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週五,過了這個週末,春節就算過完了,大多數人週一就要上班了,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實用的話題。
我們聽很多朋友講過,說不知道了解先進科技有什麼用,好像除了掌握些知識、開開眼界,就沒別的價值了,最多用來炒炒股。
我們一直強調,這是科技進入展開期、進入各行各業的時代,未來沒有企業不是科技企業。科技對社會的推動是巨大的。
這對做技術的人比較好理解,加入那個接近風口的領域就好了。所以我們一直強調“不講產業化時點的黑科技都是耍流氓”,也一再強調人工智慧已經進入收穫期,各行各業都將會被人工智慧改造。
VR/AR正在找到第一個產業突破口,VR大機率是ToC的遊戲,而AR大機率是ToB的遠端協作;而再過個三五年生物治療將會進入收穫期,基因編輯會得到廣泛應用……你只要按照這個節奏去找機會就好了。
但大多數人不是技術背景,該怎麼抓住技術帶來的機會呢?別急,其實你們的機會更大:
因為技術在人群中的擴散是有特定規律的,20年前矽谷的Geoffrey Moore就提出了跨越裂谷理論,說的是按照一個人接受科技的早晚程度把人分成五類:
創新者是技術的開發者;
早期採用者是看到新技術就會去搞懂、去使用的人;
早期主流是要等技術的易用性解決了、足夠好用才會使用的人;
晚期主流是要看到周圍的人都用了才會採用的人;
而最後一類叫拖後腿者,是怎麼都不用新技術的人。
人群中早期主流和晚期主流加起來佔80%以上,得主流者得市場。
但要讓早期主流使用,光靠創新者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靠早期採用者幫忙完善產品、總結使用經驗、乃至義務幫忙推廣,才能讓主流接受。很多優秀的科技產品,因為忽略了早期採用者的價值而導致失敗。
著名作家格拉德威爾在他的《引爆點》一書中也傳達了類似的理念:一個產品流行與否,最關鍵的往往不是發明人,而是最早期的擁躉,他們才是產品得以流行的關鍵。
這事其實不難理解,看看小米手機的流行和米粉的貢獻你就明白了。
而這些早期採用者不需要是技術背景,只要是願意第一時間採用新技術就好。這可是可以培養的,而且對科技企業價值巨大的崗位。
現在是科技普及到每個行業領域的時代,這樣的早期採用者尤其重要。如果你是那個在公司裡最早接觸和使用各種先進技術的人,保證老闆會高看你幾分,甚至會給你機會,研究如何把技術落實到企業實踐當中。
像人工智慧、雲計算、大資料、VR/AR等等,都已經有了很多實踐案例了,就等著更多早期採用者們把這些技術普及到更多領域呢。
而在普及的過程中,早期採用者們一定也是最早的受益者。這一切,不過都起源於你對新技術好奇,願意首先嚐試使用。
所以我們說,科技不是玩具,是工具,但抱著好玩的心態去用科技是對的。
更重要的是,美國普利茅斯學院教授Diego Comin提出,先進國家和落後國家的差別,不是看哪個國家接受科技的速度更快,因為落後國家接受科技的速度也很快。
而是看全社會接受科技的程度,先進國家接受科技的人口比例要大大高於落後國家。你看,能否有更多科技的早期採用者,甚至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先程序度呢。
最後,用好科技不光可以幫助就業,還可以幫助創業。我們在科技特訓營裡講過,創業最大的市場不是技術帶來的行為改變,而是技術推動社會造成的習慣改變。
也就是說,最成功的創業者不是最懂技術的人,而是最會用技術的人。像因為訂不到酒店而創立的AirBnB;因為打車難而開發的Uber;因為堵車而設計的超級高鐵等等。只要經常用科技,你也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創業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