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投資來說,我認為自己有一個優點,很喜歡反思和總結。加上金融科班出身,財務和金融理論功底紮實。在自己的投資生涯中,很快能夠認知到投資股票的本質,迴歸投資常識,最基本而又最簡單的認知——買股票究竟是買了什麼東西?股票上漲的邏輯是什麼?其實,真的很簡單,買股票不就是買了上市公司的股權嗎?那麼股票價格的上漲應該是依賴於股權創造的價值吧。
有了這種認知後,也逐漸從根本上認可這種投資理念和投資方法,也就是現在一部分人推崇的價值投資。可以說自己悟性高嗎?但在剛起步階段踐行價值投資才知道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情,很多時候對一家所謂的“好公司”的堅守,卻並沒有給你帶了可觀的收益,甚至一樣也是慘不忍睹的虧損。
面對這樣的局面,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那時候就時常質問自己,並且努力去尋找原因。其實那個時候,自己並不是弄得很清楚。直到今日,時光的流逝,也經歷了市場的起起伏伏,經歷成功和失敗,似乎答案開始慢慢清晰了。或許有過偏執的堅守,有可能一戰暴富,也有可能萬切不復。
歷史不能重演,但可以回溯,仍未來不再類似的錯誤,這就是反思與總結的價值。
從當前看歷史,今天我們看到所謂的價值投資的核心標的公司,包括格力、美的、貴州、白藥等這些公司,我曾經或長或短都持有過。茅臺,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的時候,一度跌倒80幾塊(不復權),然後一路上漲,在2009年12月份的價格上漲到180塊以上,漲幅達到125%,我記得我就是在這個上漲的過程中建倉的,綜合成本在120塊左右。然而好景不長,半年多的時間,也就是到2010年的7月份,一路跌到120多,回撤了1/3。說實話,在這個過程中,我一度想止盈賣掉,但最終還是一路堅持下來直到快到了我的成本價。那時候我對自己說,既然都這樣,那還賣什麼?後來又出現幾次大的浮盈和回撤,我都堅持沒賣,直到治理“公款宴請”之後,我判斷茅臺的投資邏輯出現了拐點,於是逐步清倉,最終盈利大概是100%,4年多時間,這個收益率說行也行,說有多好也是一般,但相對於大盤來說,還是不錯的。
但時間總是在教訓人,甚至打臉,經過這波回撤後,以及2015年股災期間的回撤,然後開始一路高漲,直到突破600、700、800到現在的1000多。有人問過我後不後悔,怎麼說?其實我不應該後悔,因為當初判斷的邏輯沒有問題。可是事實上,茅臺仍是漲到今天這種程度,說明體系和邏輯還是存在可以修復的地方。
我曾經估算過,如果以我們當年建倉這些標的的成本持有到今天,我早就是億萬富翁了。可是歷史不能假設,當我們覺得未來很迷茫的時候,並且已經取得一定成績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忘記初心,而選擇放棄,而不是堅守。
投資中,最難不是找到好公司,而是對一家好公司的認知水平要深到骨子裡,這樣你才拿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