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於3月30日午間,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過72萬例。近日,積極助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際合作的邁瑞醫療,為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疫情防控專家“牽線搭橋”,就相關疫情防控的相關問題提供中國專家的防控經驗而備受關注。
資本市場上,邁瑞醫療成創業板“黑馬”,總市值超過寧德時代,位居創業板首位,邁瑞醫療為什麼會這麼牛?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最新發布的資料(截圖)
至3月30日午間截稿時,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最新發布的資料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過72萬例,總數達到723328例,其中,確診病例最多的美國已達143025例,緊隨其後的義大利,確診人數已接近10萬例,為97689例。
與之同時,如醫用口罩、手套、防護服、呼吸機、試劑盒、重症監護床等防疫物資,在全球許多國家及地區頻頻告急、供應短缺。據報道,一份歐盟內部檔案顯示,整個歐洲的個人防護裝置和其他醫療裝置,特別是呼吸機的供應仍令人擔憂,傳統供應鏈只能滿足需求量的約10%。
眾所周知,人類通過呼吸為全身及各個臟器供氧,排出二氧化碳,進行細胞的氧化代謝,維持人體的正常運轉。“救命”的呼吸機,是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重要醫療裝置,然中國企業接到的海外訂單,已遠超日常產能,為支援海外抗疫一線,中國相關醫療器械企業為增產動能按下“加速鍵”。
3月11日CGTN直播截圖
早在1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醫療物資短缺,曾一度是國內一線抗“疫“的最大難題。央視財經報道,為確保醫療裝置及時發往湖北地區,邁瑞醫療製造中心1400多名員工已提前復工,加急生產醫療裝置。
在當時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市普愛醫院、武漢市漢口醫院等定點救治醫療機構,均安裝了邁瑞醫療如如智慧呼吸機、智慧監護儀、輸注泵等裝置;此外,還安裝了如移動DR及超聲裝置等輔助肺部感染診斷的醫學影像裝置,還有如血球儀CRP、生化儀等輔助確診的體外診斷裝置。
與之同時,邁瑞還為武漢火神山醫院捐贈1800餘臺醫療裝置,包括除顫儀和體外診斷裝置等。截止於3月初,邁瑞醫療已累計向湖北定點救治醫療機構捐贈總額3300萬餘元的醫療裝置,在全國範圍內緊急交付超過5萬臺醫療裝置,成為抗擊疫情有力的科技“武器”。
近段時間以來,中國以外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總數增長迅速,面對全球範圍內逐漸嚴重的疫情,邁瑞緊急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助力向全球分享中國抗疫經驗。疫情告急,當地迅速升級防控及診療措施,據中證報訊息,目前,義大利緊急向邁瑞採購首批近萬臺抗疫裝置,包括呼吸機、監護儀等醫療裝置,邁瑞將分批有序交付。
3月初,邁瑞已搭建中意危重症專家抗疫交流平臺。3月11日,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現場直播了當天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彭志勇教授與義大利專家的分享活動。據此前的報道,邁瑞攜手中國重症超聲研究組(CCUSG),發起20餘場系列直播會議,為全球一線醫護人員分享抗疫經驗,超20萬人次參與會議。
毫無疑問,隨著海外疫情的發展,和抗疫相關的醫療物資特別是防控及診療裝置的需求量將急劇攀升,對於邁瑞等藥械企業來說,將進入重要的“出海”視窗期。
邁瑞集團董事長李西廷
截止3月30日收盤時,邁瑞醫療股價微跌1.58%,總市值為3144.87億元,乃近期新晉的創業板龍頭企業。
邁瑞醫療2019業績預告顯示其營業收入約158億元至172億元,淨利潤45億至48億元。相比於“醫藥首富”孫飄揚家族旗下的恆瑞醫藥(2019年營收233億元,淨利潤53億元),不少人大膽預測,邁瑞醫療與A股上市藥企恆瑞醫藥的收入及盈利的體量逐漸接近,會不會有朝一日挑戰恆瑞的龍頭地位呢?
邁瑞創立於1991年,於1993年推出了第一臺中國人自己的血氧監護產品,在此後的28年間,陸續推出了近百款“中國第一”,打破了國際巨頭在中國市場的壟斷,也為自身贏得了市場份額及相應地位。現在,邁瑞的醫療器械產品遠銷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且進入了很多歐美頂級醫院。
2020年是邁瑞創立的第29個年頭,尚待“而立之年”,在世界醫療器械銷售排名中,已攀升至第40名。談及邁瑞的成功,在今年1月全球深商大會上,邁瑞集團董事長李西廷道出了“三個功夫”:“笨功夫”、“苦功夫”、“細功夫”。
邁瑞醫療
近年,邁瑞的三大產品線(生命資訊支援、體外診斷和醫學影像),包括監護類產品、麻醉類、檢驗類、超聲類裝置,均獲得“售後服務滿意度第一”的認可;其中監護類產品連續9年蟬聯第一,公司也被授予“中國醫療裝置優秀民族品牌”稱號。
李西廷在會上表示,創新是一種日積月累的“笨功夫”,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厚積薄發的過程。
如果說創新是邁瑞醫療的基因,也是邁瑞持續健康發展的原動力,那製造則是邁瑞的基礎。李西廷說,製造業是一門“苦功夫”,是“刀刃向內”的苛求和堅持。特別是醫療器械關乎人的生命,不容許一點點失誤和馬虎。
邁瑞的售後服務體系覆蓋全球。在國內,有31家分公司,60餘家駐地直屬服務站,600餘家優質售前服務分包商。在境外,邁瑞設立了三級技術支援架構,有100餘個駐地直屬服務站點為客戶提供現場服務和技術支援。李西廷說,營銷和服務是邁瑞發展的“翅膀”,是邁瑞的一門“細功夫”。
即便是在常年戰亂的國家,邁瑞的身影也從不缺席。李西廷介紹說,今年3月份,硝煙未散的利比亞滿目瘡痍,他們的用服團隊無懼危險,堅守了近兩個月,為多家醫院完成了裝置的裝機和除錯工作。
和口罩相比,呼吸機概念已成為A股市場當下最火的炒作題材。在國內上市公司中,生產呼吸機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邁瑞醫療、航天長峰、魚躍醫療等,另外,因收購歐洲呼吸機品牌,郭廣昌旗下的復星醫藥也有涉及。
相比之下,在醫藥界行業,醫療器械行業的准入壁壘較高,然市場增長的空間也會更大,但這個賽道很長,如海外巨頭美敦力、強生、史賽克等年營收體量已高達百億美元,可A股市場進入千億市值的僅邁瑞一家,為什麼呢?且邁瑞醫療多年來還能持續在大體量高成長賽道上飛跑,這又是為什麼呢?
