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範圍內的黑天鵝事件還在進一步演進中,並有演變為灰犀牛的跡象。
美股本月第三次熔斷
自今年2月以來,已有超過20個經濟體相繼宣佈降息,以應對疫情的影響。美聯儲半個月連續兩次非常規降息將基準利率降至0-0.25%的零利率區間,並推出7000億美元大規模量化寬鬆計劃(包括5000億的各期限國債以及2000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旨在向市場投入大量的流動性。
儘管美聯儲祭出"零利率+量寬"的大招,多國央行聯手為市場釋放利好,但市場表現並不如意。16日,美國股市開盤觸發本月第三次熔斷,亞太股市也全線收跌。美股8天3次熔斷讓市場陷入"降息也無法刺激實體經濟"的恐慌之中。美國《華盛頓郵報》評論稱,美聯儲的戲劇性干預讓投資者陷入恐慌模式。
資本市場的流動性緊縮會傳導到銀行向實體經濟的信貸枯竭,並形成惡性迴圈,這也是美聯儲最擔心的情況,以期注入流動性的舉措可以緩解這種擔憂。但降息不能夠根本性解決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風險,最終決定市場和銀行的穩定的,依然是控制疫情的擴散以及降低對實體經濟的衝擊。
另一方面,美聯儲一個月內短時大幅降息加重了市場對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預期,同時資本市場的恐慌情緒上升,容易造成風險資產的短時大面積拋售。短時大幅降息也使得美聯儲未來貨幣寬鬆的空間進一步減少。
當前實體經濟面臨挑戰
由於全球疫情還未到達拐點,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全球資本市場的波動還將延續,全球多地實體經濟已出現進一步疲軟態勢,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逐漸由"需求"蔓延至"供給"。其中最主要的威脅就是供應鏈斷鏈。最初是中國製造業無法復工,率先衝擊全球供應鏈某些環節,後輻射全球,對實體制造業造成衝擊。
雖然降息並不能阻止需求和供給因疫情回落,但可以避免金融環境收緊,這一階段普通強度的政策刺激作用效果可能不大,市場可能會預期決策層實施更強有力的對衝政策來支撐經濟。
新基建賦能中國經濟
在全球主要經濟體央行重啟量化寬鬆政策背景下,中國貨幣政策繼續"穩紮穩打",堅持穩定總需求和高品質發展。
日前中國央行宣佈,3月16日實施普惠金融定向降準,釋放長期資金5500億元。同時,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1000億元,中標利率為3.15%,與上期保持一致。主要是為了增加銀行支援實體經濟的穩定資金來源,通過銀行傳導有利於促進降低小微、民營企業貸款實際利率,直接支援實體經濟。
專家認為:"中國央行維持關鍵政策利率穩定,說明中國貨幣政策更加註重'以我為主',體現出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在全球主要經濟體央行重啟量化寬鬆政策背景下,中國貨幣政策仍有較大空間。"
除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減小企業稅收負擔,拉動總需求外,為了推動經濟發展,中國採用以新老基建結合的政策。涵蓋5G、新能源、人工智慧等熱門前沿領域的"新基建"不僅將會是應對疫情和經濟下行的有效政策手段,更可能將是未來強國競爭和改革創新的重要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