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工信部發布公告稱,海思、紫光展銳、中芯國際等90家單位正申請籌建全國積體電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1月29日,工信部再次印發《基礎電子元器件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顯然,國家對半導體仍是滿滿的愛。然而,並沒有什麼L用。自大基金22日密集釋出減持公告後,剛有點起色的半導體又崩了。講真,減持這三瓜兩棗並沒那麼可怕,如果是新能源和消費股,無非是“增加點流動性”,瘋狂的資金能打爆所有空頭,買到斷貨。如此羸弱的走勢,皆因我國半導體行業正處於至暗時刻。 1
如果說2019年我們還因華為備胎熱血沸騰,2020年就到了直面慘淡人生的時候。1月22日,華為心聲社群刊發了任正非的文章《星光不問趕路人》。任老眼界和格局依舊,將繼續堅持全球化戰略,在科學上敢於大膽突破,敢於將鴻蒙推入競爭,鯤鵬和昇騰的生態發展與軟體的開發決不停步。"寧可向前一步死,不可後退半步生"。很提勁,但現實也確實很悲壯。
1月28日,IDC釋出了2020年四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出貨資料,蘋果、三星、小米、OPPO、華為分列前五。
沒錯,華為出貨量3230萬臺,暴跌42.4%。
要知道華為2020年Q2的市場份額高達20.2%,穩居全球榜首,短短半年就斷崖式下跌?
原因也簡單,受晶片影響產能嚴重不足,無貨可賣。
小米雖然同比增長最快,但從市場份額和絕對量看,撿屍最成功的非蘋果莫屬。
9010萬臺出貨量,23.4%的市場份額,蘋果重回榜首。
蘋果固然有各種各樣的槽點:
不附贈充電器和有線耳機:
“電池門”、“訊號門”、“綠屏門”……
那又如何,高階市場只有華為能抗衡蘋果,其他企業都是吃土的份。
根據蘋果2021年Q1財報顯示,單季營收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高達1114億,同比增長21%,淨利潤同樣實現創紀錄的287.6億美元。
庫克還特別提到,中國使用者有著不可忽視的功勞,iPhone銷量在中國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大中華區營收同比大漲57%,達到213.13億美元,
庫克必須給特朗普上柱香。
在美國的制裁下,華為徹底栽了。
從最新訊息看,在9月15日最後期限之前,華為從臺積電拿到了800萬顆麒麟9000晶片。
華為現下對手機業務的策略就是,用有限的晶片無限延長手機業務的生命週期,不會停止對P系列和Mate系列的研發,P50、Mate50等後續機型也會發布 。
可這點量能生產多少手機?能收回成本?
華為手機銷量繼續下滑板上釘釘。
雖然華為還有PC&平板、穿戴&音訊等產業佈局,可美國同樣沒有放過。
路透社18日援引知情人士訊息,特朗普政府向英特爾、鎧俠等晶片製造商發出通知,將撤銷部分對華為銷售產品的許可證,同時還打算拒絕其他幾十個對華為供貨的申請。
平板不能生產,電腦不能生產……
完全是一鍋端的節奏。
華為也被逼的不斷轉型。
繼剝離榮耀後,已經傳出華為要把終端業務全剝離的訊息。
1月27日訊息,華為爆出重大人事調整,餘承東將兼任雲與計算BG負責人。
要知道餘承東是華為最能打的,這樣調整固然是對雲與計算BG的重視,也可看出華為對消費者業務已不再那麼有信心。
在美國舉國之力打壓下,華為終於要扛不住了。
2
拜登上臺後,很多人寄希望中美緩和。
這顯然是做夢,就算有改變,無非是換個姿勢,正如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主席馬諾查所說:
“美國應該與荷、德、英、日、韓等主要生產國合作,共同制定一致限制出口中國的標準,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並且最能夠有效減少對美國國安以及經濟競爭力的損害。”
川普手段太粗暴,鄙視。
完全沒有施展出盎薩人慣用的“以多勝少”。
我們先捋捋華為被打壓的轉折點。
特朗普從2018年開始打壓華為,可前期手段並不奏效。
在市場方面,美國本就未對華為開放,谷歌斷供GMS服務後,華為在歐洲市場雖節節敗退,但依託中國市場,仍能與蘋果、三星相抗衡。
在軟體方面,華為透過魔改買斷的ARM V8,以及已獲得授權的老版本EDA工具,華為海思得以繼續自研晶片。
這讓華為在手機晶片等關鍵器件受限後,仍然能繼續生產手機。
可自從美國禁止臺積電為華為代工後,華為的旗艦手機就只能靠存貨續命,將高階市場拱手讓人。
可見晶圓代工是華為破局的關鍵。
中芯國際指望得上嗎?
