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燒錢換估值,這是孫正義在網際網路時代投資“稱帝”的祕笈。
但現在,他似乎被困在了共享經濟的賽道里。
WeWork 、Uber、Airbnb 從前被譽為美國同享經濟三大鉅子,孫正義投了前兩家,累計金額接近180億美金。可是 Uber 上市後股價跌跌不休,市值嚴峻縮水,WeWork 更是連進入二級商場的門票都沒拿到——跟著上市失利,這家公司的估值從470億美元驟降到200億美元以下,連揭露募股也被逼推延。
孫正義找到了馬雲,但他沒能找到第二個馬雲。
不過在賽道與選手的判斷上,孫正義曾經具備頂級獵人般的精準。
2000年,阿里巴巴剛建立幾個月,孫正義來到中國尋覓網際網路出資標的,在北京他聽馬雲講了5分鐘,就初步懇求對方接受自己出資,並將出資額從馬雲提的1-2億日元增加到20億日元。
而馬雲也確實如孫正義所判斷的,將阿里巴巴打造成了現在地表最強的公司之一。
在2019年第一個季度的財報中,阿里巴巴的季度營收,也就是一個季度的收入是809億人民幣,利潤超過了200億人民幣;第二財季營收為851.4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4%。對於一個已經做到阿里巴巴這麼大體量的公司,還能連續六個季度保持50%以上的增長率,在同體量的公司中也是非常罕見的。
而對於強大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則對這個他一手打造出來的商業帝國有另一個願望:他希望阿里巴巴能夠活過102年。
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實現的願望。
對於已經全面進入加速期的世界來說,102年可能意味著3個,甚至4個完整的週期。阿里巴巴已經20歲了,而想要活過102年,就要在剩下的82年中順利穿越多個週期。
週期是指什麼?
玥堂主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在週期的疊加之中,人有人的生命週期,產品有產品的生命週期,企業有企業的生命週期,技術有商業化週期,大的巨集觀經濟同樣有漲落週期。”
從1771年的紡織業興起開始,到現在的2019年,世界已經經歷過工業革命、資訊革命、分子革命等帶來的三個產業週期。而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產業週期正在快速變短,中國從2009年開始的消費網際網路甚至只用了10年,就已經達到了增長的頂峰。
而與進入下行期的消費網際網路對應的,是正在抬頭向上的產業網際網路週期。
經過馬雲、馬化騰這些大佬數次演講的推波助瀾,產業網際網路概念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到現在變成了一個特別時髦的詞彙,無論是年營百億的上市公司還是剛剛起步的創業企業都在談。
產業網際網路的重點在於“產業”而非“網際網路”,這裡的產業是指還沒有與新技術結合的傳統產業,是鋼鐵、煤炭、農業等非常傳統的產業,而這些產業貢獻了中國94%的GDP。
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這意味著,在未來每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中,都有可能會出現BAT級別的公司。
孫正義造不出第二個阿里巴巴,但產業網際網路可以。
面對如此巨大的時代機會,各界大佬也都在積極進行產業網際網路的佈局:
● 華為釋出了鴻蒙系統,預計在2020年佔有2%的全球份額,代替Linux成為當前全球第五大作業系統;
● BMW、通用、本田、福特、雷諾等5大汽車廠商將聯合研發汽車自動支付,利用區塊鏈技術自動記錄每輛汽車的停車費和高速費等支付資訊並完成自動支付,從而使汽車通行更加高效;
● 在未透露金額的交易案結束後,物美收購了麥德龍80%的股份,並形成了“商超+百貨+大賣場+便利店”的線下全業態場景的佈局……
對於這些佈局未來成功與否我們尚未可知,但可以預見的是:想要在正在到來的產業網際網路中活下去並走得更遠,創新升級是企業發展的必然方向。
在各項新技術逐漸成熟的將來,人們對於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場景都會有新的需求,而企業們如果沒有考慮過這些與技術相關的升級創新,福斯對他的品牌就會失去感覺,從而失去競爭力。
但是,創新並不只是產業網際網路的重要命題,其實在社會進步的每一個階段中,創新都是人類發展的核心要素。
● 谷歌、微軟、蘋果也好,騰訊、阿里巴巴也好,每一個偉大的公司成功的背後都離不開“創新”這個基因。即便是在大多數人認知中早已銷聲匿跡的諾基亞,也一直在創新的路上低調前進:
● “據外媒稱,在2018年9月首次宣佈5G標準後一年,諾基亞向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提供相關檔案,據稱其已經擁有2000多份5G必不可少少的專利,這反映了諾基亞在5G技術開發和標準化方面的持續領先地位。”
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但創新者未必都會成功,贏得鮮花與掌聲的成功者永遠都是少數,更多的企業停在了半途。
創新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更多的是困境與誤區。曾經輝煌的柯達倒下真正的原因並不是不知道要做創新,事實上,當年的柯達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數碼技術專利,真正掣肘柯達順利轉型升級的是大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經常面臨的“三個窘境”。
克萊頓 · 克里斯滕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中提到:利益結構慣性、利益最大化慣性和管理慣性這三大慣性是阻礙企業創新的最主要因素,它們會引導著管理者做出“合乎邏輯的決策”,然而也正是這些看起來很正確的決策會成為企業失去領先地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