如此看來,行業須和創業板“一哥”邁瑞醫療多學點“功夫”。
再偉大的企業也要謙卑,要學會謙卑!去年邁瑞曾陷入一場董祕道歉風波,“功夫”再高也要懂得去“敬畏”,敬畏市場、敬畏每一個投資者,將身段放軟,相信邁瑞能獲得更多投資者認同,也相信它會有更高的估值空間。
你投我的企業能掙多少錢?回答:“三年賺一倍!”
邁瑞掌舵人李西廷
29年之前,創始人之一、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於1991年創業初時,當他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筆訂單,簽字時激動到手抖。現在,邁瑞醫療已晉升為創業板“一哥”了,市值3100多億元。邁瑞的歷史,是“中國合夥人”典型樣本之一,更是“邁瑞三劍客”不平凡的創業史。
2月底,“2020胡潤全球富豪榜”釋出,榜單上有邁瑞掌舵人李西廷的身影,他以91億美元(約合637億元人民幣)位列全球第202位,從上個年度的排名全球第398位上升為196位。
李西廷,生於1951年,祖籍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碭城鎮李屯村,他1977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低溫物理專業,於1982年至1984,在法國巴黎第11大學作訪問學者。李西廷也是中國第一家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醫療裝置公司創業元老。
在圈內,很多人將邁瑞、理邦、雷杜、寶萊特、開立、安健、瑞孚泰等同安科有歷史淵源的企業,稱為醫械圈“安科軍團”。醫療器械圈各大區域板塊中,深圳板塊的分量特別足,圈內人也多認為,深圳醫藥圈有兩大“黃埔軍校”,一是從事醫械行業的“安科”,另一個就是從事基因領域的“華大基因”。
據說,深圳有近二百家的醫療器械老總,是從安科走出來的,或與安科有一定歷史淵源的,而安科董事長陶篤純,被譽為“安科軍團”校長。每次被喊“校長”,陶篤純開始心裡很難受,甚至以為人家是嘲諷他,後來也不以為然了。
陶篤純說,自己去了很多醫療器械展,一看到很多是自己昔日的老部下,“我覺得,他們的存在比在安科做的貢獻更大。”陶篤純說:“以前,我自責,又覺得年輕人太重私利,很糾結。現在覺得,出去闖闖也好!”這當中,如邁瑞醫療創始“三劍客”中的現任邁瑞董事長李西廷,現任邁瑞董事的徐航、邁瑞Quattroporte成明和,均屬於陶篤純嘴上“出去闖闖也好”那批人。
深圳鵬瑞集團董事長&深圳灣1號出品人徐航
比起創業板“一哥”邁瑞醫療的成就而言,“邁瑞三劍客”之一、創始人、現為深圳鵬瑞集團董事長&深圳灣1號出品人的徐航,他最鐘意的恐怕還是他出品的深圳灣1號,他“十年磨一劍”力求完美的建築作品,也是他創業以來一個新的高度。
徐航,生於1962年,在廣東出生的,現為中國香港籍,他先後獲得清華大學計算機學士學位、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碩士學位、中歐商學院 EMBA 學位。
邁瑞創辦於1991年,一共有三個創始人,也叫“邁瑞三劍客”,分別為徐航、李西廷,以及邁瑞Quattroporte成明和。成明和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獲得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士及碩士學位。看來,這三個人均為“學霸”級企業家。
創辦邁瑞之前,他們三人均在醫療器械圈“母校”、同時也是國內最早從事醫療裝置儀器的龍頭科技企業“安科”做過事。
清華大學畢業後,徐航於1987年至1991年這幾年間,任職於深圳安科,並於邁瑞另外二個創始人、也是昔日安科老同事李西廷、成明和結識。當年,徐航是安科超聲部的技術負責人,李西廷是安科的辦公室主任。
邁瑞醫療Quattroporte成明和
邁瑞,是中國第一家登陸紐交所的國內藥械企業,其前身“邁瑞電子”於2006年在紐交所成功上市。上市後,同為公司聯席CEO的徐航、李西廷進入該年度福布斯中國富豪榜。
最早時,擔任董事局主席的是徐航,李西廷為董事總經理。徐航和李西廷、成明和創辦邁瑞那年,僅有29歲。
邁瑞在美上市第二年,鵬瑞地產創設,2010年因專注於房地產,徐航淡出邁瑞醫療的日常經營管理,並交棒予另一個創始人李西廷,於是,邁瑞從“徐航時間”邁入“李西廷時代”。
創業之初,邁瑞從代理國外醫療器械起步,逐步積累資本後,再走上自主研發創新之路。
邁瑞從紐交所迴歸的時候只有16、17億利潤,但融資時按560億估值來投。徐航當年問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你投我的企業能掙多少錢?”
張維當時回答:“三年賺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