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芯資本看好的技術初創公司更面向B端賦能。”
食芯資本Bits x Bites是一支專注在中國市場農業與食品科技創新早期專案的風險投資機構,基金投資領域貫穿了農業食品行業的全產業鏈,從上游的智慧農業,動植物農產品的疾病預防和營養健康,到下游的人類營養與健康、替代蛋白等技術創新相關領域。目前食芯資本已經投資了中國的合成生物科技創企摩珈生物、以色列細胞肉培養肉公司Future Meat Technologies、英國的生物科技公司Tropic Biosciences等等農業食品科技領域的早期專案。
目前食品農業產業的創新創業專案,估值最大的專案都集中在下游消費食品品牌和零售渠道領域,但這些專案“都是透過快速規模化的渠道擴張,讓品牌成為最終競爭壁壘。”
據行業媒體35斗的資料,截至2020年12月,農業相關的創業專案投融資筆數方面,美國有11筆,中國為3筆,從投資多樣性看,美國融資金額排名靠前的交易覆蓋了數字農業科技、機器人、人工智慧和植物肉等;中國排名前三的均為生鮮電商。
“這樣的資本市場的投入鏈條是失衡的,若供給端的中上游農產品沒有提質增效,下游的生鮮和餐飲渠道創新都將不可持續,也無法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對產品品質的需求。”Matilda說。
疫情、貿易戰等黑天鵝事件的影響,也加速了中國上游的價值改造程序,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和內迴圈的國策推動,中國的農業升級也迎來了歷史難遇的發展良機。網際網路巨頭們已經開始了這樣的改革,阿里巴巴成立了阿里指揮農業事業部,推進盒馬村,而京東也在不斷擴充套件京東農場。
近兩三年來,隨著土地流轉政策的推進,中國正從散戶小農為主的經濟模式,逐漸往大農戶規模化產業化的趨勢轉變,規模化之後將是數字化、智慧化,這意味著未來數字農業技術將能夠被大規模的應用。
食芯資本在中國和海外都在看數字農業相關技術,而其對海外技術的標準是,“技術必須能應用到中國市場,並能規模化發展。”Matilda Ho也提到了對監管和政策的關注,“若某項技術進入中國將面臨很大的監管壓力,則公司不太會考慮投資。”這同時也透露出中上游的突破性科技(如生物工程)專案,投資人要特別關注政策法規的趨勢動態,這決定了技術在中國的商業化前景。
從商業模式看,食芯資本看好的技術初創公司更面向B端賦能,和大企業共創共贏,這種模式也讓新公司和大玩家能夠攜手發展。
在談到與LP淡馬錫的關係上,Matilda表示,食芯資本看的是早期專案,但希望充當淡馬錫的“眼睛和耳朵”,幫他們在早期投資做佈局。
“一個理想情況是,希望投進去的企業,其技術可以為我們的LP們帶來協同價值。”對當下和未來所投的技術,Matilda也有這樣的寄望。
以下為訪談內容(有刪節):
A:何瑞怡Matilda Ho 食芯資本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
Q:食芯資本為何專注食品和農業領域?
A:以投資份額計,中國在食品農業的創投融資金額在全球僅次於美國,中國農業雖然是全世界經濟最重要的主體之一,但在農業技術和商業化的賦能上進展緩慢,即使中國投資金額已經達到了全球第二,但36億美金的投資基金中的80%以上都投入到下游,即新品牌、新零售和新餐飲領域。
估值最大的退出專案都是集中在消費食品和零售服務業,而這些專案都是透過快速規模化的渠道擴充套件來讓品牌成為最終的競爭壁壘。
但這樣的資本市場的投入鏈條是失衡的,因為資金沒有投到供給端做改革,若供給端的整個中上游農產品沒有提質增效,下游的生鮮和餐飲渠道都將不可持續。
我們認為在下個5-10年,若需滿足消費升級就需要在中上游做本質的創新,所以供應鏈和科技創新是食芯資本的投資主軸。
Q:如何理解公司和淡馬錫的關係?
