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重點清單
1.為什麼不建議你花費大量時間閱讀網上的新聞和資訊?
2.為什麼選擇投資相關圖書時要重點看作者和出版時間?
3.為什麼要對投資圖書中介紹的投資方法打問號?
4.為什麼曾經流行有效的投資方法現在卻黯然失色了?
5.為什麼真正的投資高手從來不自誇?
6.為什麼大部分基金經理都表現平平?
一、不要成為勤奮的即時資訊獲取者
客觀講,沒有任何一個投資者想當韭菜,而且大部分投資者也非常勤奮,只不過他們的勤奮常常用錯了地方。
這就是所謂的選擇比努力重要的典型代表之一。
方向錯了,南轅北轍。
雖然就像地球是圓的,怎麼走都能回到原點。
但這是建立在你有充足的時間和體力的情況下。
到了股市,最關鍵的是,你有沒有那麼多錢賠得起!
什麼叫即時資訊?
也就是網路、報紙、雜誌中那些金融、經濟、投資的新聞資訊。
這樣做的最大缺點就是花太多時間,學習效率還低下。
即時資訊!即時資訊!
其最大的優點是時效,最大的缺點也是時效,和經典的圖書相比,它們的知識貶值速度太快。
而且,但凡即時資訊,往往90%是有人故意發出的噪音,投資新手一般很難辨識其真假。
金融世界的噪音往往都會披著華麗的外衣,表面光鮮亮麗,裡面藏著險惡的內心。
大家都會有這樣的感觸,某個知識或技能在剛入門的時候,往往看別人說什麼都有道理,投資也一樣。
如果不是需要花錢的知識或技能,那還好,但投資不一樣,它是用錢換經驗。
不少網上和報紙雜誌上的資訊,就是召喚韭菜的廣而告之,跟著買股票,通常下場很慘。
就算有非常棒且有用的文章,但因為篇幅有限,其完整度和圖書差得很遠。
一般來說,作者會在內容上預設將初學者過濾掉,不會詳細講解他們認為“誰都應該知道”的常識。
而這些“誰都應該知道”的常識,偏偏就是投資新手最大的攔路虎,常常造成“字都認識,放在一起咋就不認識了”的情況。
要知道,所有高階的知識必然是踩在初級知識搭建的臺階之上才能明白。
缺了初級知識,誰能一步登天呢!
大多是一步踏空!
所以,這樣懵懵懂懂的學習效果還不如到市場買賣來得實在。
就像買了一盒數量不齊的拼圖,最後不是拼不出來,就是花太久時間。
有人會說,人家巴菲特每天還閱讀大量報刊呢!
是的,有經驗、認知高的投資者自帶資訊過濾器,他們會從中提取有用資訊。
而新手很可能氧氣沒吸到,吸了一身毒氣,久而久之,還上了癮,戒都戒不掉。
不過,如果你有朋友靠每天上網、看報紙學投資,千萬別勸他,因為你會被人家嫌棄和討厭。
二、讀書才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長期投資
可以說,讀書是人生中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長期投資,一本好書的價值,遠遠超過它的價格。
試想,買一本書也就幾十塊錢,相當於你花幾十塊就買到了專家一輩子的經驗,還是經過了專家個人以及圖書編輯的不斷梳理與提煉。
投資就是用錢買經驗,假設一本書中只有一條對你有幫助,也相當於為你省了不少錢。
怎麼算,怎麼都是超便宜、越划算。
有朋友會說,既然如此,那就多看書,多多益善。
其實,絕大多數人也就是說說而已,有人曾根據Kindle的資料統計過,除小說外,對於像投資、經管、科學等圖書,相當多的人會在30%的部分止步。
也就是沒多少人真正能夠看完一本書,現實中,擁有書的人眾,讀完書的人少之又少。
在看書上,大家肯定認同買書便宜,但卻很少有人注意到看書很貴。
比如:一本書你花30個小時看完,假設你月入1萬,工作日22.5天,每天工作8小時,那麼你的時薪就是55.56元,30個小時就相當於1666.67元。
看這本書就相當於你拿1666.67元來投資自己。
值不值就是個關鍵!