想啥美事呢,在晶圓代工的強強對話中,中芯國際壓根上不了檯面。
半導體屬於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具備典型的贏家通吃特徵。
特別是晶圓代工,上百億美元的鉅額資本開支和研發投入,足以將後發公司拖入深淵。
以聯電為例,2000年時與臺積電不相上下,可當臺積電率先量產28nm後,聯電就再也跟不上趟了,多年追逐終成空。
2017年,聯電放棄12nm以下先進製程的研發。
2018年,格芯放棄7nm先進製程的研發。
能跟隨臺積電腳步的只剩三星和英特爾,可現在連英特爾都扛不住了。
1月22日,即將上任的英特爾公司(Intel)新執行長格爾辛格(Pat Gelsinger)表示,英特爾將把更多生產外包給其他晶片公司,即使未來幾年大部分新型晶片仍將由英特爾自產。
英特爾低下高貴的頭顱,向臺積電唱起了征服。
英特爾這也是沒法。
作為CPU市場的絕對王者,英特爾感受到了AMD滿滿的惡意。
自從AMD將格芯剝離後,晶片交由臺積電代工,產品效能不斷改善,開始向英特爾發起進攻,其伺服器CPU市場份額已由2017年Q4的0.9%提升到2020年Q2的5.8%。
後院失火的英特爾,已沒有資本繼續角逐先進製程。
唯有三星還在向臺積電發起挑戰。
3
臺積電NB之處在於能永遠保持領頭羊角色,把優質客戶抓在手中。
比如臺積電的5nm製程,與7nm相比邏輯密度提升了80%,同樣多的電晶體、同頻的晶片,效能至少可以提升15%,而功耗還可以下降30%。
蘋果、華為海思、AMD、英偉達等自然緊緊抱住臺積電的大腿,這樣才能保持產品的領先。
蘋果使用5nm製程工藝的A14處理器,與A13相比CPU提升40%,GPU提升30%,電晶體數量也達到118億個,增長了近40%,在能耗控制上更加優秀。
華為MATE40首發麒麟9000處理器,採用了臺積電5nm製程工藝,這才賣的如此火熱。
臺積電3nm製程工藝將在2022年量產,屆時如果華為還在被制裁,拿什麼和蘋果爭?
正是在晶圓代工獨一檔的存在,臺積電賺得盆滿缽滿。
從其營收佔比看,5nm佔20%,7nm佔29%,16nm佔13%,先進製程營收佔比高達62%,大寫的NB。
為了能保持領先地位,臺積電不斷下重注,2016年資本開支才剛突破100億美元,2020年已達到170億美元。
1月15日,臺積電更是宣佈將2021年的資本開支將提高250-280億美元,遠超資本市場200億的市場預期,這其中150億將用於3nm製程,可謂火力全開。
三星自然不甘示弱。
從先進製程看,三星同樣在2020年達到5nm,這方面已迎頭趕上。
從資本開支看,三星丟擲300億美元(34兆韓元)的計劃,雖然三星是IDM模式,以儲存業務為主,但仍有11兆韓元是砸向先進製程。
從市場看,臺積電宣佈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120億美元建廠,三星就宣佈要投資17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德克薩斯州或紐約建工廠。
針尖對麥芒,雙方鬥得不亦樂乎。
可國內資本開支啥水平?
2017年至2019年,中國所有半導體廠商資本開支308億美元,大基金二期總投資額也才300億美元,要知道這還要撒胡椒麵,所有環節雨露均霑。
目前國內資本開支最多的就是中芯國際,也只有402億(63億美元)。
舉國之投入<三星臺積電!
就這還有專家BB半導體行業盲目投資,投資過熱,真是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
如果算上研發投入,那更沒法看。
根據ICInsights的資料顯示,全球半導體公司的研發支出預計將在2020年增長5%,達到68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英特爾雖流年不利,在進行戰略調整,研發投入仍以129億美元霸榜。
三星狂追猛趕,同比增加19%,達到56億美元。
前10大(英特爾、三星、博通、高通、英偉達、臺積電、聯發科、美光、SK海力士和AMD)合計研發投入435億美元,同比增加11%,佔全行業的64%。
華為海思剛擠入前10,現在又被甩下了。
這就是半導體行業的強者恆強,別人要顏有顏要錢有錢,關鍵還上進,後發企業靠啥彎道超車?
再從人才建設看,臺積電也搞996,但別人員工年薪中位數能達到36萬元,所以離職率只有4.9%。
中芯國際呢?
網上槽點滿滿,離職率高達20%,已超過15%的行業平均水平,這就是後發企業的通病,公司不賺錢自然沒法提高普通員工待遇。
中芯國際想追趕先進製程是沒指望了,就算髮力成熟製程賺快錢,競爭同樣不小。
根據聯電公佈的財報,2020年營收為1768.21億新臺幣,同比增長19.3%,歸母淨利潤291.89億新臺幣,同比暴增200.7%。
在這輪缺芯潮中,晶圓代工企業均賺的盆滿缽滿,聯電果斷拍板把2021年的資本開支提高到15億美元,同比增加50%。
格芯同樣野心勃勃,將其2021年的資本開支提高到14億美元,同比增加50%。
晶圓代工迎來最美好的時代。
4
2020年前,晶圓代工並不那麼受重視。
賺辛苦錢有IC設計舒服?有IC賽道寬?
