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放水,特別是美聯儲趕著大週一的早上就早早的告訴各位,我可一步到位了啊,"0"利率,70000億美元(約合4.9萬億人民幣)的QE都已經推出來了。很多人覺得這種程度下,怎麼也得大漲了吧?
這力度夠大吧。結果一天走下來,不僅美股股指再次熔斷,這已經是最近的第三次熔斷了,這熔斷的頻度,這明顯是焊工的水平不夠啊,接不上了。不光是這樣,還把我原本強勁的大A給帶了一個跟頭。有人說A股跟跌不跟漲,明顯這是我大A在帶著全球走嘛。
早上的時候其實已經很清楚了,我的#早盤觀察#了,題目也是觀點,可能構成二次探底。這說的是A股也是美股。
從2月20日開始就提醒,市場會出現調整的可能,那時候的美股是高高在上的,納斯達克指數在9800點,跟現在的江河日下沒有啥關係。這是市場本身的技術調整規律。具體的每日早間分析在之前的文章當中講過了,這裡就不重複了。
週一的判斷,是經歷過三次熊市所得來的,當然,現在是技術上的熊市,在A股的歷史上經歷的三次熊市當中,快速下跌的時候所採取的救市措施,往往導致的結果都會是這樣。快速反彈,預期消耗,繼續下跌,快速見底。
所以,今天的下跌是基於預期,這個事情也比較複雜,可以等會兒再來解釋
從正常的政策預期來看是非常明確的,在3月9日的文章當中,就已經講到了這個問題。刺激政策和相關計劃一定會提出來的,提出來的幅度和力度以及時間點是具有不確定性的。所以,就市場而言,自然也已經做了預期,不必等到預期的兌現。兌現的時候,特別是短期預期兌現的時候就是市場走出相反走勢的時候。
3月10日和3月13日的時候,有兩次做T的動作,所以,倉位是比較靈活的。這個做T在當天下午的時候,我們就撤出來了。而不是等到後來。
在預期震盪的階段當中,我們所要做的是保持倉位的靈活性,流動性不要有太大的問題。當然,就目前來看,流動性也只是短期的問題。
週一的時候,沒有來做T,因為沒有看到很明確性的機會。入場做T也是有標準的,從幅度來說有比較明顯的下跌,從心理來說市場出現了集中性的情緒化交易,從資料來看場內的成交出現了異常的分時變化。
週一的盤中情況來看,明顯這幾個條件並不具備。所以,那麼,在週一就沒有那麼足夠的理由來入場做T,這也是盤中,反覆提出沒有做T的原因。
說了這些之後,這些看來都是小事。下邊要說的是三件大事兒,這些都是邏輯性和預見性比較強的判斷,相信多數的朋友都能看懂:
大事一:美股下跌和百年大變局
經濟和政治是一對孿生的兄弟,九年義務教育的時候就已經告訴了我們兩者之間最基本的關係。
百年大變局的判斷,不是從我開始的,而是各國精英的普遍共識,而達成共識的的原因,則在於對於全球經濟關係變化的深刻理解。
全球命運共同體,這是一個新名詞。已經取代了全球一體化,這個名詞。全球一體化是經濟的一體化,相對是比較單一的。但全球命運共同體,則是將各個國家的國運集聚在了一起,這是不分你我的。
這也是,對於美國最大的挑戰。在2018年的文章當中我們講到過這個問題,這是兩種道路的選擇。
美國之所以能夠維持全球目前唯一超級大國的"超然待遇",在眾多的國際事務中,具有"一錘定音"的低位。實際上,根本的原因是,近代以來,美國在全球資源分配當中是"切蛋糕的"。
也就是說,全球的自然資源和其他資源的分配,美國佔據著主導性的低位。而美國希望在未來,新的50年的下一世代當中繼續佔據這種主導地位。
而中國主張的則是"和平崛起",全球命運共同體,這種觀點和原則,來進行全球資源的分配和利益共享的。
本質上,這兩種路線是相互矛盾的。這是兩國有所衝突的最根本的原因。
從這次西方國家和中國應對"疫情"的情況來看,就完全展現了這兩種路線的根本區別。一個閉關鎖國對他國橫加指責,甚至無理取鬧,無端誣陷,搞汙名化。而另外一方,在保護自己的同時,而竭盡所能的幫助全球其他國家。就德行來說,還真不好說誰是那個"超級大國"。
而美股的下跌,包括西方各國的深幅調整,從表面來看是這次的"疫情"所帶來的的重挫。更是對於之前若干年,全球經濟不可持續的資源分配模式的否定。
現在是舊的秩序尚未破除,新的秩序還未建立。這也是市場出現大幅震盪的最為根本的原因。當然,既然是消亡和建立的過程。