所以,看書最重要兩件事就是:
一,一定要看好書;
二,看書還要快!
投資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它比較像藝術。
只要沾上藝術,往往就會公說公有理,婆說婆說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也是,活得久再加上有錢花不完,誰不當這樣的人生大贏家呢!
所以,不管什麼時候,關於這兩個話題的圖書永遠層出不窮,經久不衰。
如果我們把關於股票投資的圖書匯聚起來,你會發現它們完全可以填滿整整一座圖書館。
華爾街機構與投資者的寫書風潮大概源於一九七幾年,此後一發不可收拾。
因為,圖書就是最好的自我宣傳手段,而且,其吸引韭菜的效果絕對比其他任何一種宣傳形式更加有效和持久。
但是,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到現在股神只有一位,他叫巴菲特。
就像約翰·博格爾所說,“統計表明,需要花70年的時間來追蹤一個投資經理的業績才能判定他的成功是歸因於天分還是純粹靠運氣。”
牛市皆股神,熊市一來,股神紛紛破產。
美國投資界曾經有本特別暢銷的書叫《股市奇才:美國股市精英訪談錄》,其中講的幾乎全都是天才交易員或投資者如何在短期內取勝股市,作者在其中記錄了很多高手的經驗技巧。
但是,就像一位投資高手所評論的:“作者在書中講了無數在我看來完全是雕蟲小技的東西,這些雕蟲小技並不可複製:它們在某些人的身上成功了,不等於可以在你身上成功;在某個階段成功了,不等於可以在其他時候成功,我覺得,這種書投資者可以不讀,不會有任何損失。”
首先,經過20年以上時間考驗的書,才值得一看。
就像經歷了牛熊週期的成功投資者才算階段性成功。
而真正的投資大師,最少也要在多輪牛熊,甚至大熊市下,還傲視群雄。
就像巴菲特,牛市時他的業績平庸,熊市時卻總能跑贏,甚至大幅度地甩開大盤和機構。
一般而言,每次大熊市,總會有一批投資明星和他們的書消散在風中。
緊接著,新一批投資明星則帶著他們的書閃亮登場。
如果一本投資圖書能夠存活20年,甚至是50年以上,經過了多次的市場考驗,至今還不斷再版,那隻能說明,其中必然有一些好東西,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有其寶貴价值的體現。
名著就像金子,永遠發光。
股票投資,410年,本質一點都沒變,這就使得其中最基本、最簡單、最直擊本質的道理,從來不會過時,比如:人性、心理等。
第二,你要明白,道理不變,但方法往往此一時彼一時。
雖然股市的本質從誕生到現在未曾改變。
雖然股市的八賠一賺一半的基本比率也沒改變。
雖然投資者追漲殺跌盲目貪婪和恐懼的人性未變。
但是,不同時空背景,分析方法和投資工具都不一樣了,甚至有了很大差異。
曾經,股市的圖表都能整理成雜誌賣錢;
曾經,K線都要自己用筆畫;
曾經,上市公司的CEO可以比較方便地約見;
曾經,買賣股票還要紅馬甲代為下單;
……
所以,那些時候出版的圖書中的有效分析方法,換到今天是不是仍然適用,你必須都要打個問號。
格雷厄姆曾對流行的投資方法進行過分析和批判。
首先,被他否定的策略是道氏擇時交易法。
它就是國內投資者常說的順勢交易,或是趨勢交易。
這種策略把市場超過某個特定點位視為突破,隨後進行買入或賣出操作,這種方法被A股大量投資者所採用。
格雷厄姆曾指出,道氏交易曾經在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取得了很好的收益,但1938年之後的30年裡,嚴格按照這種方法交易的收益還不如直接持有道·瓊斯指數。
不少經驗豐富的A股投資者也發現了這一點,道氏擇時交易法則在市場形成大趨勢時非常有效,但在震盪市中,很容易因為過多的錯誤訊號導致高昂的交易成本。
道氏擇時交易的另一個風險是自我毀滅,當大多投資者都採取此策略時,會加劇上漲或下跌。
相當危險!
