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警惕貸款的 四象工作室騎共享單車,買外賣美食……本以為只是平常小事,卻莫名其妙被開通了貸款功能。近日,有網友指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開通了“美團月付”,引起了廣泛關注。此前,已有眼尖的網友發現,如今的網際網路廠商紛紛開始佈局金融借貸, 隨手開啟一個APP,喝個奶茶、打個車、p個圖都能跳出借錢廣告,以致網上開始流傳“網際網路的盡頭是借貸”的段子。四象工作室與深受網貸摧殘的年輕人聊了聊。真實的網貸世界,也許遠比外界想象的沉重......是誰在覬覦我們的信用?網貸可以有多容易?網貸如何毀了Ta們的生活?讓我們為你一一盤點。文|趙小作 編 | Seni 圖|四象設計部1網貸距離我們有多近譚明這天和往常一樣,準備在美團外賣上下單今天的晚餐。先去群裡搶分享的外賣紅包,再去平臺選好要吃的炸雞。流水線一樣的操作,他已經非常熟練了。然而,等到今天下單完成後,譚明才突然意識到一件事情:美團好像好久都沒有讓他選擇使用哪張銀行卡支付了。認真研究之後,他在扣款簡訊中發現自己居然莫名其妙被開通了“美團月付”功能。這是一個類似“花唄”一樣的網貸服務,當月消費,下月還款。平臺介面顯示,他在上個月甚至就已經使用了這項功能,支付金額300多元,而且在這個月已經透過繫結的銀行卡自動還款,可他對此毫無印象。“突然感覺好後怕,萬一我在美團上繫結的銀行卡都沒錢了,那是不是就要被記入徵信了?”據媒體報道,美團等App通常將月付功能和紅包優惠進行捆綁,使用者可能只是單純領了個紅包,沒仔細看, 沒想到卻“被貸款”了。事實上,不只是美團,許多大眾常用的App都悄悄開通了網貸功能。在我們統計的44個高月活App中,有25個都提供貸款功能。
可以看到,一些與金融關聯不大的App也暗藏了貸款服務,例如美圖秀秀、愛奇藝、搜狗輸入法、WPS Office等。
不僅如此,部分App在借貸的利息方面含糊其辭。像在某平臺,在“借款利息是多少”的提問下,平臺的答覆為:“具體所需費用在您提交借款申請時是可以看到的,確認借款前會有每期應還金額,具體以頁面顯示為準。”
而從目前主動公開自己總體借貸年利率的部分大平臺來看,折算出的年利率普遍為6%至24%左右,皆明顯高於普遍銀行短期貸款4.35%的基準利率。
2使用網貸的年輕人那麼都是誰在使用貸款呢?年輕人正是其中的主要人群。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20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報告》顯示,對於消費金融公司(為居民個人提供以消費為目的的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而言,部分公司的80後、90後客戶佔比達到90%以上。其中,90後客戶佔比普遍在50%左右。而根據尼爾森釋出的《2019年中國消費年輕人負債狀況調查報告》,有86.6%的年輕人在使用信貸產品。而其中,近一半的年輕人為實質負債人群,這意味著,這些有實質負債的年輕人使用信貸產品並不是將其作為一種消費方式,不能做到消費了就能立刻還上,而是真正切切地需要借錢,他們甚至還無法做到當月還清。進一步看,對於已經在職場上工作了的90後而言,近六成擁有實質性負債。與此同時,對於通常缺乏收入來源的在校學生,其中亦有21%屬於實質性負債人群。
3網貸帶來了什麼?使用網貸,帶來了什麼?最明顯直接的就是對於消費的熱情。樂信研究院的分析報告指出,消費者使用分期支付後,消費意願會明顯增加。調查顯示,當一個使用者計劃增加分期消費時,他購買5G手機的意願會提升7倍,購買潮牌鞋服的意願提升5倍,購買營養、保健、運動類的意願提升3.6倍。從宏觀角度來說,這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費。此外,有意思的是,有貸款的年輕人對未來會更有信心。尼爾森的報告顯示,使用分期付款或者信用卡的年輕人,對未來就業和收入更有信心的佔比,要比沒有信貸的高出一大截。
4“以貸還貸”無底洞但網貸帶來的只會是正面的因素嗎?自然不是。我們從維權平臺“黑貓投訴”上選取了幾個投訴量最高的借貸app,透過爬取他們近3000條的投訴內容,可以發現大多投訴的點在於“高利貸”“徵信”“騷擾”。高利率、上徵信、頻催債,這正是網貸的陰暗面。
高利率,一些平臺借了2萬,但要你還3萬。上徵信,逾期可能會影響自身信用,影響未來車貸和房貸的申請。頻催債,一天十幾個電話、幾十條簡訊轟炸就算了,還可能被爆通訊錄,打給父母、朋友、同事,告訴他們你欠債了。而超出自身還款能力的貸款,在心理層面帶來的亦有可能是強烈的痛苦。會後悔網貸嗎?年僅27歲卻曾一度最高負債13萬的王鑫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幾年前因為交不起暖氣費,在成都月薪1800元的她,第一次嘗試使用“借唄”借到了3000元。“覺得很方便,很快速,也不用求人借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那時網貸的審批還很寬鬆,只用一張身份證就可以借到一大筆錢。除了用網貸來支付日常開銷,一萬多的Gucci和LV包包、幾千元的Burberry圍巾也頓時覺得觸手可得……至於借來的錢如何還上?等到需要還款了,就到另外一個平臺再借一筆,把這個窟窿填上。但借錢的速度,比不上利息增加的速度。今天需要還A平臺5元,找B平臺借錢還上了,但B平臺明天又需要你還款8元。很快,王鑫在十幾個網貸平臺積累了大量債務。本以為透過這種“以貸還貸”的方式可以一路借下去,然而,隨著國家對網貸監管力度的加強,不正規的網貸平臺越來越少,審批也越來越嚴格。某天,王鑫發現自己已經不能再從網貸平臺上借到錢了,自己的欠債也只能逾期。她從此開始踏上了還債“上岸”之路。現在的王鑫,在家附近找了份包三餐的工作,整個月除了必要的交通支出以外,其他所有的工資收入都用來還債。前段時間她身上僅剩下13塊錢,距離發工資卻還有半個月。有一天早上路過包子鋪,想買兩個包子。“但一想到還要3塊錢,算了吧太貴了。”然而,那天她卻還圍著當初貸款了3500元買的奢侈品圍巾。“是不是很諷刺?”“我現在完全根本不敢相親,我的徵信現在根本辦理不了任何貸款業務,像車貸、房貸,根本不行。”王鑫說。截至目前,王鑫自己的努力已經成功將債務降至了8萬,每還清一個平臺,她就登出一個。她有信心,今年就能將債務全部還完,她就可以上岸了。而網貸,是再也不想碰了。網貸到底是幫了急用錢的人還是在不斷套牢年輕人讓他們成為債務奴隸?王鑫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從前者滑向後者的距離遠比想象的短得多。從三年前暴雷的P2P到如今無孔不入的網貸,流量時代正在重新定義金融,也配合著消費主義一起不斷掏空年輕人。被網貸圍堵的青年們面對的現實是:低門檻讓欠錢變得更容易,社會競爭壓力卻並沒有讓賺錢還錢變得容易;就算拒絕了資本灌下的消費毒雞湯,還要祈禱不要手滑點錯紅包……科技的意義本應是讓生活更美好,但是當我們開啟手機,卻發現條條大路通貸款,生活究竟是更好,還是更糟了呢?(文中譚明、王鑫為虛構名字)
原標題:《連導航都有網貸功能 多少APP想拉你進負債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