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在阿里巴巴集團副Quattroporte古邁看來,“疫情的到來加速了中國企業擁抱數字化的步伐。從電商、帶貨直播、線上辦公到全域營銷,大多數企業在此次疫情的倒逼之下,已經在內部率先開始了“新基建”變革。”

1

從線下堅決轉戰線上,薇婭的17年轉型之路

“這17年轉型之路的最大感受就是: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3月12日在阿里雲新零售戰疫增長營上,全球好物推薦官,淘寶超人氣主播薇婭這樣形容自己擁抱“線上”的體會。

從2003年在北京開了第一家服裝店,再到關閉所有實體店轉型做網店老闆,直到2016年,她接到了淘寶小二的邀請電話,薇婭開始嘗試做一名主播……

最早進入電商直播行業的薇婭,同時也是更早之前就看到了線上化的不可逆趨勢,並因此開始了從線下到線上的漫長轉型之,現在企業所面臨的痛點,她都曾遭遇過。談到成功的祕訣,她認為正是準確判斷了商業趨勢、尊重商業規律,以先行者的姿態勇敢尋求線上轉型。

相關成交資料顯示,薇婭直播間單天直播引導成交額記錄為10億+,單場直播最高觀看數4300萬+,尤其在2019年天貓雙十一期間,其直播間引導成交額達到30多億。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曾表示,薇婭直播間一年產生的銷售額,基本上相當於中國一家女裝上市公司的營業額。作為直播界的頂級流量,薇婭處在行業第一線的實戰經驗和深切認知,自然能夠為所有尋求線上轉型的企業提供有益的啟示。

當談到何為直播運營的核心要素?這位主播的答案是——保障粉絲的信任度。

在一個健康的直播生態圈裡,粉絲、商家、主播是一種三角關係,維持“鐵三角”關係的最強紐帶就是相互之間的信任,保障粉絲的信任度是直播運營中的核心命題,如果企業能夠建立信任機制,一定能達到直播效果最大化。

做過線下女裝店的老闆,也做過歌手藝人的薇婭,而今成為家喻戶曉的“頭部主播”,在轉型的路上已經走得很遠,她精彩的人生經歷,都在告訴我們“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這樣的話並不是“雞湯”。

正是線下的多年實踐為其做好了所有的鋪墊工作,才讓這位主播擁有現在的成就。

其實對於企業而言,同樣也是如此。當我們深入去了解直播的各個環節,就能更加深入地體會,無論是產品賣點,優惠券、折扣利益點釋放、還是對於客戶需求的及時相應和反饋、消費者信任構建等,這些直播的必要項內容,其實對於所有企業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只是轉換了一個賽道,從線下拓展到了線上,傳統企業深耕線下而積累的零售經驗和內功,同樣在線上運營時大放異彩。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在《動盪時代的管理》一書提到: “動盪時代最大危險不是動盪,而是延續過去的邏輯”。

事實上,今天的企業必須意識到,企業發展的環境變了,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再是線性的、可連續的,而是非線性的、非連續性的,會出現斷點,不確定性、不可預測、複雜性才是基本特徵。堅決“去線上”、擁抱數智化,不僅是企業自我變革升級的契機,更是在複雜的商業時代的生存法則。作為站在時代風口上的先行者,薇婭是最早吃到線上數字化紅利的第一批人。

2

電商直播助力企業騰飛,全民直播時代加速到來

直播實際上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從遊戲直播、泛娛樂直播到電商直播,它同樣在不斷進化。

人們常說 “萬物皆可播”,以線上教育為例,現在就有350萬的教師,1.2億的學生,每天用釘釘上課。以淘寶直播為代表的電商直播平臺,依託阿里巴巴的大平臺支撐和龐大的人群優勢,正在成為企業新零售騰飛的翅膀,成為了疫情之下傳統企業轉型與自救的一場“及時雨”。

以薇婭的直播間為例,其對於商家的賦能就是全品類的,不僅有服裝,還有美妝,零食,家電,日用等等什麼都有,還賣電影票、賣書等等,甚至聽說4月可能要直播賣房了!現在淘寶直播甚至已經賣起了汽車還有房子,涵蓋了餐飲業、旅遊業、影視業、圖書出版業等全行業。疫情的影響,更是加速了直播品類邊際的拓寬,加速了全民直播時代的到來。

直播是企業實現聲量到銷量的最短路徑,2019年天貓雙11的全天成交額2684億元,其中淘寶直播的成交額就近200億,超過50%品牌商家通過直播獲得全新增長。

正如淘寶內容電商事業部總經理俞峰所言:“對於品牌商家,直播是一種新增長形態,對消費者而言,直播則是新的消費內容形態,它帶來的體驗是沉浸式的,在不知不覺之中,建立一種社互動動,產生情感依賴。

線下的門店做直播,又有天然的優勢,從產品賣貨的角度來說,門店就是最好的直播場地,一線員工更是企業最好的代言人。天然的人貨場的匹配,比任何廣告都更具說服力,與直播間的生態完美契合,線下企業去擁抱直播這個形態,抓住數智化轉型的絕佳機遇。”

3

消費者倒逼企業“去線上”,數智驅動核心新增長

溯源淘寶直播的走紅,我們會發現,事實上正是新一代消費者的需求造就了新帶貨模式,而消費者的全面線上,倒逼企業數智化轉型,實現組織線上、溝通線上、業務線上、協同線上、產業生態線上。

“時代變化得太快了,現在已經是數字經濟時代,疫情給我們敲醒了警鐘,加速了中國三到五年數智化的進度。我們看到一個數字世界,一個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由數字跟技術驅動的新的商業世界。” 阿里巴巴集團副Quattroporte、阿里雲智慧新零售總經理肖利華感慨,此次疫情結束之後,整個商業模式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企業不能再猶豫,不能再觀望了!