當然,從我們A股的實踐來看,向上或向下突破某個點位後,市場合力造成的暴漲暴跌意味著超短線交易機會。
不過,隨著投資機構普遍採用程式化交易,甚至高頻交易,個人投資者已經很難在超短線領域與專業機構競爭。
第二個被格雷厄姆批判的策略是:簡單的低買高賣。
比如股價大跌後買入,股價大漲後賣出。
這種策略在包括A股在內的全球多個市場都遭遇慘敗。
為什麼?
只因熊市不言底,牛市不言頂。
抄底猜頂,在哪裡都是投資大忌。
格雷厄姆批判的第三個策略是,乘式投資方法。
它類似於中國部分投資者採取的網格投資法,在股價下跌中分批買入,上漲時分批賣出。
格雷厄姆認為,嚴格執行這一方案的投資者或許會帶著一些利潤離場,但是,難以獲得重新進入市場的機會。
因為這種方案只在下跌時買入股票,如果遇到像美國這樣的超級大牛市,連續幾年只漲不跌,這些投資者就只能眼睜睜看著上漲,自己卻不能買,他們相當於被市場拋棄了。
所以,曾經的投資方法不是不能看,關鍵是看道還是看術。
我們要相信古人的那句名言,萬變不離其宗!
第三,要知道書作者的身份。
就像你去聽投資的講座,如果老師是基金經理,他肯定會把指數基金、ETF等吹到天上去,並不斷警告你,普通人根本玩不轉投資,別痴人做夢了。
基金經理代表的是基金,基金賺的是什麼?
對的,是管理費,只要投資的人多,投資的錢多,他們首要焦點並不是投資者賺不賺錢。
該書的作者叫小弗雷德·施韋德,曾經在華爾街幹過幾年職業交易員,可見並非閉門杜撰。
書的開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造訪紐約的鄉下游客被帶去參觀華爾街。
在港口,導遊指著停泊在海港的遊艇說:“金融,是世界上最賺錢的行業,所有人都能靠它賺了很多錢。”
首先他指著一個方向說:“那是銀行家的遊艇。”
接著,又指著另外一個方向說:“這是經紀人的遊艇。”
天真的遊客問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客戶的遊艇哪去了?”
這個故事到此結束。
因為客戶沒遊艇。
施韋德在故事後面陳述總結道:“每天收市後,經紀人賺的錢漫天飛舞,而客戶賺的只有可憐的涓涓細流。”
簡單兩個字——忽悠。
甚至,買賣雙方永遠都處在博弈的關係,而不是你所想的攜手共贏。
“如,我想忽悠你,買一隻掛鉤印度股市的產品,就會和你說,看,印度股市,10年漲了10倍。但不會告訴你,同期印度匯率,相對美元貶值了90%。”
通常出投資類圖書的作者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基金經理
他們操作的是別人的資金,而不是自己的資金。
這就造成他們道出的方法和理論,基本出自投資教科書,而這樣的方法和理論則是,教人怎麼幫別人服務操作資金管理資產。
顯然,如果你是個人投資者,這中間就會產生偏差。
而基金經理需要的是基金投資者持續多年投入,比如:10~20年。
為了吸引投資者,他就要著重資金成長的平滑性,也就是管理資產增長曲線,最理想的狀態便是由左下向右上成長。
一旦波動劇烈,基金投資者可比股票投資者更敏感,比如:出現太大的下跌,就會迎來蜂擁贖回潮,這對基金的打擊非常大。
而且,他們寫書寫文章,目的性很強,難免會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反正沒多少人真會去驗證真偽。
(2)被時間驗證過的投資大師
從嚴格意義上講,巴菲特也算是基金經理,特別是他最初創業的那些年。
現在呢?
