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數字經濟,世界正在下一盤大棋。決策者透過將區塊鏈上升至國家戰略、將資料列為新的生產要素,為即將到來的數字經濟升級之戰做好了充分準備。
回想起上一個十年,2010年到2019年這十年,我們的移動網際網路搞得非常好,簡直是世界第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藉著移動網際網路這一波發展,我們的數字經濟來了一個大逆襲。今天我們走到全球各地,經常很自豪,他們的移動網際網路水平、特別是移動支付,移動支付成為“新四大發明”之一。在過去十年,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裡,實現了數字經濟的逆襲。
但是數字技術還在不斷往前發展,還有5G、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技術的不斷迭代,新一輪的競爭又開始了。
既然在過去十年,你能夠逆襲人家,人家當然也想在未來的十年逆襲你。
看數字經濟,現在它已經不是我們一個國家戰略了,全世界都很重視數字經濟,這是一盤大棋。美國有美國的搞法,歐盟的德國、法國,都制定了數字經濟的戰略。英國剛剛脫歐,但是它搞了一個數字憲章,而且特別有意思的是它有國家級的數字計量實施計劃,它要把很多事情用數字化來計量。日本更不用說了,就在我們旁邊,它們在數字經濟都有很好、很宏觀的戰略。這已經不是一個國家的事情,這是全球的事情。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多人都很關心,他們怎麼想?我們打算怎麼贏下這一輪數字經濟升級競爭?
中國的選擇:將區塊鏈提升到戰略高度
當然我們知道在這方面,中國的領導人很有遠見。2019年10月24日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一夜之間把區塊鏈提升為國家戰略。
大家也許不知道,18屆一共舉辦43次學習,其中跟數字經濟有關的0次;19屆搞了19次學習,裡面有3次主題是數字經濟,分別是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區塊鏈,尤其是區塊鏈的定位是最高的。這就很說明問題。
十九屆四中全會:將資料作為新的生產要素
這個講話是在2019年10月24日,之後一週的時間,我國開了十九屆四中全會。十九屆四中全會有一個很長的《決議》,好幾萬字,其中有一部分叫做“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裡面有一句話很重要,剛剛霞玲也提到了,把資料作為新的生產要素。
這個《決議》實在太長,大部分人不會仔細讀,所以怕大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劉鶴副總理專門在11月22日的《人民日報》上刊登一篇文章,題目叫《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就是想提醒大家千萬要注意一個問題:資料已經被中共中央確立為新的生產要素。
資料將改變經濟增長邏輯
生產要素,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詞,在經濟學裡的意義非凡。而且劉鶴副總理是頂級的經濟學家,所以用的是經濟學術語。他說資料要成為獨立的新生產要素;資料最具時代特徵,資料有“乘數”作用,有助於實現其他要素的價值;資料一定要由市場評價貢獻,由貢獻決定報酬。種種論斷,最後他加了一個最重要的“資料要確權”,以便公開、共享、交易。
這相當於我們政府的領導用這樣的一種方式,向我們指明瞭中國在下一輪數字經濟競爭當中,我們的戰略重點是什麼、主攻方向是什麼。我們是把資料作為新的生產要素看待。這一點,對各位的影響、對我們未來十年、二十年,我們國家的經濟和產業發展影響將會十分之巨大。
為了要搞清楚領導這個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還要掉掉書袋,研究經濟學,理解什麼叫生產要素。
古典經濟不關心企業怎麼組織生產,而是把企業當成一個黑盒子,假設一群變魔術的人躲在一個黑盒子裡,就好像這個企業是一個數學函式,我給你提供一些輸入品,你就神奇地製造一堆輸出,也就是老百姓需要的商品。但是要想你能夠生產出這些商品,我必須要給企業提供很多不同的輸入或者叫投入品,這種投入品在經濟學上叫生產要素。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就提到過生產要素,亞當·斯密提的生產要素有三個:土地(自然資源)、勞動和資本。但不同經濟學家對生產要素有不同看法。不同的看法實際上很深刻地體現了不同經濟學家對於世界、對於經濟發展模式的深刻洞見。
比如說馬克思就認為生產要素是勞動、勞動物件、勞動工具,體現了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新自由主義,他們認為一切生產要素都跟資本有關,所以到他們那裡,生產要素是可變資本,也叫流動資本,固定資本、金融資本、人力資本,一切都是資本。
生產要素市場化將導致資料資產化
為什麼我說資料一定會成為資產,我們先要知道什麼是資產。
資料成為資產,那是什麼樣的資產呢?就是我們很多人心心念唸的那個數字資產。
數字資產來源方式有兩類:左邊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叫做資產的數字化,比如貨幣、股票、債權、房地產、ABS、倉單等,我們把資產搬上數字平臺,把它變成數字資產,大家比較容易理解也比較熟悉;還有一類很奇妙的數字資產,它不是資產數字化,而是數字的資產化。由於我們一群人,不管是企業還是社群,透過共識,將一些在實踐當中所產生的數字賦予價值、賦予資產屬性。這類資產是由數字的資產化形成的,它們更有意思,會出現大量的新商業物種、大量的新模式。我相信它會成為最活躍的一個部分,這也是我們最關心的那一部分。
資料成為生產要素需要面對的幾大挑戰
我們想的很好,資料要成為資產,但實際上數字資產化還面臨很多挑戰。不是說中央領導寫一篇文章,這個事就可以做成。領導的決策是一個很重要的開始,但後面還需要我們很多人長時間的努力,我們看看有哪些挑戰。
第一,資料要成為資產,首先要成為商品。但是各位想一想資料這個東西有一個巨大的特點,它可以幾乎零成本在全世界隨意複製。一個低成本可以隨意複製的東西,沒有稀缺性,供給可以隨意放大,怎麼能叫商品?誰會買它?
第二個問題,一份資料放到你面前,你告訴我,誰是它的所有者?兩份一模一樣的資料放在跟前,你告訴我誰是原本、誰是複本?資料沒有天然的權屬機制和標籤,根本搞不清楚資料歸誰所有。一個沒有所有權的東西,怎麼交易?
第三,我們都很熟悉網際網路免費的模式,這個模式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免費使用網際網路產品,網際網路公司免費收集我們的資料。但是當我們要把資料商品化、資料資產化時,我們就需要給資料定義和定價。但是資料怎麼給它精確定價?這是很難的問題。我月收入1萬,王總月收入100萬,我們兩個的資料應該是等價的嗎?這是一個問題。
最後是資料的整合應用,資料要整合起來才能夠發揮作用,可是整合的時候是你整合我,還是我整合你。我憑什麼給你整合,你萬一看我的隱私,怎麼辦?
資料的資產化面臨這麼多問題,在不解決的情況下貿然搞資料資產化,結果將是誰越能造假,誰越霸道,越會投機取巧,誰越有錢。因此這些問題必須解決。
傳統上,我們用中心化的方式解決部分問題。誰有處理資料的能力,我們就把所有資料交給它,讓它來解決問題。如此誕生了很多巨頭,國內有阿里、騰訊,國外有Facebook、亞馬遜、Google等。這樣的做法並非不好,因為能者多勞,你有本事就多拿資料,也符合資料最佳化配置的原則。所以很多人說區塊鏈時代到來,巨頭都會消失,不會的,他們代表效率,還會繼續存在、繼續發展。
這是一種迅速賺錢的方式,別看每次你只能賺到百分之零點幾的利差,你快速地交易、快速地週轉,這是一筆巨大的錢。到2014年年初,中國的轉口貿易總額是4.6萬億,轉口貿易帶來貿易順差,高達總順差的 18%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