此次疫情之下,數智化轉型的最佳實踐不斷浮現。因線下337家門店生意全部被"冰封",美妝品牌林清軒線下門店在春節期間的業績下浮90%。但是,通過打通了釘釘和手淘,轉戰線上銷售,林清軒實現了業績逆勢增長,2月2日其武漢門店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182.8%,2月14日,第一次進行“淘寶直播”的林清軒創始人孫來春,在2小時內吸引了60000餘人觀看,實現了近40萬的銷售額。

疫情使得林清軒創始人孫來春更加堅定了數智化轉型的決心,他曾在寫給阿里巴巴的感謝信中提到,“如果不是提前進行數智化佈局,林清軒可能真就面臨覆滅了,何談能夠業績逆勢增長。”

早在2018年就與阿里雲合作啟動數智化轉型的紅蜻蜓,在這次疫情中基於釘釘來組織戰役佈局,通過下發任務書指導前端店長、導購員進行直播、社群營銷,從而進行線上化銷售,業務實現線上化。全觸點數字化,使得紅蜻蜓銷售陣地由傳統線下門店變為立體化銷售網路,在4000多家門店無法開門營業的困境下,在疫情最嚴重的2月仍然實現了日均銷售額突破200萬的業績。

作為一個覆蓋中國87%人口的乳製品巨頭,蒙牛始終走在數智化轉型的前線。在阿里雲技術支援下,蒙牛圍繞資料中臺、業務中臺“雙中臺”戰略驅動數智化轉型,在排產與供應兩端分別建立“智慧牧場”與“智慧供應鏈”,打造連結上下游的全鏈路生態,實現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

疫情期間,因為供給端的原奶沒有減少,而需求端的工廠又無法開工,造成供大於求的問題,企業面臨巨大損失的風險,幸運的是,在智慧供應鏈的支援下,蒙牛通過上下游的協同,實現“全國一盤棋、渠道路路通”,很好地應對了此次供需黑天鵝事件。蒙牛集團CIO張決坦言,“疫情的爆發,促使我們加快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堅定了我們加快佈局‘雙中臺’的決心、信念。”

傳統零售企業對於數智化的渴望,從未現在天這般強烈過。疫情中成功破局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早在疫情之前,它們就率先擁抱了數智化轉型,完成新零售的破局與重構,通過淘寶直播、釘釘等數字化工具的運用,迅速形成自己企業的免疫力和復活能力。

4

阿里雲一站式端到端數智化,轉型五部曲賦能企業轉型升級

更多成功的例子,無不在告訴我們,數智化帶來的觸達和連線的幾何級增長,能夠為企業帶來百年不遇的機會,已成為推動企業實現增長的核心引擎。反觀,企業傳統的資訊系統,顯然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商業的快速變化和複雜需求,這也成為了橫亙在許多企業面前的數智化轉型鴻溝。

對這些傳統企業來說,阿里巴巴這樣的數字化“外援”必不可少。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正是助力企業數智化轉型的祕密法寶。

從1999年創立至今二十年的時間裡,阿里沉澱下來了一整套商業作業系統,包括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金融、物流、雲端計算等基礎設施,涵蓋了從資料到技術的全能力,以及從零售、營銷、產品研發到製造的全鏈條。

該系統正是源於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20年來商業生態和技術能力的沉澱,圍繞“以消費者運營為核心、供需協同的全鏈路數字化、供給端數字基礎設施重構、可持續增長”五大核心理念,試圖實現“商業要素的全覆蓋”,即“品牌、商品、銷售、營銷、渠道、製造、服務、金融、物流供應鏈、組織、資訊科技”等11大商業要素的線上化和數字化,為企業提供一整套數智化轉型的理念能力。

另外,阿里雲還給出了新零售企業一站式全鏈路數智化轉型詳細的路徑——“五部曲”:包括基礎設施雲化、觸點數字化、業務線上化、運營資料化、決策智慧化,賦能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聯合各行各業生態夥伴,通過提供數字化、線上化、智慧化的技術和解決方案,提升消費者體驗、開源、節流、提效、創新以及商業運營效率和效益,賦能品牌和零售商加速全鏈路數智化轉型升級。

對所有企業來講,要走向數智化,都需要一個全數字化的企業大腦,或許,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正是為它們提供這樣的腦力支撐。

在這個特別的春天裡,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平臺,在踐行社會責任的同時錨定了數字經濟的強大勢能,為全面助力各行各業積極復工復產,阿里雲暖春行動應運而生,2月10日起上線“新零售戰疫增長營”直播間,先後邀請上百位行業大咖與生態合作伙伴,帶來130+ 數字化轉型實踐線上講堂,提供數字化、線上化、智慧化技術和解決方案,聚合所有零售企業在一起並肩作戰、一起迎接暖春,開始創新加速跑,為中國經濟加油。

事實上,當我們擁有這樣的機會真切地去走近、去感受數智化,我們發現,數智化轉型並沒有那麼複雜,在這場轉危為機的戰疫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全鏈路數智化轉型升級的數智經濟時代正在撲面而來。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那個賺了快124萬的人,只買了一隻寬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