伯克希爾已然被劃分到了保險行業,而巴菲特就算是這家超大型保險公司的投資經理。
其實,只要是用別人的錢進行投資的,都可以算是基金經理,只是像巴菲特以及避險基金的操盤者,前者是自己公司的投資,後者則是僅服務於富人的投資經理,所以和普通基金相比,比較沒有老王賣瓜的問題。
而且,他們的操作比較有彈性,追求的是“絕對報酬”,所以更值得咱們普通投資者參考借鑑。
當然,越是大牌,越是成績斐然,越是有人願意模式,想複製成功。
像巴菲特,雖然他自己只寫致股東的信,但因為幾十年驕人的戰績,股神的光環,以及830億身家的鉅富,都讓他一直是出版界的香餑餑,所以,寫他的書很多,但也嚴重存在良莠不齊的問題。
不過,語言的關係,國內出版社會在國外相關圖書中進行篩選,擇優而引進,這等於幫我們過了一遍篩子,能夠看到的中文版,基本都還不錯。
總的來說,再接近、再懂巴菲特,也不是巴菲特,這類別人寫的書還要多看,多比較。
如果要更懂巴菲特,最好能夠通讀一下他親筆寫的致股東的信,可惜的就是不夠系統。
有些投資大師也會自己寫書,比如:格雷厄姆、彼得·林奇、利弗莫爾、索羅斯、芒格、菲利普·費雪等,這樣的書更加原汁原味,更容易理解其本人的思想。
不過,它們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作者本身的寫作水平和文字駕馭能力,像菲利普·費雪的文筆實在不敢恭維,連他的兒子似乎都受了他的傳染。
而索羅斯寫的書,被公認地難懂,甚至《經濟學人》雜誌刊登匿名書評:“由於他的名氣,他的書總有人買,總有人出版,苦於資金不足的學者也會對他的書說些奉承話。但是這些事情無法改變他的書寫得不好的事實。”
總的來說,被時間驗證過的投資大師的書,比較值得推薦。
(3)散戶中的高手
這類書比較良莠不齊,有些真心拍案叫絕,讓人感覺“高手在民間”,但也有不少完全是標題黨的套路。
讀散戶高手的好書,最大所得是接地氣,可以看到一個投資者的成長過程,還有一些操作層面的經驗和細節。
(4)真正的高手不自誇
要想辨識書的好壞不難,因為真正的高手不會強調投資方法,更不會吹噓自己如何如何神準。
他們明白,在股市中投資方法沒有對與錯,而股市根本無法預測。
真正高手的書通常會強調,資金管理和風險管理,因為只有領悟到這一層面的投資者才可以股市長贏。
但是,實話講,這樣主題的書並不好賣。
有些基金經理寫的書,除了娛樂價值外,作者在整本書總是不斷地吹噓自己如何工作賣力、思維敏捷、投資成功,然後就是如何如何賺了大錢。
他們的分析一半正確,一半錯誤,當他們正確(或是說運氣好)的時候,他們賺大錢,可是當他們運氣不好(或是錯)的時候,他們虧的是別人的錢。
關鍵的關鍵,短期,甚至是中期,運氣是最重要的。
就算以上難關都被克服,還有一個股市先天無法解決的難題,也就是把握買進和賣出的時機。
雖然,基金經理在花費了大量精力,甚至創造出了不少方法和指標,甚至堪稱迷信的招數,但是,它們都有缺陷,都有不靈的時候。
最終導致基金經理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
當然,從收入上講,我們可能無法戰勝基金經理,除非我們也和他們一樣——賣鏟子,而賣鏟子和挖黃金在商業模式上是完全不一樣的。
選書要注意作者本身的角色很重要,因為,有些方法你即使學會了,也可能由於所處角色不同,對自己的投資沒幫助,甚至是錯誤的概念。
投資危險嗎?
其實沒有投資知識才是真的危險。
風險最大的永遠是你自己,你最該做的事就是好好學習,讓自己配得上投資。
有朋友會問,第二最重要的事,看書要快呢?
別急,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