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今天想跟大家探討一個比較專業的問題:為什麼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對美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衝擊較弱,而2007—2008年的次貸危機卻引發美國金融機構像“多米諾骨牌”似的一個個倒掉,對經濟造成嚴重衝擊?

這個問題極其複雜,遠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說清楚的,次貸危機的相關研究書籍多如牛毛。這個問題也遠不是我現在的知識體系和認知能力能夠完全想清楚的,全世界無數的研究者都在研究次貸危機。

在這篇文章裡,我想從一個小的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即債務的重要性,以及債務和股權的區別。

01

2007年始自美國的金融危機,被認為是自1929—1933年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全球投資者的情緒跌入恐慌極點,市場幾乎在一夜之間喪失流動性,全球範圍內資金流斷裂,龐大的金融機構紛紛倒閉,金融體系瓦解,全球陷入經濟緊縮。

而在這之前的2000年,美國經歷了一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引發的危機。從1999年到2000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美股迎來了一波顯著的上漲,尤其是納斯達克指數。資金極其青睞科技公司。用當時著名時事通訊《高科技戰略家》(High Tech Strategist)主編弗雷德·希基的話說,幾乎所有名字裡帶“.com”的公司都可以找到創業資金。

給大家看幾張圖,直觀感受下。(美工不行,大家湊合看吧)

道瓊斯指數。

標普500指數。2007年的高點和2000年的高點幾乎相當,但跌幅超過2000年那次。

納斯達克指數。2000年的高點直到2015年才超過。網際網路泡沫影響最大的是科技股集聚的納斯達克市場。

2000年美股下跌幅度雖大,但對金融體系和巨集觀經濟的衝擊卻比較溫和。當時也出現了經濟衰退,不過時間相對短暫,對GDP和就業率的影響也有限,和次貸危機後的經濟嚴重萎縮完全不同。

再往前看,1987年10月的股災也很嚴重,也沒有造成系統性的嚴重危機。

網上看到的一張道指百年來周跌幅排名。1987年股災和2001年股災都榜上有名。

2000年和1987年,美國從泡沫破滅、股市快速下跌中的恢復能力,可能誤導了2007—2008年的投資者們,他們覺得美國經濟和股市也能從房地產泡沫破滅中較快恢復,然而事與願違。

02

2007年和2000年、1987年有何不同?

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滅後,房地產泡沫開始膨脹。2000年底,美國房屋抵押貸款餘額總計為68000億美元,比1995年底高出50%。後來被人們熟知的“兩房”,房地美和房利美,因承擔了類似提供保障性住房貸款的責任,業務規模不斷擴張。

當時,美國房地產市場的過熱,是由大量增加的抵押債務推動的。在低利率的環境下,購房者將他們的房屋淨值抵押進行再融資,增強槓桿效應,但很多貸款的品質並不高。銀行也樂意兜售證券化的次級抵押貸款。

與此不同的是,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前,高槓杆的金融機構持有的股票比例相對較少,對所謂的高科技公司的股票的持有比例尤其少。當時,股票更多是被普通老百姓和養老基金等機構持有。普通老百姓那時的槓桿率遠遠低於次貸危機前。

因此,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後,投資者的損失基本都自己默默承擔了,債務融資在股票投資中的佔比較小,沒有引發連鎖破產。而2007年的次貸危機,大量銀行和金融機構捲入其中。

用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的話說,“房地產泡沫破滅導致了更嚴重的後果,其關鍵在於債務槓桿的重要性”。

03

債務和股權有著本質區別。債務是一種基於合同的借貸,股權是所有者權益。用大白話說就是,借來的錢是要還的,還不上會破產,而通過股權融來的錢不用還。

當金融機構槓桿率過高時,就會有固定的利息支出和償還本金的壓力,一旦流動性枯竭,就會陷入債務違約。一家機構因債務違約倒下後,金融系統的連鎖反應會使得更多的機構倒下。

因此,很多國家的金融監管機構都會控制槓桿率。

了解債務的重要性對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有什麼啟示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不能過度借貸,尤其是過度借貸消費。

借貸是必要的。要提高財富積累速度,借貸提高財務槓桿是必須的,但應當用於投資而不是消費。同時要控制債務水平,財務槓桿能不能過高,風險不能太大。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王者歸來,極致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