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什麼是投資?

只有進行了深入的公司分析,具有安全邊際,以及設定了滿意的回報率,這才是投資。

其他的,都是投機。"

——《巴菲特之道》

納斯達克指數從高位下跌近20%。

日經指數從高位下跌近25%。

上證指數最為堅挺,但是也下跌了6.5%。

但是抄底是最難的舉動。

知名投資者馮柳先生就表示,他從來不抄底。

因為抄底是最強者的行為,這種行為就類似於大家都認為電影院著火了,奪門而出,而你反而知道電影院沒有著火,衝進影院。

判斷一旦出錯,損失比追高還大。

歷史上就有很多投資大師,躲過了股災,卻死在了抄底上面。

一個小故事

90年代的美國,有一位業績非常出色的基金經理:比爾米勒。

他的業績有多出色呢?

按投資報來計算,比爾米勒管理的雷格梅森資產管理公司從1991年至2005年期間,取得了年化14%的回報率,連續15年戰勝標普指數,這個記錄已經超過彼得林奇,在美國所有基金中排名第一。

巔峰時的比爾米勒被晨星評為最佳基金經理,火熱程度堪比現在的陳光明。

比爾米勒的投資思想是逆向投資、集中持倉,並且押注高成長的科技股。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比爾米勒不僅可以在很早的階段就開始重倉亞馬遜、戴爾、蘋果、奈飛等明星公司(集中持倉,押注科技股),也可以在2000年網路股泡沫破滅前,敏銳的轉倉到傳統價值股(逆向投資)。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投資技巧看似完美無暇的投資大師,卻險些在抄底中破產。

從比爾米勒的投資超額回報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其管理的資金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回撤嚴重,甚至嘗試過一年暴跌50%。

也許大家會覺得,比爾米勒是因為沒有發現危機,沒有及時撤出資金,而出現了回撤。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比爾米勒在金融危機前早早就覺察到風險,並且果斷減倉,他之所以失敗,完全是因為後面的抄底。

在我們的印象中,金融危機就是下跌30%、40%,最多就是腰斬。

但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很多知名大公司的股價,直接跌到了10%甚至更低!

比如說花旗集團,從最高峰57美元,一直下挫到1美元。假如你在跌一半也就是25美元左右抄底,最後也要承受接近90%的虧損。

比爾米勒就是抄底的人之一。

在2007年8月份和9月份,美聯儲連續兩次降息,比爾米勒錯誤地認為危機已經過去,這些大公司並不會破產,於是大膽買入花旗集團、貝爾斯登、AIG、美林證券、房地美等公司。

然而進入2008年,金融危機仍然沒有結束,雷曼兄弟倒閉,美股大盤暴跌37%。

習慣了逆向投資的比爾米勒, 並沒有因此而糾正自己的錯誤,反而越跌越買。

比如在2008年3月份以30美元的價格買進貝爾斯登。

這隻曾經股價最高曾經到達154美元的股票,最後被摩根大通收購,報價僅為2美元,現在在股票軟體已經找不到其股價圖了。

AIG,股價從70美元左右,最低點跌至1美元左右。

房地美、AIG、華盛頓互助銀行等公司情況也差不多,比爾米勒基本是把這些有毒的資產買了個遍。

華爾街有一句諺語:新手死於追高,老手死於抄底。

比爾米勒的失敗,並不是因為他不懂投資,相反是他太會投資了。他很了解花旗銀行、貝爾斯登這批公司,之前也有豐富的抄底成功經驗,所以才敢於去接飛刀。

可惜最後還是低估了巨集觀經濟的風險,死在了抄底上面。

死於抄底的大師

從比爾米勒身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抄底的風險比追高還大。

追高的人起碼知道割肉,抄底的人因為確信自己了解公司,會死死抱住股票,甚至越跌越買。

因此,追高的人頂多是虧損離場,抄底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破產。

除了比爾米勒,抄底導致破產的大師還有很多。

比如說價值投資教父格雷厄姆。

1929年9月,為了阻止黃金外流,英格蘭銀行提高銀行利率,倫敦的資金從紐約大幅撤出。

由於資金流失,華爾街股票停止了上漲的腳步。10月29日,華爾街股市徹底崩潰,道指在到達最高峰381點後,短短几周內跌到198點。

在經過幾個月的暴跌後,股市開始反彈,到了1930年3月,一度反彈到286點。

這個時候,格雷厄姆經過嚴密的分析,發現很多股票已經足夠便宜,再加上市場的反彈,格雷厄姆認為反轉的時機已到,開始加大槓桿抄底。

但可怕的是,市場隨後又下跌了33%,股票在便宜的基礎上,變得更加便宜了。

在下跌的過程中,格雷厄姆管理的基金浮虧高達50%。

然而,下跌還沒有結束。道瓊斯指數在原來的基礎上繼續下跌,一直到1932年7月份跌到41點,才宣告到底,從最高點381點算起,最大跌幅高達89%!

