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手機簡訊突然收到分紅提醒,今年年初購買的廣發雙擎混合分紅了5塊多,記得1月21日買了100塊玩玩,沒想到這麼快就分紅了。算了下,持倉收益是13.56%,分紅了5.44元。也有朋友買了2000多塊,收到了150塊分紅的。
我發現很多朋友都不了解基金分紅的含義。注意,基金分紅是指基金將收益的一部分以現金方式派發給基金投資人,這部分收益原來就是基金單位淨值的一部分。所以這個並不是你有了額外的收益,而是左手倒右手,把你的一部分基金資產變成現金分給了你。比如你的基金資產本來有5000塊,經過一段時間漲到了6000塊,這時候基金經理決定分紅,於是分了500塊現金出來打到你的銀行卡,你的基金資產變成了5500塊。
那麼分紅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劉格菘要選擇在現在分紅呢?
有同學要問了,既然分紅相當於左手倒右手,為什麼還要強行把這部分現金給持有人呢?首先,分紅給現金還是紅利在投資是可選的,當你在各種第三方平臺購買基金的時候,預設的都是現金分紅,其實你可以在選項裡面選成“紅利再投資”,這樣,你的分紅就可以直接轉化成基金份額。
其次,由於大部分人都是預設現金分紅,所以基金經理執行分紅後,基金的淨值會下降,總規模也會下降。淨值下降其實意義不大,因為基金的累積淨值還是可查的,只是淨值下降會給一些投資者一種“撿便宜”的感覺,還有人覺得基金跟股票一樣有所謂的填權行情,淨值下降後,很快會回來。其實這個意義不大,對於劉格菘而言,更大的意義在於控制。2019年度劉格菘因為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包攬冠亞季軍的基金經理而備受關注,大量散戶資金湧入劉格菘的基金,根據四季報,他去年年底已經管理了近289億的產品,這對於主動權益基金而言已經太大了。獲得冠軍前後,劉格菘又新發了兩隻科技主題基金,加上一季度科技行情火爆,劉格菘仍然在收益榜前幾,散戶不停購買,給劉格菘的管理帶來很大的壓力。基金大了,操作就不靈活,興全合宜是有前車之鑑的;而且超大規模的基金很容易做成一個增強指數,使用者體驗很差。
促使劉格菘決定分紅的很可能是2月25日的行情,那天兩市大漲,成交量破萬億,劉格菘在朋友圈發出感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市場不仁,以經理為芻狗。
我大概懂他的意思了,一方面是錢太多,不斷湧入他的新基金,他之前的基金一開啟就湧入20億,管理規模增加帶來巨大壓力;另一方面市場不斷走高,如果未來牛市到達頂點,以半導體為代表的科技板塊開始調整,那麼這些科技主題基金將會迎來可怕的回撤。
我高中同學群裡面,討論的全部是那些近期業績好的基金經理,除了劉格菘,還有銀河的鄭巍山、萬家的黃興亮、交銀施羅德的何帥。我的那些同學,幾乎完全不懂基金,很多都是道聽途說,看別人買什麼賺了自己就跟著買,還有按收益排名買的,更奇葩的是一個女同學,她平時關注的一個美妝博主在社交媒體上天天說基金,她看到後忍不住就買了。
“網紅”賣基金,其實我們很早就設想過,既是新思路,但是也有極大的安全風險。所有的金融產品,均應該明確你受眾的風險等級,解釋清楚風險,才能賣給你。但是網紅帶貨的方式,既不靠譜,也不合規。很多網紅自己都沒弄明白基金是什麼,只知道賺錢了就推薦給自己的粉絲,但是基金並不是能保證永遠賺錢,如果不明白基金的運作原理,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錢怎麼虧的。
我們之前還跟同業開玩笑,說如果李佳琦去帶貨賣基金,一晚上就能重塑一家中等規模的公募。但是顯然這是不合規的,監管對於基金銷售行為有明確的嚴格的要求,絕對不能像買口紅一樣一買了之。消費品和投資品是兩碼事。
上面講一些題外話了,但是我覺得從目前市場的熱度上來講,一方面股市確實比之前活躍多了,另一方面這一輪小牛市中,購買基金的人顯然多了。要知道,在2015年大牛市的時候,炒股的人很多,買基金的人並不多。這也說明我們的投資者教育做得越來越好,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機構的力量,把錢交給專業的機構投資者打理,而不去追求短期的股票收益。
那麼劉格菘的基金還能買嗎?“冠軍魔咒”是真的嗎?
首先我說下我對於冠軍的理解。我覺得並不存在“冠軍魔咒”這種東西,所謂的冠軍不過是一種市場風格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基金經理把一種市場風格演繹到極致的行為。比如王亞偉當年賭重組、賭創業板,就是因為這是屬於他的風格,一旦相應主題或風格發生變化,基金經理測策略就不靈了。去年好,今年業績就一定不好?並不一定,年份不過是我們為了方便計時強行劃分出來的單位,它並不影響時間的連續性,所以也不會影響風格的持續性。去年三季度開始,科技板塊就開始火爆了,一直延續到今年,如果沒什麼意外,今年上半年應該還是可以繼續延續下去,所以我感覺劉格菘的業績沒那麼容易崩。
在本週一的的強力大反彈中,基建股漲幅最大,基建的ETF盤中一度漲停,創業板也很罕見跑輸了滬指;週二晚上出了訊息,說有25萬億投資在路上,市場上又有觀點認為,大盤藍籌代表的週期股行情開始了,風格開始切換了,半導體為代表的的科技不行了。我覺得,所謂的週期股並不能取代科技成長股。為什麼科技成長依然是主線?為什麼基建等週期股不可持續?第一,25萬億的基建投資只是計劃,最後能落地多少還不好說,而且是分很多年落地,市場如果對這個了解不清楚就會產生錯誤的預期差;第二,週期股的估值體系跟科技成長不能比,週期股30倍PE你可能覺得貴了,但是科技股50倍PE你也覺得便宜,當年創業板150倍PE的時候,誰還看PE?再說150倍PE和300倍PE有區別嗎?市場容忍度最高的還是成長股。第三,科技成長是絕對的主線,強於去年的消費和醫療,大力發展科技創新跟轉型的政策導向相符,是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還是那個觀點,科技股調整後,所有都會創新高。一個國家的科技越級式增長一定會帶來泡沫,且是無法容忍、超乎想象的泡沫。這個經濟規律在美國90年代至00年後網際網路泡沫就已經驗證了。短期來說,大盤最糾結的地方在於,廣大股民朋友經歷這次美股暴跌後帶動A股調整然後再暴力反彈的甜頭後,後期如有殺跌,人的心理會傾向於繼續抄底。這麼一來,市場下殺的空間就有限,一跌就會有承接。但是反過來,大家對市場往上走也持懷疑態度,因為每次一突破3000點,摸不了多高就會面臨調整,所以市場上行的空間也很有限,一漲就會有人拋售。從券商板塊近期震盪的走勢可見一斑,市場的一致預期可能還差把火。
(本文所提到的產品均為舉例需要,不代表投資建議;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