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個交易日,大盤終於可以說在底部穩住了。關於原因,就不再一一分析了,從上週的《逆風翻盤:全球一片恐慌下,A股有望先行企穩走出獨立行情》一文中,筆者對於市場的觀點一直沒有變過,那就是基本面足以支撐市場行情的反轉,這裡說的基本面不是說不會出現國內經濟增速下滑,而是相對的基本面看好,不是絕對優勢,而是在當下國際一片狼藉下中國經濟內生的比較優勢!
先看看現在的技術走勢:
下圖是上證指數60分鐘的K線,很明顯,短期經過不斷打磨後,短期均線相互纏繞,開始呈現拐頭向上的走勢,下一步就是短期均線出現金叉,市場底部敲穩!
在此,筆者再和一直以來關注本號的朋友囉嗦一句:市場的底部在技術上顯示為一個點,但在操作上只能為一個區間,因此聰明的投資者都要學會投石問路,即對於市場底部進行試探,分批建倉,只想買在最低點,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既貪婪與恐懼的融合,這種心態更不可取。
前話少敘,這幾日盤後與幾位專業投資的朋友交流下來,大家的觀點還是比較一致的,比較看好這一波反彈的機會,而且從時間視窗來看,二季度市場迎來上漲的機會也是很大的。
那麼,現在可能更多的是面臨兩個問題:(1)經過這一波洗禮,市場科技龍頭驅動的風格是否會轉換呢?(2)什麼樣的配置行業和精選個股的思路能更好的把握市場的趨勢,不踏空行情?下面筆者從這兩方面分享自己的看法。
(1)科技驅動的風格不會輕易轉換。
其一,大多數白馬板塊都也同樣面臨困境。很多人認為科技股一跌,白馬股就會上漲,畢竟一個是看估值,一個是看業績,相愛相殺嘛。但是仔細想來好像也不是那麼一回事,消費中的白酒、食品飲料一季度表現也同樣不好,疫情下的房地產似乎也是危機四伏,銀行雖然有流動性放鬆的支援,但中小微企業和居民財務困境對於銀行業務增長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醫藥已然被炒作,空間難多。
其二:26萬億“新基建”整體就是圍繞著科技轉型作佈局的。正如同2008年4萬億投資作用發酵的流程一樣,當面對於“新基建”的政策才只是剛剛提出,後續還會有一系列的催化,會從主題投資逐漸到產業成長的階段,畢竟新基建其大領域中,與科技相關的就佔了5個(5G通訊、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新能源產業鏈、工業網際網路),而新基建中各個領域的科技龍頭,必然是這一輪大建設週期的最佳受益者。
其三:流動性偏好。市場目前是流動性寬鬆的局面,這部分釋放出的流動性是通過各種鏈條傳輸至股市中的,它不同於長期機構資金,短期性決定了市場投資的主方向必然是炒估值的科技板塊,因為疫情影響,大家都沒有好的業績,但至少科技股仍有股市、有估值空間,因而在二季度的這樣重要的視窗期,科技風格的保持應該也是十拿九穩的。
(2)行業配置思路:緊跟新基建龍頭,每個領域選擇1-2只,考慮到彈性,市值最好不超過100億。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筆者也並非是超短線交易選手,也做不好頻繁交易的那一套。因此,更多的是從本輪反彈一旦確定後的波段操作的角度來考慮的。
簡單幾句話,筆者認為當前選股就是要認準強勢回踩的思路,所謂前期強勢上漲的科技牛股,是經過市場資金確定後的精選標的,經過機構的催化,已經在市場上有充分的流動性,因此只要技術上滿足沒有持續放量,機構沒有大面積出逃,完全有可能迎來新的一浪!判斷買入就看60日均線和120日均線支撐,一旦跌破就是機會。
同時,同名公眾號已再次開通,關注公眾號留言問題,筆者每日交易時間與大家分享最新觀點和思路。微信公眾號:hard10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