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騙局就會有破滅的時候,這一次終於輪到了瑞幸。
2020年4月2日晚上9點左右,這原本是許多人準備洗洗睡了的時間,一則訊息突然引爆全網,這個國內網紅咖啡品牌、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丟擲重磅炸彈,官宣財務造假。
突如其來的噩耗將成千上萬的投資者變成驚弓之鳥,賣單如潮水,股價開盤即跳水80%以上,成為中國概念股歷史單日跌幅的幾隻股票之一,最低時只有4.90美元,相當於歷史最高價的9.5%,350億元的市值灰飛煙滅,全天成交量高達2.64億股,換手率110%。
從竭力否認到官宣財務造假近期,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餐飲、百貨、旅遊、民航等多個行業損失慘重,但是,讓瑞幸投資者欲哭無淚的並不是這場天災,而是一場自編自導的人禍。
今年1月底,渾水釋出了一份89頁的報告,1500餘位全、兼職調查員採集了25000多張小票、10000個小時的門店錄影以及大量內部微信聊天記錄後,直指瑞幸在商品銷售、費用等多項關鍵經營資料上存在嚴重造假與欺詐行為。沒有懸念,瑞幸斷然否認了所有指控,堅稱對方毫無依據,純屬惡意指控。人們本以為這只是一出羅生門,畢竟渾水以穩、準、狠著稱,但也不是每次都應驗。
不料,愚人節之後的第二天便出現如此戲劇化的逆轉,不僅狠狠打臉瑞幸,也讓最具想象力的編劇自愧不如。
在最新的公告中,瑞幸承認2019年前三個季度財報、第四季度營收指引等均存在問題,並明確提醒投資者不要依賴這些資料進行決策,該公司的一項獨立調查更是顯示,瑞幸從去年第二季度起偽造了約22億元的交易。
一位投行人士驚呼:“今年真是大開眼界,瑞幸的這則公告直接告訴世人,之前的財務資料統統不作數了。”更不可思議的是,在發生震驚全球的醜聞後,瑞幸仍然試圖腳底抹油一溜了之,將所有責任一股腦兒推到小小的COO身上。
這種毫無下限的操作連網友也看不下去了:“幾個人就能完成瞞天過海的操作?”
天價索賠在路上財報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晴雨表,是投資者進行決策的最主要依據之一,國內外監管機構對此都非常重視,任何一份財報的出爐都有著一套嚴格的流程,通常由CFO主導編制、第三方會計事務所審計,最終經法人代表、會計主管、審計機構負責人或董事會全體成員簽字確認。
作為一家去年5月才登陸納斯達克的新上市公司,瑞幸部分檔案還涉及保薦機構等,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眼下的背鍋俠、持股比例連披露標準都未達到的劉劍都不具持續造假條件,瑞幸操盤手陸正耀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坎兒。
對於這個狠角色,A股、港股的許多投資者都不會陌生。
2014年1月,陸正耀旗下的神州租車在港上市時獲得超200倍認購,股價拉昇起來後,聯想、華平、赫茲幾大股東集體高位減持,至少捲起了80億港元,只留下無數投資者空餘悲,最新資料顯示,神州租車目前只剩下41.6億港元市值,正好相當於高峰時的十分之一。
從事網約車業務的神州優車是陸正耀的第二個傑作。
2016年10月,剛剛掛牌新三板不久的神州優車就開始醞釀100億元新融資,這筆新三板歷史上最大的定增之一未達預期,但也先後從中國銀聯、浦發銀行、中國人保等機構拿到了70億元,增發價格約在16.80元/股-17.00元/股,金主殷切希望搭上這輛快車從汽車電商市場上分得一杯羹。
買的沒有賣的精。在陸正耀請君入甕後,神州優車業績立刻進入下行通道。財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收19.2億,較上年同期減少了49%,淨虧損6.5億元,同比大跌550%。截至4月3日收盤,神州優車股價只剩下10.04元,較當初的增發價格低四成以上。
在坑了一眾投資者後,剽悍的陸正耀總能全身而退,這或許給了他橫掃A股、港股、美股的勇氣,但常在河邊走沒有不溼鞋,美股不是港股,更不是A股。4月2日,成千上萬的投資者無法入睡,陸正耀和他的小夥伴們恐怕同樣睡不著,一場血雨腥風正在等著他們。
破產的商業模式這場風暴對瑞幸究竟會造成多大直接影響,現在還很難說。類似的既有走上不歸路的安然這樣的巨頭,又有瀾起科技這種失意於美股但意外成為科創板明星的奇葩。
但可以確定的是,陸正耀淪落到依靠赤裸裸的財務造假來粉飾業績的事實,表明瑞幸CEO錢治亞一直不遺餘力鼓吹的“1+N”商業模式已經徹底破產。
外界一直習慣於把瑞幸稱為瑞幸咖啡,其實,陸正耀從不這樣想。在招股書裡,瑞幸第一次闡述了自己的真正野心:破壞性新零售模式的開創者,咖啡只是一個開始。
在赴美IPO後當月底舉辦的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錢治亞進一步介紹了瑞幸巨集大的計劃,高黏性,高頻次,毛利也比較高的咖啡只是抓手,“我們為什麼從做咖啡的第一天就要求消費者下載APP來消費?因為通過APP和2000多門店,我們構建出一個強大的網路,一個銷售的網路。”依託這個網路,瑞幸除了咖啡更希望向消費者提供各種產品。
只是從“瑞幸咖啡”演變成“瑞幸便利”或“瑞幸食品”並不容易,陸正耀不是第一個做這種春秋大夢的人。
問題在於,發展一個商品品類遠比我們的想象要難得多,看似簡單的品類擴張其實涉及到供應鏈管理、消費者習慣、食品安全等多種因素,從一家店到兩家店,從一種商品到兩種商品,需要大量的試錯與打磨,不像影印機那樣,提供一張樣版就可以想影印多少就影印多少,否則,肯德基不用幾十年了還守著炸雞、薯條、可樂過活,星巴克也不應該進軍中國20年才開出3000家門店。各大巨頭剋制擴張欲不是因為他們比瑞幸後知後覺,而是因為他們對食品安全,對產業規律保持最起碼的敬畏。
一家在食品、餐飲領域全無積澱的企業15個月開出2300家網點,2021年底營業網點達到10000家,這不是笨,也不是蠢,而是不可救藥的壞,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製造一個“局”讓你我去鑽。
此刻,請允許我幸災樂禍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