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前言

實體中小企業是中國實體經濟的細胞,也是支撐民生服務的“最後一公里”體系,是網際網路經濟網路中的端點,也是“中小企業是實施福斯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在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科技創新與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引自百度百科)。

從國家層面,工信部注重中小企業兩個個推動兩個提升,推進智慧財產權、推進資訊化,提升專業化能力和水平、提升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這四個方面既是國家支援中小企業發展的方向,也是中小企業自身亟待改進的方面。在網際網路深度融合社會的今天,尤其對於實體經濟相關的中小企業而言,之前依賴的資訊不對稱、資源調配、一招鮮業務等,已經不再是競爭力。自己能力強,才能夠脫穎而出,沒有企業能夠逃出網際網路,任何企業都不得不學習網際網路海洋中游泳的本領。

中小企業最大的優勢是小而專、小而快,最大的變數是老闆集權,最大的劣勢是人才和理念。現代社會幾乎每個人每個中小企業已經踏足網際網路,從使用網際網路,到企業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共生髮展,還有漫長的道路。

差異性

既然討論中小企業的網際網路之路,那麼首先需要了解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差異。國企外企和大型民企經過多年積累,已經具備了完善的組織體系,具備駕馭組織能力的人才團隊、工作習慣,具備優秀的社會品牌和影響力,更容易吸引優秀人才的加盟,有形和無形的企業文化、工作“調調”已經深入組織各個層級,要麼具備成熟的職業素養,要麼有嚴格的組織體系,或兼而有之。

通過多年甚至幾十年或更長時間積累,完成了中小企業最難、或想不到、或有心無力的管理體系建設、實施、改善以及職業習慣養成的建設過程。在這樣的組織體系中,每個人都是組織大廈中的一員,難以有某個人在短時間內撼動整個體系,順勢而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成為大企業的優勢,新發展相對於打破舊習慣(舊習慣並非貶義,指企業內工作氛圍和習慣,是大企業良好運轉的基礎)更容易。

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中,有不少巨頭出來的高手,結合資本市場運作的公司,我把此類公司歸於“網際網路先遣隊”,具備網際網路公司基因,有資本市場推動,具有良好品牌背書,一般都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運營管理能力。

本文所討論的中小企業指的是老闆白手起家,從實業開始起步,逐步發展到一定體量的中小企業。相對於大公司和先遣隊,此類公司主要成員沒有成熟公司閱歷,基本是老闆說了算。

現狀

這些年接觸過的省內數十家中小企業,行業涉及軟體、硬體、大資料、資訊保安、教育培訓、物流、環保、海洋、電商、機械、物業、農業、生物、醫療醫藥、餐飲、金融、能源、交通、政務等,所有企業都已經開始或者非常想發展網際網路,也存在共性的現狀。

第一,有APP就是網際網路。

幾乎所有企業老闆和我交流時,要麼說“我已經有APP,還想……”,要麼說“我想做一個APP”,基本是都是認為有了APP就是網際網路化了。在智慧手機普及的今天,每個人每天使用的幾乎都是各類APP,所以,老闆們下意識的認為,“有一個APP”就是業務上網際網路的觀點無可厚非,因為使用者都是簡單直接的。但是,當老闆想“做自己APP”的時候,這個角色發生了轉變,企業包括老闆不是APP的使用者,而是設計者、運營者,甚至開發者和維護者,在簡單目標“我有APP”的背後,還有一系列的事情需要考慮清楚。

第二,業務功能很簡單。

現在各個APP商店琳琅滿目,各種APP產品做得也越來越好,甚至做到功能先於想要,玩APP過程中就贏到了消費和使用。正是這種成熟的APP市場,給企業老闆造成一種錯覺,功能很簡單。簡單,這個理念沒有問題,完整的講,是讓客戶/使用者更簡單、最簡單的導向APP最希望客戶/使用者點選和交易的功能。要麼帶來流量,要麼帶來交易。越簡單,越有效。當轉換視角,從使用者(使用者、客戶)成為APP的運營者時,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涉及到使用者心理、使用習慣、業務模型、客戶服務、資料分析,以及一系列研發相關的內容。簡單,就是一個美好的願景,表面越簡單,背後越複雜。