沒見無數Fabless企業迅速崛起,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全球TOP10榜單中,反而是晶圓廠商們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掉隊,賺了個寂寞。
直到臺積電斷供華為晶片,才實力證明誰是大爺。
同時汽車晶片短缺,豐田、大眾、通用紛紛停產,汽車巨頭們這才驚覺,屬於自己的時代已過去,在汽車電子化後,供應鏈安全居然沒法保證了。
製造晶片的把製造汽車的脖子卡住了。
公元2020年,IC設計退位,晶圓代工封王。
製造業再次KO服務業。
這裡可以看出美國的失策,就算IC設計和電子軟體強無敵又如何,華為還不是活得很滋潤。
否管英特爾、蘋果之流多NB,以後在臺積電面前都是弟弟,稀缺性已決定臺積電才是真正的核戰略級力量。
那麼誰能影響臺積電呢?
先從供應鏈看,臺積電裝置供應商分別是ASML、應用材料、東京電子、泛林半導體、迪恩士、科勒……
國內能打入臺積電的只有中微公司。
考慮到ASML背後站著的美國力量,以及華爾街對臺積電的控制,美國對臺積電的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日本靠著東電混個臉熟,中國靠著市場也能吸引臺積電。
只有歐盟最慘,對臺積電毫無影響力。
急暈頭的德國製造商們已經向默克爾求救,希望獲得政府幫助緩解半導體短缺的局面。
無獨有偶,美國汽車製造商同樣要求美國政府協助,向亞洲半導體制造商施壓,將部分產能轉做車用晶片。
還有日本汽車製造商……
臺積電真香,冠絕半導體行業。
正是看到這點,美國政府才強烈要求臺積電去亞利桑那州建廠,這樣才能保證供應鏈安全,同時壯大產業叢集,避免IC企業們外流。
英特爾的先進製程也要想方設法保留。
歐盟也慌了,趕緊補短板。
12月12日,歐盟委員會召開17個國家電信部長影片會議,宣佈將在未來兩三年投入1450億歐元(1.2萬億人民幣)的資金,以推動歐盟各國聯合研究及投資先進處理器及其他半導體技術,將歐洲在全球晶片市場的份額由10%提高到20%。
各國把供應鏈安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國又是如何做的呢?
5
華為被斷供,對半導體行業是沉重的打擊。
以三星為例,在各環節都NB閃閃。
佔據全球DRAM記憶體45%的市場份額,NAND快閃記憶體35%的市場份額,晶圓代工世界唯二,OLED屏壟斷全球80%以上的市場份額……
可這都是三星用手機、電視、平板等產品喂出來的,沒有終端產品打天下,企業談何發展。
現在華為手機銷量斷崖式下跌,如何養活企業員工?如何支撐企業研發?海思如何發展?華為產業鏈企業何去何從?去美化產線何以為繼?
如果華為倒下,從機器裝置到原材料,不知多少供應鏈企業受到衝擊。
就像歐菲光,被蘋果踢出產業鏈後,股價斷崖式下跌。
後續影響更嚴重。
華為退出後,蘋果將吃掉大部分市場,這對蘋果產業鏈企業來講短期是好事,長期指不定如何被壓榨。
沒有華為,連選擇的餘地都沒有。
小米、OPPO等企業營收僅蘋果的1/10,產業鏈層級毫無可比性,且指望他們去搶蘋果的高階市場份額,壓根不現實。
雖然有很多人吐槽華為,但華為就是中國民營企業的一面旗幟,就是中國科技實力的象徵,就是中國的驕傲。
如果華為倒下,還能指望誰帶領國內企業邁向高階製造,難道永遠在低端賺辛苦錢,況且連辛苦錢都有越南、印度等國家虎視眈眈。
沒華為扶持,國產替代更是奢望,半導體企業們只能感嘆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然後該幹嘛幹嘛。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現在只是持久戰的第一階段罷了。
華為未來必然是要走上三星IDM的路子的,面臨打壓時,也必然需要政府像韓國那樣以舉國之力支援。
《阻斷辦法》就是第一步。
而華為自身也在加快調兵遣將的步伐,餘承東轉戰雲與計算BG負責人是其一,徐直軍的動向同樣值得關注。
最近業界小道訊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可能要離開華為,擔任上海微電子的董事長。
雖然華為今天已經闢謠,但過去的榮耀拆分等事實告訴我們,這可能並非空穴來風。
上海微電子是我國光刻機研發的龍頭,由於產業鏈節點非常重要,是我國科技產業向上突破最卡脖子的地方。
這既是我國,也是華為的晶片之戰必須全力以赴攻克的“上甘嶺”。
但在過去,由於上海微電子的國企體制,冗長的研發週期,總讓人感覺不太靠譜。
但華為從零開始研發光刻機也不太現實。
因此,在國家與華為都有強大意願研發先進光刻機的情況下,國家透過授權華為來整合本土的光刻機產業是合乎邏輯的事情。
一旦光刻機和其餘晶片上游環節的瓶頸得到緩解,再疊加下游智慧汽車、5G物聯網市場的需求爆發,晶片科技股才會進入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