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原作者 / Richard Tromans

翻譯 / 理脈

導語

9月5日,法律業務平臺提供商Clio宣佈獲得了2.5億美元的D輪融資;這同時也是加拿大法律科技圈有史以來收到的最大數額的單筆融資。

今年年初以來,多家法律科技公司均宣佈了獲得了新的外部投資:資料分析提供商Ayfie籌集了1000萬美元,Elevation Services宣佈了2500萬美元的投資額,Litify公司更是獲得了高達5000萬美元的風投。

由於投融資、兼併等資本動作不斷出現,法律科技領域似乎前景一片大好。在法律科技和律師事務所創新領域經歷了一段狂熱的變革時期之後,這個市場中此時此刻的所有動向,都離不開以下四個主題:整合與平臺化、法律科技公司數量的增長、孵化器和加速器的成長以及律所作為法律科技技術研發者的參與。

整合與平臺化:

法律科技公司的發展趨勢

但在那時,真實的情況恰好與業界的討論相反:當時的市場正經歷著一場嶄新的法律科技公司的創業浪潮,數量龐大的初創公司紛紛湧現,打破了傳統法律行業的界限。在某些情況下,法律技術市場這一全新垂直領域正在形成,而在這個領域,市場整合還並未發生。

現在,2019年年中仍有一批新公司上市,儘管每家公司都有其獨特的優勢,但它們往往與之前的公司非常相似,市場並不像2016年或2017年那樣,不斷地出現全新的產品類別,並引起市場的巨大改變。這或許本身就是一個成熟市場的症狀。

還應該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新出現的法律科技類別減少了,但是整個市場的總規模並沒有因為新產品型別的數量縮減而降低增速。法律科技仍然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並且仍然保持持續增長的姿態。

尤其是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法律技術併購交易的節奏一直在穩步加快。

2018年12月,智慧合同稽核提供商eBrevia將公司出售給美國企業集團Donnelley Financial。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bag HighQ上市,也引發了一場競購戰。

風險管理軟體公司Litera在投資基金的支援下購買了Workshare——其策略是利用投資者的現金打造一個大平臺。

著名的英國西盟斯律師事務所(Simmons & Simmons)在7月份收購了法律工程公司Wavelength law——儘管其規模很小,而且處在一個平行的細分市場。

Elevate也在新型律所和法律科技領域掀起了一股收購熱潮,在2018年11月,這家公司收購了法律人工智慧公司LexPredict,並且在世界各地擴張其他業務。

總體來看,2018年法律科技領域的融資總額達到了16億美元,增幅則達到了驚人的713%。

因此,我們不得不這麼說:不管我們喜歡與否,不管對於終端使用者的利弊如何,法律科技領域的市場整合正在發生。然而,這並不是蘋果與微軟那種巨頭式的合併,相對而言,這仍是一個多樣化和分散的市場,擁有大量活躍元素。

法律科技公司的數量增長

雖然這看起來可能有些矛盾:但儘管我們進行了整合,但這並不意味著新公司不會源源不斷地湧現,並將現有公司擠出市場。這是因為他們會將別人已經做過的事做得更好。

它們可能更快、使用更加便捷、價格更合理、服務更好。

顯然,一個初創企業不太可能“淘汰”一個大品牌,但一群初創公司肯定可以緩慢蠶食他們,並積極創造新的需求。況且,確實有比現在更好的模式去做生意。此外,市場整合實際上可能使這些方面變得更糟,尤其是在價格方面。所以,套用比爾•克林頓的話說:對於任何希望在市場上大受歡迎的初創企業來說,整個市場的經濟模式是一個決定性因素。

此外,相對而言,成立一家合法的科技公司的准入門檻較低——它能否成功是另一回事,但起步並不是一個障礙。想象一下,一家新汽車公司需要數億美元才能讓其產品進入測試階段。但一個科技初創公司只需要一個由三四個人組成的團隊和一小部分啟動資金便可以成立(這個市場中也並不缺少天使投資人和種子基金)。

對於一個創業公司來說,它就像一個剛入學的孩子。他們不在乎之前發生過什麼,對他們來說,這仍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全新世界。

此外,尤其是在科技領域,在競爭中生存下來的公司往往能夠學會自我改造。以蘋果為例,它從生產計算機硬體和一些軟體,發展到數字音樂平臺和音訊播放器,再到手機和應用程式商店,現在正進軍電視和金融服務領域。也許他們並不會製造自動駕駛汽車,但是不管怎樣,他們並沒有停滯不前。

簡而言之:整合是真實存在的,產品類別的創造已經放緩,但這並不妨礙新的挑戰者不斷湧現,也不能阻止那些現有的公司開發新的產品。

孵化器和加速器的成長

以前,倫敦只有兩家著名的法律技術孵化器,其中一家是MDR LAB,它是Mishcon de Reya首席技術官尼克•韋斯特(Nick West)的創意。該公司成立於2017年,並因其創造了一種雙贏局面而贏得讚譽。在這種雙贏局面下,公司的初創企業和律師都獲得了對於法律科技這個全新領域的深刻見解;從長遠來看,雙方都能從中受益。