同期格雷厄姆管理的基金虧損高達78%,不得不清盤。

格雷厄姆隨後退出了資本市場,對過去的投資進行全面反思,並寫出了《證券分析》這一經典鉅著。

抄底失敗的還有大作手利弗莫爾。

同樣是1929年股災,利弗莫爾看準時機,在暴跌前做空股市,從中賺了接近1個億美元,要知道當時的美國財政收入也只有區區幾十億美元。

但是利弗莫爾並沒有就此收手。

1930年,利弗莫爾和格雷厄姆一樣,覺得市場已經非常低估了,同時向上的趨勢形成,於是開始加槓桿做多。

但是股市在之後的1932年到1934年又下跌了40%。

剛成為首富的利弗莫爾,在這一波行情中迅速破產,並且在1934年成為了一個無家可歸的酒鬼,讓人唏噓不已。

其他的投資大師,比如巴菲特、索羅斯、費雪,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抄底失敗的經歷。因此,要抄底,安全邊際很重要的。

這裡的安全邊際包括不要加槓桿,適當分散投資標的,而且要確保充足的現金流,確保可以持倉到反彈的時候。

然後,比安全邊際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很多人並不了解一家公司的經營狀況,不知道一家公司的價值是多少,單憑股價下跌就進行抄底,認為危機過去後,股價就會回到原來的位置。

這種行為實際上市非常危險的。

價值投資的第一位,永遠是價值。股災只是給大家提供了一個低價買入的機會,投資標的價值不夠,仍然不要買入。

巴菲特的成功抄底

雖然抄底風險很高,但是確實是一次絕佳的資產增值機會。

不管是股神巴菲特,還是李嘉誠,都在一次又一次的抄底中,完成財富的積累。

我們不妨以巴菲特1987年投資可口可樂的案例,看一下如何正確抄底。

1987年的股票市場和現在非常類似,在經歷了1982年後幾年利潤驅動的牛市後,進入了由估值驅動的牛市階段,很多股票開始變得昂貴。

1987年10月份,道指暴跌600點,跌幅23%。可口可樂從1987年9月份51美元的高位,兩個月之內下跌至38美元,足足跌去了35%。

一年後的1988年,巴菲特開始買入可口可樂。到1989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巴菲特公佈其在可口可樂上面的投資,總額高達10以美元,約佔當時伯克希爾資金總量的三分之一。

在伯克希爾買入十年之後,可口可樂公司的市值從258億美元上升到1430億美元。在此期間,公司產生了269億美元利潤,向股東支付了105億美元分紅。

這筆投資是巴菲特最經典的一個投資案例,假如沒有投資可口可樂,巴菲特將會比現在窮很多。

但是巴菲特敢於重倉可口可樂,並不僅僅是因為其價格下跌了。

首先,巴菲特非常熟悉可口可樂。他從5歲就開始喝可樂,並且在接下來的50年裡,都在目睹可口可樂的非凡成長。

其次,可口可樂的生意非常簡單,就是根據配方生產糖漿,然後賣給零售商。可口可樂超過100年的經營歷史,也讓其未來確定性非常高。

還有最重要的,是巴菲特看到了可口可樂的價值。

在70年代,可口可樂充滿了混亂,不但管理層奧斯汀非常獨斷專行,嚴重損害了可口可樂的經營效率,其本身也面臨各種環境汙染、壟斷經營的指控。

但是進入80年代,公司的新任CEO戈伊蘇埃塔重整了可口可樂,砍掉了所有和增長無關的專案,專注的提升公司的每股盈利和資產回報率。

於是在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後的10年裡面,可口可樂的淨資產收益率從20%提升至31%,淨利潤率提升至19%,公司的市值以19.3%的年複利速度成長。

這個就是巴菲特的抄底方法,並不僅僅是價格便宜,而是他挖掘到了股票背後,企業經營的真實價值提升。

總結

90%的投資者都喜歡吹噓自己逃頂和抄底的經歷,覺得這是一種能力的體現。

但是要在市場裡面賺錢,真的需要精準逃頂和抄底嗎?

我們看看1987年股災後五年,漲得最好的股票,其中不乏微軟、思科等公司。

以微軟的股價作為例子。在股災中,微軟從0.32美元,下跌到最低位0.17美元,幾乎下跌了一半。

但是五年後,微軟的股價是1.92美元。

換句話說,即使你在頂峰買入微軟,五年之後你仍然可以獲得6倍的回報。

同樣的情況還有2008年的蘋果。即使你在08年的高峰買入蘋果,持有到現在,同樣獲利豐厚。

中國的股市也是類似。在2015年的股災中,格力、美的、茅臺等藍籌股都出現了大幅度的回撥,但是即使你在頂部買入,持有到現在,也會有數倍的回報。

以上這些例子,其實都說明了一個問題:股票投資不是一個猜漲跌的遊戲。

馮柳、巴菲特等高手,從來不考慮逃頂或者抄底,他們考慮的是公司究竟有多少價值,買入預期回報有多少,安全邊際有多少。

只要每次買入前都算好安全邊際,當下是股災,還是牛市,其實影響並不大。

投資本質上市一個挖掘價值的遊戲。

不是簡單的財務資料,或者公司的名氣,而是公司身上,真真正正的價值。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利弗莫爾與妻子梅斯,拍攝於自殺前一天(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