第三,低估“APP”運營成本。

有不少實業老闆本身業務做的不錯,例如做培訓、做特種產品加工銷售,也在使用第三方的電商平臺、直播平臺等宣傳推廣自己的產品,經過一段時間實踐,發現兩個實際現象,第一,給平臺方引流了;第二,平臺方提成高。看起來使用的APP和網站功能也不難,自己也摸清楚了業務套路,還有些功能還能繼續優化改進。為什麼不自己做呢?通過自己評估功能,外包或自己招聘工程師研發,從此走向了一條上下而求索的“不歸路”,繼續走下去?還是放棄,迴歸使用第三方平臺?糾結的狀態與市場快速發展現實的對比下,非常難以抉擇。

第四,“想要”、“需要”與“實際”的差距。

每個實體企業老闆都希望平臺做的又全又快又好,工程師是“攻城獅”,工資低、時間長、吃苦耐勞不抱怨,功能上線無缺陷。但實際情況往往大相徑庭,無論是外包還是自研,往往會經歷1年或更長時間磨合。

第五,營業額衡量團隊。

對於大部分實體經濟的企業來說,銷售產品或服務,帶來營業額的提升,本身沒有問題。對於買入賣出、代理銷售類的企業,營業額至關重要,這種價值導向也是非常明顯的。當實體企業與網際網路碰撞時,簡單以營業額衡量團隊績效的方法,恐怕就顯得過於單一,或者說,如果仍然以營業額就是唯一標準來衡量團隊的話,要麼爆發後支撐乏力,要麼成長階段夭折。當網際網路承載企業業務時,不僅僅是多了一個APP的銷售服務渠道,更是網際網路對於企業原有的經營管理、業務模式、盈利模式的衝擊,企業價值觀和掙錢的方式也應與之俱進。

實體企業網際網路之路

掙什麼錢

現代的實體業或多或少已經接觸或使用網際網路,大部分都是使用第三方的平臺,當上述現狀第三條的想法出現時,企業老闆一定要沉一沉、想一想,“我的企業要掙什麼錢?”、“今年明年掙什麼錢?”、“3年5年掙什麼錢?”。

正常來說,實體企業掙實業的錢,這是正常路線。都說這些年實體經濟不好做,究竟原因是什麼?早年靠上手早、資源好、路子廣、規則少、監管弱的很多實體業務,經過20年左右的發展,已經趨於同質化,不得不陷入價格競爭。這既是風險,也是機遇。企業既要練好內功,還得思考短期和中長期掙什麼。網際網路推動著中小企業發展,也無形中促使企業創造更多的在網際網路上傳播的形式,包括各種IP、軟文、視訊等。有頭腦的企業家可能會考慮,我這麼好的產品設計、形象設計,給網站帶來了流量,也帶來了交易,為什麼我不能掙流量的增值利益呢?

選擇實施方法和準備工作

把這個事情想清楚後,無非兩個選擇,第一,使用第三方平臺,企業自己繼續掙實業產品或服務的銷售額,使用第三方平臺提供的網際網路功能;第二,建設自有平臺,發展自己的網際網路業務體系。無論哪個方案,均是利弊兼有。

選擇第一種最大的好處是企業聚焦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在企業現有組織和管理體系下,通過增設網際網路渠道服務和市場銷售部門即可。此方案節省了研發成本和風險,降低運維成本、管理成本,降低由於實體企業不了解網際網路技術研發的潛在風險;當然,既然有好處,也會有不便之處,企業要持續給第三方平臺付費,會受到第三方平臺制約和審查,依賴於第三方平臺的穩定服務並接受可能存在的使用風險,企業產品或IP所帶來的線上流量也貢獻給第三方平臺。

選擇第二種還會有兩種實施方法,外包開發自行維護或組建團隊自行研發。無論採用哪種方式,企業必須有人既精通業務又懂網際網路平臺建設運營要點,掌控業務推進計劃與平臺建設節奏的匹配,最好能夠具備根據業務特點,結合網際網路技術,持續改進和提升業務運營的能力。實際上,實體企業自身組織和業務決定了難以有勝任此項技能的人才,要麼招聘,要麼合作。如果不具備此能力的專業人士主導平臺建設,建議企業考慮第一種採用第三方平臺的方式,否則會在很多溝溝坎坎的小問題上輾轉反側,難以把握功能範圍與業務的結合尺度,一定會出現做出來不是想要的或需要的、出現莫名其妙的錯誤等等。

