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重磅訊息,美聯儲ALL in祭出了“無限量QE”的大招。
什麼意思?這個段子解釋得超形象
這一招確實抓住了直接原因(但依舊有治標不治本的嫌疑),流動性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會得到緩解,相信未來包括A股在內的資本市場,會逐步恢復理性。
今天全球主要市場都做出了積極響應
穩住,勝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另一方面,國內市場也有一個利好訊號逐漸浮現。
近兩週567億大資金湧入A股ETF近兩週上證指數持續大跌,股票ETF卻逆市吸金567.69億元,而3月23日(昨天)A股ETF基金更是淨流入100.3億元,成為3月以來第三個淨流入資金破百億的交易日。
當然,縱觀整個3月的ETF資金流向,會發現近7個交易日才是重頭——ETF累計淨申購資金高達500億。
熟悉的一幕,抄底來了?一、聰明錢和機構曾用ETF掃貨創業板
除了新手,相信大部分人都還記得2018年底同樣興起一波ETF熱潮(在市場持續低迷的背景下)。不記得了?看看報道
當然,轟轟烈烈的掃貨是一回事,能不能賺錢又是另一回事。
結果就是:創業板指2019年上漲43.79%,創下近4年來的年度漲幅新高,更是在今年全球主要股指的漲幅中,位列第三位!
資料來源:Choice,統計時間2019/1/1-2019/12/31
二、ETF暴增為什麼是機構所為?
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對市場動態最有研究的,除了機構,難道是韭菜們嗎?
從當時暴增ETF的持有人來看,的確大多是來自保險、券商、信託等各類機構投資者。
也許有人會問,機構投資者為什麼不自己直接買股,而要買進ETF呢?
原因很簡單,
1)機構申購ETF並不代表自己沒有買股票,倉位的投資往往是一種投資組合,ETF是必須的配置的品種;
2)ETF相對股票有自己的優勢,本身就融合了指數、股票和基金的部分特徵,具備更高的便利性;
3)一個更大的優勢是ETF可用於多種套利策略,例如ETF與一、二級市場套利、股指期貨與ETF套利等。
三、機構抄底訊號來了?
再放一張2019年創業板各指數的收益圖,你就會發現機構當初買入創業板各類ETF的“良苦用心”。
去年國內主要指數漲幅排行裡,創業板50、創業板指分列第一、第三名,並且都在第四季度有大幅增長,說明創業板企業股價在2019第四季開始猛發力。
也就是說,當初大家眼中的“抄底”動作,機構們要“耐心等待”近一年才迎來大豐收。
歷史說明,機構投資者大舉買入ETF,透露的訊號是當下投資某類品種的安全邊際較高,也是機構對於市場處於低位的一種認可,並非急衝衝地抄底。
科技ETF強者恆強自3月9日大跌(美股史上第二次熔斷的日子,全球開啟暴跌)以來,股票ETF累計淨流入前10的基金中,5G、晶片、電子、新能車等科技類ETF就佔了5席,佔總淨流入金額的64%。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Choice,統計時間2020/3/9-2020/3/23
至少從資金面看,最受青睞的依舊是科技ETF,這點與多數基金經理的全年預期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