【注:本文中所指“雙贏局面”:創業公司想要訪問目標受眾和資料,以幫助改善他們的產品體驗,而孵化器的主人可以獲得行業最前沿的東西,讓員工了解更多關於法律科技,當然也會內部使用一些技術或維護他們的客戶的利益。】

與此同時,全球性的律師事務所Allen & Overy於2017年4月推出了Fuse,即其“技術創新空間”。Fuse也擁有創造雙贏局面的資本,但其方法略有不同,因為它接受的公司已經不再是初創公司了。

接著,今年我們看到Slaughter and May和普華永道相繼推出法律科技孵化器或加速器,而這僅僅是在倫敦。

放眼全世界,我們可以看到,加州的LexisNexis也有“法律科技增長專案”,美國杜克大學法學院(DukeLaw School)也有一個類似的專案;同樣的,奧地利的也有由資深律所合作建立的專案。我們今年也看到了同樣的專案在印度啟動。

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也將正在與一些法律科技公司合作,雖然這些是長期專案,而並非固定期限的專案。它在瑞士也有一個創業實驗室,儘管它並不是明確針對法律科技專案而設立的。

這一切會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嗎?並不會。這些孵化器的存在是件好事。儘管許多律師事務所和內部法律團隊都與法律技術公司進行試點,但像上述這些真正專注法律科技的專案依然有著特別之處。

並不是每一家初創公司都能找到一家律師事務所進行長期試點,也不是每一家律所都做好了準備。因此,孵化器真的可以幫助把匹配的各方聯絡在一起。

孵化器是不是太多了?其實並沒有。在很短的時間內,它們已經成為法律技術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與上述觀點相關的是,它還有助於培養新的人才和想法,並幫助這種“新鮮血液”進入市場。

也許律師事務所應該考慮為他們所試驗的所有技術,無論是初創公司還是更成熟的公司,設立年度孵化器模式的專案?所有的律師事務所都傾向於在一年中的某些時候僱傭初級律師,為什麼不以同樣的方式來處理科技技術試點呢?

這樣,他們就可以以一種更結構化的方式關注它,並分配專門的人員每年在固定的時間內管理流程。這些也不需要全部公開。目前,許多公司都是在特別的基礎上進行試點,這對所有公司及律所來說都是一段坎坷的旅程。

律師事務所:

不但是律所,更是技術生產商

少數律師事務所一直在自主開發與法律服務相關的軟體,以幫助他們自己和客戶。但是一般來說,這都是小規模的。然而,現在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律師事務所將其構建技術應用程式的能力轉化為競爭優勢的前景非常現實。

Allen & Overy的AOSphere專案於2001年啟動。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一個開拓者。AOSphere現在有11種產品以訂閱的方式銷售給客戶。它自己做了大部分的研發工作,但眾所周知,它也與NeotaLogic等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來獲取幫助。該集團表示,目前有450多家客戶使用其一系列的產品,其中一部分產品是幫助金融服務客戶解決跨境合規問題等領域的專家系統。

其他律師事務所也在穩步建設自己的專案。應該注意,這些不僅是公司購買某科技公司的技術執照然後倒賣其輸出,這是律師事務所開發的獨特的專利產品,儘管他們可能是在科技公司的軟體的基礎上完成的。

一些從事這方面的公司包括英國“Magic Circle”中的富而德律師事務所,年利達律師事務所和高偉紳律師事務所三家。DWF,肯尼迪家族(Kennedys),BLM,裡德史密斯(Reed Smith)和克萊德(Clyde &Co)等律所也都在做著類似的業務。例如,克萊德剛剛建立了一個針對保險行業的引數智慧合同系統,現在正在試圖將此軟體推廣到它的從事保險業的客戶中。

這一切意味著什麼?

這表明律師事務所開始把製造和向客戶銷售自己的技術產品的能力視為一個重要的優勢,使其與其他競爭者區分開來。本質上這不僅僅是做法律業務,更是軟體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律師往往領導產品研發以實現其目標,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自己並沒有構建這些東西。

真正的問題是:這會改變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嗎?

保險律師事務所集團,現在都在為客戶構建和提供(或銷售)專門為幫助這些客戶而設計的技術應用程式,開始投資技術,做開發工作。

顯然他們認為,提供法律服務外的技術服務不應該成為一個障礙。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事情正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客戶真的會因為是否提供具有自主產權的科技產品選擇A公司而不是B公司嗎?可能是吧。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律師事務所的戰略討論將與過去有所不同。但是,總的來說這對律師事務所來說絕對是激動人心的時刻。

結語

目前,有很多變化正在發生,市場也正在快速發展,法律科技和律師事務所創新的世界從未如此令人感到興奮。2019年才剛剛過去了一半,就已經產生了許多令人著迷的進展。今年餘下的時間,我們也在期待著法律科技行業是否會有其他激動人心的時刻。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易恆健康:保健品電商撬開國人口袋 藉資本槓桿割美國人“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