在實施企業平臺建設之前,首先須根據自身經營狀況,估算自己能夠承受平臺成本,包括人員、研發時間和過程、伺服器和網路、第三方工具等,以及可能的品質和風險,並具備資訊專案管理能力。有了預算,還要有對應的投入週期、收支平衡時間和盈利時間。如果企業現階段還是虧損,希望通過平臺擴充套件效率增加收益,此種情況下不建議企業投資建設自有平臺,這不是發展而是賭博。當然了,如果有投資方介入那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確定了預算和投資週期,接下來就是準備實施計劃,包括運作機制、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平臺功能、預算、風險與防控、推進計劃等。經過企業稽核後,根據企業自身情況選擇外包或自研。無論外包還是自研,把控業務與技術實現的節奏至關重要。另外,值得提醒的是,除了軟體研發以外,企業一定不能忽視的平臺伺服器、資料庫等等各類IT資源的採購和運維成本。

實施週期

採用第三方平臺則基本不需要考慮實施週期,這個過程會很短,基本是企業可以邊想邊嘗試著做。

對於自研平臺,由於專案體量不同,大約需要6個月到1年的建設期,這個過程是一個痛苦煎熬的過程,業務塑造、流程改造、管理變化、人才招聘、組織建設、持續迭代等等。

建設期後,業務逐步理順,平臺逐步趨於穩定,大約6個月到1年的推廣運營期,這個過程在不考慮大規模燒錢打市場的情況下,樂觀估計在1年左右實現收支平衡。

一切順利的話,企業可能會在第1.5~2年後,預期進入收益期。也就是說,如果企業打算做自有平臺,不得不準備1.5~2年的投資期,因此,企業老闆應明確IT部門應該當做投資而不是成本單元。

實施自有平臺的增值

一旦企業開始自建平臺,企業的收益模式也會隨之發生改變,除了正常交易的健康收入之外,還會有其他的收益方式。第一,可以在平臺建設期初步完成時,或者推廣運營開始時,吸引投資者參與。投資者不僅僅投入資金,他們更希望獲得數倍或幾十倍收益,因此會竭盡全力的幫助企業迅速做大,帶來渠道、資源、人脈等等無法靠資金快速得到的東西。企業老闆可以通過資本介入收回前期投入,降低運營風險;其次,基於實體企業原有產品和服務,打通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拓寬交易達成的覆蓋面;第三,圍繞直接產品,衍生出附加增值產品;第四,具備了流量和忠實客戶後,一切會變得更加好玩。

網際網路平臺的主旨是做專做大,只有做大才能覆蓋前期投入和高昂的運營成本,全面掌控意味著全面承擔成本和風險。

實踐之路

對於從事實體經濟的中小企業來說,重點是藉助網際網路推廣自己的業務,保護自己的流量、客戶和品牌,圍繞這個目標,更適合輕量、快速、有自己特徵的網際網路門戶,可參考如下實施路線:

第一階段:1+1模式,一名網際網路運營經理+一名網際網路運營專員,使用第三方平臺或外包,年度預算約15~20萬/年。不含推廣、產品製作等費用。

1、網際網路業務策劃;

3、重要的後臺跟蹤、管理和服務功能;

4、配套的管理機制;

5、與引流、品牌、高頻服務無關的其他功能,技術複雜度高的功能,藉助第三方專業平臺實現。

第二階段:1+1+APP

當第一步達到一定客戶流量、產生一定交易額後,同時主要業務功能穩定並能夠滿足客戶常用和引流,可考慮APP預算,年度須追加預算約10~15萬/年左右,即25~35萬/年左右。不含推廣、產品製作等費用。

第三階段:

當網際網路能夠為公司帶來每年100~200萬毛利時,可考慮建立3~5人技術團隊,不包括前文提到的網際網路運營成本,技術研發成本控制在50~80萬/年。

總結

企業網際網路化是對企業經營管理的挑戰,無論管理、市場還是技術,歸根到底還是需要人來操作。對於建設自有平臺的實體企業,首先應該研究自身的業務模式和經濟實力,切實可行的循序漸進,在打造自有流量和網際網路品牌、交易的過程中,逐步在心態、理念、管理方面轉型,慢慢適應網際網路模式,打造適合實體企業自身的企業+網際網路人才的現代化組織。來源:米特思維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工業網際網路 科技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