A:公司LP淡馬錫是在食品農業投資非常活躍的投資機構之一,而淡馬錫主要以投中後期為主。
食芯主要在A輪和B輪投資,早期更看重技術和產品,早期公司需要做出產品且產品能被市場的商業化驗證,而在公司到了B輪以後,則需要能給公司更多訂單的機構,所以我們也會引薦像淡馬錫這樣的機構給到公司。
如我們投資過的Tropic Biosciences,它是英國的基因編輯公司,我們在A輪投資過該公司,在之後的B輪中,淡馬錫領投了該公司,在後期,(食芯)也幫助促成了該公司和全球最大的香蕉經銷商進行市場合作。
Q:對技術,食芯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A:在國內目前面臨非常多的糧食安全和動物疾病預防問題,2020年1月國家也全面禁止飼料新增抗生素,這意味著需要生物型的技術去找到更高效安全的抗菌藥物,生物技術也是我們四大投資主軸之一。
食芯資本基金一半會投入國內專案,另一半投入海外專案,對於海外專案的標準是,所投的技術必須能應用到中國市場,並能規模化生產。若某項技術進入中國將面臨很大的監管壓力,則公司不太會考慮投資。
如公司投資的細胞肉公司Future Meat Technologies,他們採取非轉基因的方式去提取細胞,但大多數公司採用GMO(轉基因)、CRISPR-Cas9(基因編輯)等技術,我們認為這些技術很難被中國批准,所以公司在投資之前就會做預判。
精準農業也是食芯佈局的方向,但該類專案涉及的資料敏感,我們會偏向找本土化公司,而類似生物型農藥化肥除草劑等的平臺公司,我們會更看好海外公司,這些公司可透過與國內公司合作來把產品配方更好應用在中國市場,這樣的方式也不太會有監管障礙。
Q:看重什麼型別的創業者?
A:公司目前偏向兩種風格團隊,一是具有國外學術背景,知識紮實同時有大企業工作經驗,能把技術商業化的創業者;二是連續創業者,已有過往成功經驗,有充足的公司管理經驗。
我們目前投的部分公司,其技術團隊在國外,且在國內設有銷售辦公室,因此他們能結合海外最前沿的技術同時又能接地氣的與國內的農戶和經銷商打交道,技術和商業較好的結合。
Q:農業科技近幾年出現哪些變化?
A:若是在四五年前,我們去談中國市場的農業科技將是非常悲觀的。但近兩年,政策不斷的傾斜到農業上,整個農業生態在過去兩年成長非常快。
從大背景看,農村勞動力短缺,鄉村經濟需要持續提振,糧食安全問題也提上議程。
從制度上看,在過去兩三年,土地流轉積極推動,越來越多可耕地面積流轉到了專業託管戶,小農經濟逐漸規模化,規模化是前提,之後才能走向產業數字化,才能支撐智慧農機和人工智慧技術賦能農業大戶。過去數字化農業可能只是B端或者G端的試點專案,但現在很多都已經落地。
過去兩年,隨著海歸科學家回到中國,國外技術也逐漸落地國內,國內出現了類似大疆、極飛等農業科技公司。且很多巨頭和產業基金也開始關注農業,思考如何將這些新技術更快應用到產業中。
Q:農業中有不少大玩家,新公司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A:從商業模式角度講,很多新型公司的商業模式更多偏B端,他們的技術並非去取代如傳統農資的經銷商,而更多是為他們賦能,所以兩者更多是共創共贏的商業模式。
例如,我們看過的一個生物科技型的除草劑專案,巴斯夫、拜爾等都是其付費客戶,這些公司可能在過去30年都沒有找到新的除草作用機理(MOA),而這個新公司透過AI技術就可以在一個月內建立資料庫並進行作物體外驗證,這樣的能力也讓它更能找到新型除草劑的活性成分,這樣的公司就是一個平臺型技術企業,它可以和巨頭公司合作,發現不同活性成分,幫助整個行業加速開發更多新型的除草劑。
生物技術不僅可以應用到農資農藥,也可以解決未來人類和動物營養的原料。在過去,由於農藥的過度使用,土壤不斷惡化,中國人均每畝地所使用的農資是其他國家的三倍,但作物產量僅是其他國家的1/3,我們在農業生產效率上和其他國家相差9倍,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在營養原料上,我們持續關注合成生物學的應用,此前中國生產許多營養素原料多為化學合成方式,工廠會產生很多廢棄物排放汙染,近兩年,隨著環保政策的收緊,化工合成類工廠也被大面積關停。
而用生物合成的方式,就可以用較為清潔的方式得到穩定產量,甚至成本比化學合成更低,在未來5-10年,生物技術能非常好地取代這些傳統化學合成的生產方式。且科創板在2019年也對新技術公司給予較高的市盈率,有了資本市場的加持,未來會有更多生物技術公司能跑出來。
Q:會選擇什麼樣的LP?
A:除了淡馬錫,公司在二期募資中也會引入更多機構投資人,尤其是在農業科技和食品科技上有較多佈局的機構投資人及產業投資人,在地區上主要以亞太區為主,新加坡和東南亞的機構投資人、家族辦公室會佔比較大。一個理想情況是,希望我們投進去的企業,其技術也可以為自己的LP創造價值。今年(2021年)年終,食芯將完成二期基金的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