會迎來快速發展階段;在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后,醫藥行業往往會進入提質升級階段。2018年中國人均GDP6.46萬元人民幣,已經基本達到10000美元附近。近些年來,中國醫藥產業轉型升級已經在快速進行。

另一方面是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202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2.55億左右,佔總人口17.8%左右。2019年7月15日,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重點提出針對重大疾病的防控和治療,包含了心腦血管、癌症、呼吸系統、糖尿病、傳染病等中國主要的疾病型別。

目前,醫藥行業分為很多細分領域,各細分領域的發展狀況差別巨大。具體來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生物藥品銷售額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大大高於全球醫藥行業年均不到10%的增長速度。化學藥品相比生物藥品稍微遜色一些,但也是創新藥的重要領域。緊隨生物藥品和化學藥品之後,醫療器械、醫療服務領域也保持了比較高的增長速度。

相比之下,中藥領域平穩發展,傳統老字號品牌地位也較為穩固。醫藥商業技術壁壘較低、利潤微薄,好在比較接地氣,相比其他商業領域也有著更高一些的利潤率,近些年來也較為活躍。

最近幾年,隨著中國醫藥產業進入提質升級階段,生物製藥和化學制藥這些創新藥、仿製藥領域成為增長最快的領域,受到以風投資金為主的各路資金追捧,也是A股最具活力的醫藥細分板塊。

在A股,2018年受帶量採購等利空因素影響,生物醫藥板塊是跌幅較大。今年春節以來,生物醫藥板塊大幅走強,成為年初至今漲幅最大的板塊,漲幅僅次於5G、軟體等板塊,也體現出其作為科技發展最前沿板塊的特質。生物醫藥涵蓋的基因藥品、血液製品、疫苗等領域均有上佳表現。短期來說,近日,國家醫保局主導的“4+7”城市帶量採購新一輪擴面結果揭曉,25個“4+7”試點藥品擴圍採購全部成功,擬中選的結果將在公示一週後正式釋出。

有媒體報道稱,中標企業藥品價格下降近六成,讓市場不免對醫藥行業近期的表現有些惴惴不安。短期來說,結合技術形態看,醫藥板塊比較容易出現一段震盪調整。然而,經過2018年市場對帶量採購的充分了解和消化,本次帶量採購的衝擊相比要小很多,如有調整,更多的是機會。

帶量採購的擴圍對於中標企業業績影響相對正面,相關藥品雖然價格降低很多,但通過醫保體系有望實現藥品銷售量的顯著增加;而對於未中標的相關企業來說短期衝擊較大。通過一致性評價是參加集採的基本要求,不利於仿製藥企業,但對創新藥研發能力強的企業是個明顯的利好。藥企經過2018年帶量採購後,充分認識到自主研發創新藥品才是出路。

最近幾年,中國創新藥臨床試驗、創新藥獲批數量均呈現出井噴狀態。典型如恆瑞醫藥,在2015年之前作為仿製藥龍頭並逐漸進行創新藥研發,2016年以來明顯呈現出創新藥為主、仿製藥為輔的業務結構特點。

圖片資料來自CPhI製藥線上

圖片資料來自CPhI製藥線上

醫藥行業,藥品療效千差萬別,針對各式各樣的疾病有著不同的藥品微細分領域、特色領域,往往呈現出各自微細分領域內的競爭,而且龍頭藥企的領先優勢往往更加明顯。這也使得對於醫藥股的甄選更需關注龍頭藥企與普通藥企的差別。關於龍頭藥企的甄選,毛利率、預收帳款、研發投入佔比等指標也是從側面對比甄選個股的重要資料。尤其是毛利率,龍頭企業的毛利率一般會顯著高於行業第二名、第三名的毛利率水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可以重點關注研發及申報進度較快、數量較多、相關藥品市場空間較大的藥企。

目前國內大概有3000多家藥企,其中前100家佔據60%的市場份額,而且行業集中度還在繼續提高。從銷售額角度看,輝瑞、揚子江、阿斯利康、齊魯、四環醫藥、復星醫藥、賽諾菲、恆瑞醫藥、科倫藥業、正大天晴(中國生物製藥)、拜耳、上海醫藥、諾華、羅氏、遠大、默沙東、中國醫藥、石藥、步長製藥、諾和諾德排名較為靠前。

整體來說,醫藥行業是A股各個板塊中最為平穩、最能穿越經濟週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的行業,近些年來逐漸成為主要機會領域的生物製藥、化學制藥乃至一些醫療器械領域更是令各路資金激情澎湃。經過前幾個月的上行,四季度生物醫藥板塊個股的表現分化的概率在顯著加大。對於醫藥股的甄別,板塊指數整體走勢雖有影響,但更需要關注相關企業新藥臨床、藥品獲批上市節奏的影響。具體操作方面,可以適當結合A股走勢技術面綜合把握。

參考資料:

2. 新一輪“4+7”採購擴面 機構看好醫藥板塊這幾大領域,2019-09-26, 國際金融報。

重要提示:本文內容僅為投資顧問個人觀點,不代表公司立場,僅供參考。文中個股均基於公開資料梳理,不作為推薦,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股票歷史走勢也不能代表未來趨勢。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文:管文傑

S1440614040006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美聯儲大舉回購,量貨寬鬆即將正式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