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在那個全國網際網路+的時代,受淘寶、京東的影響,各行各業都頭腦發熱的開展網際網路化、電商化的嘗試。在企業貿易領域,各種的B2B電子商務網站層出不窮。

在商業模式怎麼做方面,大家思路也出奇的一致,抄淘寶的,從商業模式、會員體系到交易流程全部照單全收。

說到淘寶的交易流程就肯定要有支付寶的擔保支付了,所以各大平臺在產品規劃中都有了線上支付結算產品的開發對接計劃,同時在交易流程上通過控制資金流來控制交易過程,來控制貨物交收風險。

“銀商通”是當時幾乎每家銀行都有的B2B類的結算產品,它是從交易所的結算產品衍生而來。由於其與支付寶有類似之初的資金流處理邏輯,剛好可以被各大銀行用來向新興的B2B電商平臺推銷方案,將平臺結算資金沉澱拉到自己銀行來。

我也是在那個時候,2013年,加入到一家初創的B2B電商公司,負責供應鏈金融相關專案的,第一個負責的專案就是平臺線上結算系統,先後對接了3個銀行,基本上都是銀商通模式的系統。

銀商通的資金流邏輯

銀商通資金流向圖

銀商通的整個資金流邏輯與證券交易所、支付寶的資金流邏輯基本一致,都要入金或充值,出金或提現,最明顯的特點就是,這個資金流當中多了一箇中間賬戶,即平臺賬戶。

平臺在銀行開一個平臺監管賬戶,同時在賬戶裡做N個會員的虛擬子賬戶。買方交易前要從自己的真實銀行賬戶入金到平臺賬戶,平臺會通過記賬的形式把這筆資金記錄在買方的虛擬子賬戶上。買賣雙方在平臺發生交易時,平臺根據交易規則,將買方虛擬賬戶的相對應金額減去,在賣方虛擬賬戶增加相對應的金額。賣方在虛擬子賬戶顯示到賬後,申請提現。銀行每日與平臺進行資金清算,T+1個工作日後,賣方申請提現的資金,從平臺賬戶轉到賣方的真實銀行賬戶。

對於B2B電商網站邏輯來說,銀商通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在電商平臺形成資金池,所以的線上交易的結算資金都會在平臺留存,形成巨大的資金流,僅僅資金池利息這部分就是非常可觀的數字了。

忽略了B2B電商的特殊性

1. B端企業不同於C端個人集交易和結算結算於一身,B端企業其交易和結算的角色是分離的,所以其賬戶體系需要有劃分子賬號和賬號體系。

2. B端貿易的毛利水平相比C端消費業務的毛利水平會低的多,有些大宗商品可能毛利率低於百分之一。

3. B端企業的資金週轉速度遠高於個人資金週轉,所以買賣雙方對於資金的結算效率有著深刻的要求。

4. 企業間交易,收到稅務部門的嚴格管控,要做到“三一致”,即物流、資金流、發票的方向一致。

用銀商通做B2B電商平臺的結算系統存在三個致命問題:

1. 跨行問題,如果要做到可以跨行結算,就意味著電商平臺要對接N家銀行,而銀行與銀行之間要做軋差對賬處理,那麼開發量就不是N*單家銀行對接量,而是N*N的對接開發量,其開發量和出錯率是無法承受的。

其實可能有人會說能不能對接支付寶或者其他第三方支付系統,因為他們的系統建設比較完善,我當時諮詢了很多第三支付品牌,但是其結算費率基本上在千分之五到千分之八之間,這個成本太高,作為一個低毛利貿易的行業來說,很難承受。

2. 到賬時間問題,銀商通一般都是T+1天到賬,也就是說你提交出金申請的話,要第二天到賬,那麼對於企業來說,資金到賬效率過低了。

3. 稅務風險問題之資金流向問題,從銀商通的資金流可以看出,買方先入金到平臺賬戶,平臺記賬記入買方的平臺內部虛擬賬戶,根據交易指令劃入賣方平臺內部虛擬賬戶,然後賣方提現到賣方的真實銀行賬戶。

所以資金流向是買方賬戶-平臺賬戶-賣方賬戶的,買方的銀行回單只記錄了買方賬戶到平臺賬戶的部分,賣方的銀行回單記錄的是平臺賬戶到賣方賬戶部分,所以無法說明為什麼買方與賣方發生交易,而資金流卻不是買賣雙方發生。這也就是無法做到稅務要求的三一致的問題。

4. 稅務風險問題之資金流金額問題,買方要先入金,交易結算,賣方要先交易結算,再出金,會出現出入金金額與交易結算金額不同的情況。

如買方入金100萬,在平臺支付了分2次交易分別支付了30萬、70萬,那麼一個銀行回單肯定也無法解釋兩筆資金的真實流向問題。賣方在平臺收款100萬,出金出了50萬,剩餘50萬在平臺支付給了其他賣方,同樣也是面臨銀行回單與交易記錄不一致的問題。

而極端情況,賣方在平臺賣了100萬的貨物,沒有提現,而是在平臺採購將100萬支付了出去,最後賣方根本不需要出金,而且在銀行賬戶上根本沒有留下任何資金流痕跡,這就面臨了更大的問題--洗錢和偷漏稅嫌疑。

但是按照當時的環境,B2B電子商務發展並不成熟,整個市場還在培育階段,客戶對線上結算的積極性不高,而且企業間交易場景遠比個人消費場景複雜的多,賒銷、墊資、銀承、商票很多種方式,而線上結算只能解決現金現結的交易場景。

雖然我當時做了一些產品優化,比如關閉自主出入金功能,將出入金金額與交易訂單金額繫結,平臺收款強制出金,回單備註等功能,暫時解決了銀商通的大的風險,但是即使這樣,產品體驗和跨行問題也是沒有解決,而且可以匹配的交易場景過於單一。

所以,在做了幾個銀行方案後,我認為當時的環境和B2B結算方案還不成熟,果斷的停掉了B2B線上結算專案。

結語

從2015年到現在,隨著市場的不斷髮展,整個B2B電子商務平臺的商業模式定位上更加趨於理性,更加註重結算產品對於交易過程的有效性,合理性和體驗,而不追求不切實際的資金沉澱帶來的海市蜃樓。

正常來說,這裡就結尾了,多提一嘴,現階段適合的結算產品是通過支付閘道器的方式來實現線上支付功能。後來幾年,由於場外交易所連續的發生暴雷,資金安全得不到保障,很多銀行都將銀商通產品徹底停掉了,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銀商通的劣勢和風險逐漸被放大,也就逐步推出了歷史舞臺。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騰訊四季報前瞻 無接觸經濟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