資本市場最主要的表現是信心,可以說外盤的信心崩了。而這種崩塌不是短時的,而是對於已經奉行了若干年的政策和制度信心的崩潰和質疑。
每種制度的建立都會經歷必然的歷史階段和發展歷程,各個國家的選擇有其歷史的必然性,通過這次"疫情"也必然會導致各個國家制度上深刻的變化。
信心的建立很慢,崩潰卻很快,即使未來得到修復,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裂痕。
大事二:週期和政策,工具
所有歷史的發展,必然有其理論的支援,沒有理論支援是無法形成長期的的發展的。之所以,我可以預期,全球放水之下資本市場的表現。也是基於各國所奉行的"經濟理論"。
對於經濟來說,全球的經濟資源的分配和國際分工,是基於"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理論之下的選擇,而根據國家的競爭力不同,則在資源分配的基礎上形成了"利益分配"。
而相對於其他的工具和手段,能夠用到的,最直接的工具就是"利率"和"寬鬆"。兩者都是直接向社會釋放流動性。這種流行性是"大水漫灌"的。
但有意思的是,這次美聯儲一步到位,為什麼不起作用呢?
這個問題涉及到兩個方面的表述:一個方面是"邊際效應"另外一個方面是預期兌現。
邊際效應的問題,這本是在2015年就開始出現的情況了,當時,美聯儲開始了量化寬鬆的退出以及利率開始逐步提高。
事實上,美聯儲已經意識到了"邊際效應"的存在,而這種效應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就是週期的問題,在大週期背景之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推動力已經開始具備了"邊際效應"。這並非靠資本的推動能夠解決的。可以說,之後的幾年牛市是白送的。這就是泡沫。只不過是隱形的泡沫。
所以,這次下跌是對於2015年後,美股泡沫的修整,2015年納斯達克是5000點,道瓊斯是18000點。
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預期的兌現了。美國可用的手段,從經濟上來說,主要就是兩個,一個是利率一個是干預。
利率是較為市場化的方法,而干預尤其是直接干預的工具在美國用的較少。而日本用的比較多,也就是直接買入ETF託底。有點類似於我們的"國家隊基金"。
現在看來,可用的工具還是有的,流動性的釋放是長期的,所謂"遠水不解近渴"。望梅止渴,可不是那麼好解決的。
週五的大反彈,就是對於週末利好的預期,別忘了外盤可是T+0的。當天是可以逃跑的。
大事三:A股的定力和未來機會
A股週一為啥先跌為敬,也可以看做是預期的兌現。週五的時候,咱做了一把T就撤了。從經驗上來看就是熊市裡的救市經歷的比較多,所以是個直覺。
其次,受到影響是來自於外圍,那麼外圍的情況,咱也說了,跟春節前後的武漢是相似的,資料在爬坡的階段。這個基本面是不會短期改觀的。
另外,週一的市場裡是沒有太多的承接盤的,主要也是看外盤的情況的,這不"活久見",美股"熔斷開盤"。就是為了應對週一晚上這一錘子的。
美國的霸權是建立在一個三角關係當中的,這個三角關係是,軍事,經濟和科技。
而中國正在經歷的是,科技到經濟的崛起的過程,科技是先導。週一中興通訊跌停,原因還是從海外來的,你看,就是美國國內已經焦頭爛額了也不忘遲滯我們的前進腳步。
德國的股指已經回到了2013年,很多國家的指數基本上最近幾年都回歸了。其實,相當說重新洗牌,推到重來,硬生生的把大家拉回到了"同一起跑線"。而這時候,所要拼的就是恢復能力了。誰更有韌性誰先恢復,誰就佔據優勢。
從可用的工具來說,大招還沒放呢,降息算是一個備選項,"國家隊"也還沒有出動,所以,你可想到的工具還是挺多的。
而這次作為新的工業革命先導的科技,真的不會缺錢,即使是二級市場當中,也不會缺錢的。咱就不說啥大話,"國運之戰"了。但這次真的是關乎未來幾十年的起點。
套用"戰疫"的經典語錄:股市勝則科技勝,科技勝則中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