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學同學在做創投,一次吃飯的時候,提到天使投資,他說起一個觀點。
一個創業期的企業,創始人所佔的股份,必須在65%,甚至70%以上,他對整個公司必須擁有絕對的決策權。
這個創始人要具有獨特的個人魅力,高超的協調能力,勇毅果敢的判斷力。
他們投一個創業企業,基本上主要就是看這個創始人行不行。
同樣,阿里巴巴在早期創業階段,無疑馬雲是這樣一個角色。
有一次馬雲在國外參加活動時,問到他為什麼能成功。他說,他其實不懂電腦,不懂網際網路,平時就是用用郵箱什麼的,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靠認識人。
沒錯,這就是創始人的資源優勢。
創始人所具有的資源優勢,能夠幫助一個新的,小的,剛起步的企業,獲得很多的發展機會,搶佔更多的陣地,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援。
認識人,在中國,可以說是最核心,最管用的資源了。
但是,一個企業,或者說任何一個組織,當他發展進入了成熟期,成為一個規模很大,結構複雜的組織的時候,創始人所發揮的作用,就越來越小了,很多隻剩下象徵作用。
一首先,一個結構複雜,規模龐大的組織,犯錯成本會很高,這就潛在地傾向於剝奪創始人的獨裁權。
在創業階段,規模比較小,為了確保效率,避免無休止的爭吵和裹足不前,必須給與創始人足夠大的權力。錯了也就錯了,損失也不是很大,試錯成本比較低。
但是,一個大企業,大組織,如果再由一個人完全說了算,錯誤的成本是很高昂的,可能會帶整個企業、組織走向死亡。
所以,一個大企業,組織,必須根據股份佔比,建立相對民主的決策機制,確保一個企業的決定,不會犯大錯。
但這裡有一個弊端,就是成熟的企業,因為其決策機制的民主化,常常會損失效率,患得患失,不願意冒險,缺乏創新精神等等。
所以,現在很多大企業,傾向於收購做成了的創業企業,來實現自身創新不足,拓展力不足的問題。如果要讓一個大企業的董事會做出一個冒險性的決策,是很困難的。
當然,民主和效率,先天就是一對矛盾體,如何平衡,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這就決定了,馬雲在阿里巴巴的決策權,必然會有所下降。很多時候,他更多是一個代表,一個象徵,一個代表阿里巴巴董事局釋出命令的個體而已。
馬雲所作出的決策,不是他一個人想出來的。他說的話,甚至並不是完全是他個人的意思。
當然,任何時候,一個最終決策者,拍板人的作用,都是極其關鍵的。但對於這樣一個成熟,複雜的組織體系來說,即便這個人是個極普通的人,他也只需要根據下面董事局和職業經理人作出的決議,簽字下達命令即可。
二其次,一個人成功的經驗,往往就是其失敗的根源。
很少有人能夠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改變自身的價值觀和認知體系。人都是不斷尋求自我認同的,這是人活著的根本動力。如果一個人的某個觀點得到某種認同,他個人就傾向於不斷強化這個認知,會自動篩掉那些否定這種認知的資訊。
比如說,你在夜市上,和朋友吹牛逼,在幾瓶燕京啤酒的輔佐下,說起一個創業的點子,朋友們都說好,都說你這個想法很牛逼,絕對能發大財。
那麼,你回到家之後的幾天裡,一定會興致勃勃地幻想自己如何如何成功,並且開始謀劃大幹一場了。
這時候,如果有人說你這個想法不切實際,你會從內心傾向於拒絕這種論斷,或許要直到碰個頭破血流方才心灰意冷。
在大蕭條時期,一個叫利弗莫爾的投資人,專門做空美國股市,大賺一筆。做空成了他的價值觀,成了他的座右銘,在之後經濟形勢發生變化,他依然不斷地做空,最終賠得傾家蕩產。
那麼,不管是你,還是利弗莫爾,還是馬雲,還是比馬雲更厲害的人,都是人,都有人性的弱點。曾經,馬雲依靠自己的某些經驗,帶領阿里巴巴走向成功。但是,時過境遷,可能他的那些經驗,並不能給現在成為了巨人的阿里巴巴帶來什麼好處,甚至還可能毀掉阿里巴巴。
一個人的前半生越成功,他的後半生就會越固執。
如果在馬雲覺察到自己昔日的經驗,被當前的現實打臉,或者被董事會否定的時候,他能發揮的作用就會越來越有限。無論是他,還是董事局,都覺得,到了馬雲應該離開的時候了。
三再次,如果阿里巴巴為了效率,給與董事局主席很大的決定許可權,馬雲及其接班人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董事局的決議,而是主動性的提出自己發展企業的價值觀和理念,在重大關鍵時刻,能夠一錘定音做選擇。
那麼,這個民主集中制的決策機構,接班人的選擇就極其關鍵了,因為其主動決定組織命運的權力空間很大。
對於馬雲而言,阿里巴巴就像他的孩子,他當然希望阿里巴巴按照自己的價值觀,按照自己道路去繼續走下去。
任何一個前任,都不希望繼任者上來就改弦易轍,否定自己此前的價值觀和路線,這不僅僅是對於強者自尊的否定,更重要的是,價值觀和路線的改變,意味著前任所積累和建立的利益格局將會被打破。
就像任何一個男人,和前任分手後,都不希望她和後來的男朋友過得很好,都希望看到她極其悽慘的樣子。
張勇對於馬雲來說,或許是一個好的繼承者。
張勇進入阿里巴巴比較早,在馬雲一手遮天的時期,深受其價值觀的影響,或許已經成為馬雲教派極為忠實的信徒。
當然,一個繼任者,不能只看信仰,光靠嘴巴和發熱的頭腦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更關鍵的是,他是不是崇信馬雲的價值觀,是不是一個能力出眾的踐行者,是不是一個很好的戰略家,是不是一個能服眾的平衡者,這需要事實的檢驗。
那麼,張勇已經幹了4年多的CEO,他的能力和成績,更重要的是,表現,讓董事局滿意,讓馬雲欣慰,讓下面的人服氣。
任何一個繼任者的選擇,都不是毛毛躁躁的,簡單地通過誰的票多,誰的票少來決定就行了的。像烏克蘭一樣,選一個毫無經驗的喜劇演員來做總統,很大程度上是個笑話。
從這個角度上講,馬雲之後的阿里巴巴,在張勇的手裡,應該會讓馬雲覺得欣慰,至少會延著他的價值觀和理念,大差不差地前行。
但張勇之後,我們無從得知。
於是,阿里巴巴二十年後,是不是今天的阿里巴巴,是不是還秉持這樣的價值觀,以及能不能像馬雲說的那樣,活102年,就不是馬雲能操心,能左右的了。
四最後,把一個組織,一個企業的命運,寄託在某個人的身上,是極其危險的。
這句話不是老司機說的,是領導說的。
不能說,沒了馬雲,阿里巴巴就完蛋了,就要改旗易幟了,就要走向另外一個方向了。
一個創業企業,沒了創始人,可以說死了九成九,但是一個關係幾十萬人命運,有龐大的,成熟體系的組織,沒了誰,都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世間萬事萬物,皆是此理,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