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在節前一段時間,我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大致內容是蔚來在美股市場遭遇了超過20%的暴跌,在文章中,我們把問題總結為蔚來的超高服務水平和過高的人員支出,相比新車銷量和利潤率完全不成比例所導致。

當然了,如果這個問題再深入探討的話,自身成本過高絕不是導致蔚來在美股市場斷崖式下跌的最主要原因。至於原因到底是什麼,這個話題很複雜。但就當人們以為蔚來的暴跌只是單次現象的時候,10月1日,美股再次公佈的蔚來股價,又給這家企業的未來,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

蔚來接近強制退市

在美股市場中有一個規定:一家公司的股價如果連續30個交易日低於1美元,紐交所就會對這家公司發出退市警告,這裡有90天的時間,如果在90天內,這家公司都沒辦法讓股價重新高於1美元,那麼紐交所就會對這家公司執行強制退市措施。

美國時間10月1日(北京時間10月2日),蔚來單日股價報1.32美元,已經連續6個交易日下跌,市值縮水到13.87億美元。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包括光大證券在內的分析機構和投行,都紛紛下調了蔚來的評級,其中德國一家投行對蔚來汽車的未來目標股價,從原來的1.70美元下調到90美分(0.90美元)。

儘管蔚來已經啟動了一項名為緊急銷售刺激措施的政策,但大多數金融圈內的人都認為,蔚來的這個救火行動並沒有什麼實質作用,無法對這家公司的持續股價暴跌構成任何有利影響。如此很多國內外媒體都紛紛作出預測,蔚來極有可能會被紐交所發出強制退市警告,至於能不能在警告發出的90天內重新讓股價上揚,避免被強制退市,業界普遍持保留態度。

也許拼多多模式值得所有人學習

蔚來現在的困局,實際上對於整個純電動車行業都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普遍的車市寒冬下,依靠傳統的廠家+4S店模式是不是會遇到困難?像蔚來這樣巨資打造超級服務的做法又是否是可行的做法?

眾所周知,線下的經銷商網路對於車企來說是極為必要的,但是不是可以探討一些新型的購車渠道?在我們整理蔚來新聞的時候,關於拼多多的一條新聞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這篇報道指出,拼多多自從2019年5月上線線上購車功能以來,雖然可選車型寥寥無幾,但通過所謂的“6.6折秒殺”的方式,賣出去了很多車,甚至比單一品牌幾個門店一個月加起來的銷量還要多。

同樣地,剛剛在上海開店的Costco在美國的老家,其賣車業務也非常受歡迎,顧客在Costco超市裡以會員價刷卡付錢買車,拿著提車憑證到附近的品牌4S店裡直接提車即可。這種方式推出以來,單單在Costco超市裡賣出去的車,就是傳統4S店單店銷量的好幾倍(雖然美國國情與我們不同,但這資料也足夠驚人)。

無論是拼多多還是Costco,這種“逛個超市順便買輛車”的方式是汽車業界以往從未聽聞過,也從未有人去實施過的新玩法。

為什麼這些非主流方式會成功?

對於汽車業界來說,無論是拼多多還是超市賣車,這都算是很“野”的路子,是很非主流的售車方式。但我們要問的是,這種“野路子”為啥銷量資料就那麼好?也許你可能會覺得,這些渠道之所以能賣車,都是因為較大的優惠幅度。但實際上哪怕是傳統的4S店,很多車都有不低於這些新渠道的優惠力度,因此“更便宜”並不是最核心的因素。

核心因素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一個字:懶。這種懶不只是指代不願意多跑路的那種懶,而是不願意為達成某個消費目標而進行無效社交的懶,這是人類的通性。在以往,你要買車,你就要去距離市中心一段距離的品牌銷售店裡,花費很多精力和銷售代表們“鬥智鬥勇”。之後還要再花費更多的精力去砍價,去選配置,去甄別4S店有沒有給你搭售一些什麼亂七八糟的套餐。

這一路下來說不累那是假的。現在,你只要葛優躺在沙發上,或者推著購物車在超市裡閒逛,買點生活必需品的同時,就能很自由地,很輕鬆地了解到你想買的那輛車的一切資訊,再用一個比較優惠的價格下單。

說白了,這就好比當初淘寶的興起讓很多實體小店鴨梨山大差不多的道理。但拼多多Costco賣車和當初淘寶的區別在於,淘寶可以直接取代線下小店,這些網路渠道卻不可能取代汽車實體銷售店。因為無論是拼多多,美國Costco,還是一直都在推廣但力不從心的天貓,所有這些渠道,消費者最終都是要到4S店去提車的。

為啥拼多多能成天貓就不行?

這跟拼多多在選品上的策略有莫大關係。拼多多目前賣的也就那麼幾款車:五菱宏光,Excelle等等,這都是價格低廉的福斯車。這跟拼多多本身的受眾群體密不可分。

而作為對比,天貓在2018年搞“天貓超級試駕”時,有福特,有奧迪,有賓士,有五菱。跨度太大,做不到精確覆蓋,這也就是天貓賣車最終無法成功的原因。

而對於純電動車企業來說,這種線上賣車的方式同樣非常值得思考借鑑。例如拼多多主銷五菱宏光這類車,那麼定位更高一級的純電動車企們,是不是可以考慮和京東這類,客單價明顯更高的平臺合作?

在市場寒冬之下,我們是不是非要去複製蔚來的重服務模式呢?是不是可以把選擇權,還給消費者本身呢?作為第三方,我們認為,這種“逛超市順便買輛車”的模式,很可能是車企,特別是純電動車企們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突圍而出的一個好辦法。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華映資本章高男:企業服務落地到金融科技的場景,有三個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