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美國在3月15日展開第一次QE,機構的第一反應就是上一次美國QE應對的08年金融危機。“金融危機”一詞也開始出現在券商研報中,“金融危機”的儀式感也馬上體現在股市中。
先不說這次美國面臨的並不是金融危機,而是躲不過的經濟衰退。大部分投資者的股齡不超過10年,所以沒經歷過上一次QE期間的市場,甚至連QE都沒聽過。
只知道QE會使美元貶值、能救美股,顯然是不夠的。因為第一次QE出來,市場就完全反著走,很多投資者的三觀就被市場帶反了。本來不看美國,只盯好自己的A股,影響倒不大。偏偏這個階段鋪天蓋地的財經資訊都在講美國市場,跟著這個氛圍,加入美國因素來看自家A股,很容易就被精確帶反。
先用人話解釋一下QE:
錢這個東西,是要流通起來才有價值的,流通得越快,價值的效率越高,兩者是相乘的關係。所以我們經常看到財媒講“流動性”,而不講“資金”。在金融高度發達的美國,錢還流通得尤其快,資金的利用率發揮到極致。所以一旦流通速度降下來,對美國的殺傷力也尤其大。
美股的崩盤,就是流動性一下子降下來。錢其實沒少,只是價值效率降低了。所以“一天蒸發多少多少個億”的說法雖然很生動,但並不靠譜。錢還在那裡,不會無端端蒸發,能蒸發的只有冥幣。
既然流通貨幣量跟流通速度是相乘的關係,流通速度下降了,最快的方法就是增加流通貨幣量。QE就是開啟印鈔機,增加基礎貨幣的粗暴手段。基礎貨幣量的增加,可以彌補流通速度的下降。渡過市場的悲觀期後,還能把流通速度提升回來。至於流通速度迴歸、基礎貨幣量已經暴增,導致的資產泡沫和惡性通脹,那是後話,先解燃眉之急再說。
當然,QE並不是直接印出來往外撒。有兩個直接手法:購買國債、購買MBS。
1、購買國債
央行可以發行貨幣,但政府不可以。政府只可以發行國債,向投資者借錢,透支未來的財政收入。國債發太多是賣不出去的,過度透支未來財政,投資者就不敢買(例如阿根廷的2年期國債收益率就高達97%,也就是兩年後,政府承諾還你4倍的錢,但是投資者都不敢買)。但是政府非常缺錢,非常急用錢怎麼辦呢?
這時候就可以命令央行印錢,用印出來的錢大量購買國債,這就相當於政府直接印錢。這種完全繞過銀行體系發行的錢,還少了限制,政府愛怎麼花都行。例如美國這次就不但印錢買入自己的股票,還直接派錢給國民。
這種無賴打法在中國是不敢想象的。TCL為了加速復工,每個員工派300塊錢,9成員工就屁顛屁顛回去復工了。即使在最困難的抗疫階段,我們能遠端辦公的全都在遠端辦公,而且很多人的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社畜屬性發揮得更加極致。而美國,舒舒服服趟家裡,每人就能領1000美元,小孩也有500美元。
為什麼美國人就能高人一等?
馬克思得出過一個很重要的結論:國債,就是延遲的稅收。
美元是世界貨幣,美國國債也是世界國債。所以,美國國債的本質,不但是向美國人提前徵稅,也是向世界提前徵稅。
2、購買MBS
企業在銀行的貸款主要都是抵押貸款,這些抵押貸款是銀行的一項主要資產。而這種資產,被打包成證券,也就是“資產證券化”,這東西在中國剛起步,而美國已經玩得很溜了。銀行抵押貸款的證券化就是MBS,由政府背書。
如果企業還不起貸款,而且資不抵債的話,就成為爛賬。資產證券化的一種好處就是,這些可能的爛賬,打包賣出去之後,銀行就不用承擔風險。問題是,市場都看到爛賬可能很高的時候,就算有政府背書,也沒人願意去買MBS。這時候,QE就充當這個“傻子”的角色,自己背書的東西,自己買過來。
相當於告訴銀行:儘管放貸,不用怕企業還不起。
也相當於告訴企業:儘管借錢,還不起也沒關係。
所以購買MBS,就是直接為實體經濟注入流動性。
為什麼說,跟08年的QE大不相同呢?
