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3月12日,全球股市下挫,無一倖免,亞太股市暴跌,歐美股市主要指數紛紛重挫,股指期貨,其中,美股市場納斯達克指數期貨觸發熔斷。

據經濟日報,3月10日,“股神”巴菲特接受採訪時表示,3月9日道瓊斯指數狂瀉2000多點,美股觸發熔斷,89歲的他,也沒見過這種場面,新冠肺炎和原油動盪就是一記“組合拳”,錘暈了市場。對於市場恐慌情緒,他說:“現時情況不是1987年股災,但屬於相似的情況... ”

今日早盤盤中,納斯達克指數期貨跌超5%,觸及7590的止損區間,觸發熔斷機制。

20世紀60年代起,美國市場開始實行熔斷保護機制。在本週連續兩次觸發熔斷機制之前,美國股市歷史上僅僅發生過一次熔斷。

這次熔斷髮生在1997年10月27日,在席捲全球的“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之下,道瓊斯工業指數暴跌7%,盤中觸發熔斷機制,當天交易中止。

這也是在本週之前,美國股市採取熔斷機制之下,50多年來唯一一次觸發熔斷機制——而在本週,美股股指期貨就已然兩次觸發熔斷機制。

在這裡我們要先說一下,熔斷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

熔斷這個事情說白了就是一種主動地“自我保護機制”。在漲幅和跌幅過大的情況下,為了防止市場過熱或者恐慌情緒氾濫,監管層面主動出手暫停交易,為市場降溫或控制市場恐慌情緒,等待市場情緒迴歸理性之後再重啟交易。這是西方國家常用的一種,監管層主動干預市場的行為。

具體到美國,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將標普500指數下跌的熔斷觸發機制分為7%,13%和20%三個級別,在尾盤之前若觸發7%和13%的熔斷,則停盤交易15分鐘,15分鐘後繼續交易;若觸發20%的三級熔斷,則無論處於何時,均停止當天全部交易,直到下一交易日再繼續交易。

關於這個問題小北君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市場的運轉有自身的節奏,西方監管層這種無視客觀規律,主動干擾市場運動規律的行為,只能取得暫時的效果,這個效果的好壞取決於暫停交易的時間長短。

然而這種情緒只是被暫時積壓下來了而並非是被髮洩掉。一旦交易重啟,因為交易暫停而積攢下來的情緒將會在更短的時間內,以更加暴烈的形式被髮洩出來,反應在股市實際操作當中的就是“熔斷”之後的“再次熔斷”,甚至“連續熔斷”。

說白了,熔斷實質上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行為。這隻能拖延問題爆發的事件,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該來的是一定要來的,無非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在這種低迷不景氣的巨集觀環境和悲觀預期的雙重加持之下,必須要政府層面拿出相應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出來,才有可能解決這種級別的問題。我們最經常看到的“降準降息”就是各國央行最為常用的貨幣政策之一——通過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與超額存款準備金率來釋放流動性,或是通過降低存款利息,來迫使資金注入股票市場與實體經濟之中,補充流動性,改善巨集觀預期,提振全社會的信心。

但我們也必須清楚,存款準備金和存款本身都是有限度的,即便降準降息是現代社會各國央行最常用的貨幣政策,也不可能無限度地使用下去。

法定存款準備金與超額存款準備金存在的意義就在於防範金融危機的爆發,一旦存款準備金數量不足又出現惡性通貨膨脹與擠兌風潮,央行將無力抵抗。因此從根本上,央行就不可能將所有的存款準備金全部釋放;而當利率降到零利率時,繼續降息對於流動性的補充作用就幾乎已經是微乎其微了,此時調節存款準備金率對於經濟的刺激作用也幾乎不存在了,若是再次出現流動性匱乏,央行只能坐視金融市場的下跌而束手無策,而這就有可能導致實體經濟的崩潰,惡性通貨膨脹的產生,社會的動盪與不穩定甚至國家的破產。

銀彈打光了也救不了,要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就必須結合昨天的新聞來進行判斷了。昨日稍早時盤中,英國央行宣佈緊急降息50個基點到0.25%,美聯儲計劃在3月19日的美聯儲例行月會當中再次降息,市場預計將降低25-75個基點——若當真如此,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的下限將有可能降至0——這就意味著,一旦未來美股市場繼續下行,美聯儲可以採取的應對手段將會進一步減少。

結果呢?昨天受到訊息提振,歐洲股市普遍上漲,美國股市受到訊息面刺激高開,但隨後持續走低,道瓊斯盤中創下23215的階段新低,跌幅超7%,隨即今日全球股市大跌。截止到3月12日14時40分,美國道瓊斯、標普500與納斯達克三大股指再度跌超4%,全球股指亦紛紛走低,今夜美股的繼續下行將會

說白了,股指期貨這個走勢,擺明了就是對於未來的預期抱有極為悲觀的看法,覺得你現在歐美國家這些監管層能夠採取的措施根本就不足以解決目前規模的危機;又或者是目前危機的規模是遠遠超過我們可能看到的規模,全球性的恐慌可能並不是痴人說夢,也不是一種妄談。

一旦真的到了這種地步,那就只能比一比誰的家底子厚,誰能捱得住,抗得過,誰就能活下來。到那個時候就沒有什麼“國際主義精神”之類的了——不論你怎麼想,“自顧不暇”將會成為一種客觀現實,令你不得不接受。

這樣的預期,這樣的時節,我們能夠做的,也只有先顧好自己了。倘若有餘力,再去幫幫別人——儘管我認為這樣的機會可能會很渺茫。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A股再次考驗“生命線”,投資者即將面臨絕重大決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