如果光從數量和節奏來看,只能看出這次QE比08年的起手規模更大一點、速度更快。但是就看不懂為什麼第一次QE出來,對股市沒有刺激,反而雪上加霜;而第二次的QE卻是立竿見影。
看了上面對購買國債和購買MBS的闡釋後,再結合下面這個表格,你就發現真相了:
08年金融危機的第一輪QE,無論是起手還是加碼,重頭都集中在MBS,出發點很明確,就是要盤活實體經濟。所以儘管QE的手段並不光彩,伯南克的名字在業內能一直留傳下來,但沒幾個人記得耶倫的名字,幾年後也沒幾個人記得鮑威爾的名字。
這次QE起手的重頭都集中在購買國債,購買國債規模是MBS的2.5倍,購買國債意味著要胡作非為,市場當然不買賬。8天后的加碼,雖然購買國債規模依然比MBS高出50%,但是明顯收斂了不少,所以市場才有反應。
無限QE已經是美國的最後大招了嗎?
這一次QE加碼號稱“無限QE”,事實上只是一句“按需QE”,這周的6250億也是個具體數字,並不是暗地裡拼命放,市場也還沒產生無限QE的預期反應。
看過上面的表格,小夥伴們已經心中有數。購買國債和MBS只是QE的常規工具,QE還留有後手。當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太難看的時候,這兩個常規工具就要緩一緩,用間接工具繼續QE,例如扭曲操作。
扭曲操作,就是不對國債進行淨買入,而是買入長期國債的同時,賣出中短期國債,簡稱“賣短買長”。正常國債的收益率,都是期限越長的,收益率越高。
但是通過大規模的“賣短買長”,中長期國債的收益率就被壓低,收益曲線就被“扭曲”。
長期利率被長期國債收益率壓低,就能刺激固定資產的投資和股市投資。
為什麼QE出來之後,美元反而升值?
上週還很多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元超發,反而還能升值。現在行情已經給出了答案,當然一切都順理成章了。上週雖然僅僅一週時間,很多人的三觀都被美元的走勢毀了,分析體系也被擊潰,還跑去囤美元。
價值君不但告訴了他們真相,還把歷史走勢圖都放出來,告訴他們歷史將要重演。當時評論區的噴子依然不少,很可能就是“抄底”了美元資產,價值君講了他們最不愛聽的話。
08年QE的時候,第一次美元指數半個月貶值了10%,第二次持續貶值超過半年。QE對美元的殺傷力是中期甚至長期的。
市場分為短期和中長期兩個維度,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客觀邏輯永遠是對應中長期市場的,而主導短期市場的是市場情緒,特別是市場情緒起伏大的時候。用客觀邏輯去分析短期市場是致命錯誤,好比跟瘋子講道理、跟更年期婦人講邏輯。
很多人都在重複犯這個錯誤,所以即使學會了分析金融的基本邏輯,也做不好投資。因為一旦入局,就會被情緒行情一次又一次洗刷三觀,衝擊自己的分析體系,然後在自己都不再相信自己的時候,做出精準的反向決策。
A股還要受外圍影響多久?
很多人還停留在兩三年前的認知,所以特別不理解A股有時特別爭氣,外圍跌成狗了A股還能小漲;有時特別扶不上牆,外圍集體漲停了,A股就漲那麼一兩個點。
之所以總是患得患失,就是因為大前提搞錯了:無論經濟週期還是疫情週期,我們都走在世界的前面。中長期的維度,外圍是滯後指標,他們正在走我們疫情初期的節奏。短期維度,外圍就是情緒因素,在影響短期A股市場,不讓投資者輕易看出真相。
外圍還處於抗疫第一階段的初期,而我們已經走完第一階段。相比之下,我們只是動用了極小的降息空間,而且主要為企業輸送流動性和信用、以及實打實的減稅(為了穩固總統的寶座,特朗普把稅收一降再降,面對疫情的現在已經不具備減稅空間)。
如果說外圍的金融系統要被疫情撞成重傷的話,那麼中國的金融系統只被撞去了一角。所以即使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中國的疫後的恢復的速度也會比外圍快十倍。何況我們已經贏在起跑線上:節後釋放的短期流動性也早已全部過期;股市裡的企業低息貸款也徹底趕出去了;昨天終於正式禁止外國人員輸入,正是下定決心要全面復工。
股市的客觀邏輯永遠是實體經濟,A股再怎麼任性,也總是要回歸價值的。10年前的3000點是帶泡沫的,雖然沒有6000點時候的恐怖,但是依然不小。現在的3000點已經把泡沫擠清,跟10年前的3000點完全不是同一回事。現在看A股10年不漲,哀其不爭;10年後回頭再看現在的3000點,很可能已經見不著影了!
如果喜歡價值君的內容分享,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讓我們共同探討、共同進步。有見解或疑問的小夥伴,歡迎評論或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