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中國工業和資訊化

德國是全球工業競爭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在第三次工業化浪潮中,德國不僅繼續保持著傳統制造業中成熟技術的優勢,如汽車和配件、機械工程裝置、輸配電裝置、化工和電氣工程等,同時在尖端技術、醫療裝置和儀器儀表、環保與新能源開發等新興產業和尖端技術方面,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在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過程中,德國發展工業技術的經驗值得特別關注。

2013年,德國工業技術繼續受到全球權威機構的高度評價。聯合國工發組織(UNIDO)報告顯示,2012年德國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排名第2位(係數為0.5176),僅次於日本(係數為0.5409),超過美國(係數為0.4822)。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公佈的綜合創新能力資料顯示,2013年德國的綜合創新能力在歐盟成員國中排名第2位,僅次於瑞典,遠超法國和英國,比2001年的排名提前了4位,德國在創新單位數量、工業技術專利數量、中小企業創新、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培養、工業研發投入等方面繼續保持領先。

德國在許多工業製造業技術方面繼續引領世界潮流,這與德國秉承工業立國和追求製造業卓越的發展理念分不開,更與德國政府對工業技術創新的長期支援、德國工業企業對創新活動的積極參與、德國工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的積累密切相關。對此,我們有必要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進行討論。

首先,國家干預是德國工業發展的重要傳統。

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故鄉,19世紀後期,在魯爾地區形成了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叢集,一系列新興產業和工業技術都出現在德國。當年,德國政府通過國家干預工業創新的政策,使德國工業力量迅速崛起並超越英國,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工業技術創新中心之一。二戰後,德國工業在戰爭的廢墟中開始了艱難的重建工作,國家干預政策的重要性凸顯。德國政府不斷調整創新體系和政策,建立了有效的創新成果擴散機制,如德國政府在34個工業部門之間建立了96個聯合研究中心,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新技術成果的轉化,政府還要求大學與企業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時間。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政府積極促進大學、研究機構、企業三方在知識資源共享和工業技術擴散方面的深度合作,建立了許多技術與發展中心、科技中心、革新與技術創新中心等工業技術擴散機構,如北威斯特法利亞的技術中心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建立了2000多家高技術企業,絕大部分屬於中小企業,使新的工業技術成果在該州迅速擴散。21世紀,為促進工業技術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德國政府還採用更加直接的干預政策,如在風能和光伏能等新能源產業開發方面,實行“上網電價補貼”政策,在電動汽車發展上,實行免徵機動車購置稅的政策和對購買者提供購車補貼的政策,這種財政補貼政策在新興產業發展的初期階段發揮過關鍵的作用。

此外,德國政府還為工業的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商業環境,這對德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積累非常關鍵。美國學者施密特曾指出:德國工業技術具有“漸進”創新的傳統,這與英美等國“劇變”式的創新模式有很大區別,這種漸進創新對德國工業技術積累的貢獻頗大。由於德國法律確立了共同決策機制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德國企業中的勞資關係相對穩定,而穩定的勞資關係對工業技術的持續創新作用很大。一般講,德國企業員工為同一家企業工作的時間很長,企業主也更願意在員工技術培訓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因此,相對於英國的企業來說,德國企業擁有一支數量更多、技術更嫻熟的普通技工隊伍,他們對新工業技術的領悟和推廣能力很強,成為德國工業技術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

第二,重視工業教育和工業技術創新的制度化。

19世紀後期,德國已成為歐洲工業技術創新制度化的領頭羊,其重要標誌有兩個,一是建立大批工業教育機構,包括柏林技術大學、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1825年建立)、柏林職業技術學院和波鴻的企業管理學院,這些學校秉承“工業教育”理念,為德國工業發展輸送了大批高品質技術人員,徹底顛覆了英國工業化時代那種“師徒傳承”的技術擴散模式。二是確立了企業研發機構的地位,建立了大批工業研發機構和實驗室,如Bayer公司實驗室、Siemens公司實驗室、巴登苯胺公司實驗室、蔡司企業實驗室等,這些工業實驗室的建立徹底改變了過去“科學”與“技術”脫節的狀況,使科學家直接為工業生產服務。這些工業研發機構和實驗室不斷推出新的技術,確保德國工業在世界的領先地位。

第三,重視工業技術研發投資是保持德國工業技術優勢的重要因素。

德國一向十分重視工業技術研發投資,即使是在“成熟技術”集中的汽車和機械製造業,如果沒有持續的、大量的研究開發資金,也很難在當今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2012年,德國工業研發投資增長11.6%,英國只增長0.5%,法國增長2.3%,德國對新型技術的投資更多,2012年,德國政府提供了5億歐元給三家汽車企業,用於鋰電池開發和生產鏈建設,2013年德國政府投入電動汽車研發的資金被提高到20億歐元(預計到2020年累計投資將達到170億歐元)。德國多家企業進入2012年全球工業研發投資50強行列,其中福斯汽車(Volkswagen)以95億歐元研發投資摘冠,年增長率高達32%,BMW汽車(BMW)研發投資增長率也達到17.2%。博世增長率17%。歐盟委員會2013年工業競爭力報告指出,在全球2000家研發投資超過226萬歐元的企業中,歐盟有527家,其中德國有130家,英國有107家,法國有75家,德國224家公司的研發投資佔歐盟比例35%,而英法376家公司加起來只佔32%。因此,以企業為主體的工業研發投入的快速增長已成為德國保持工業技術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工業技術投資遭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由於德國一向重視實體經濟發展,金融危機後,德國工業R&D投資的回升速度和力度均超過歐盟主要工業國家。

第四,德國工業的競爭力還得益於其製造業中的中小企業擁有較高的專業化水平。

眾所周知,德國擁有許多全球大型企業,但德國更多的是人數很少的中小型企業,大約佔全部企業數的99%以上。德國的中小企業一般作為大企業的合作伙伴存在,這就決定了它們必須具有很高的專業分工水平,能夠成為大企業的長期合作伙伴,為德國工業創造出高品質的產品。因此,德國中小企業是德國工業技術創新中真正的“無名英雄”。實際上,德國中小企業是大企業生產鏈的一個重要元件,這種關係在德國製造業部門、特別是汽車製造業中非常普遍。德國中小企業通過與大企業的合作,不斷獲得最新技術並將這些新技術擴散至整個工業部門。

最後,德國非常重視傳統工業技術的推陳出新。

在此僅舉兩個例子:其一,德國是傳統的電力裝置製造強國,21世紀德國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成為歐洲最重要的風能和光伏產業基地。2012年歐盟106GW風電裝機中,德國獨佔鰲頭,達到33.3GW,德國境內的風電穿透率達10.8%,2012年歐盟光伏裝機容量超過70GW,德國佔32GW,德國境內的光伏發電比超過11%。德國在大型風力發電機組、薄膜太陽能電池元件等高技術含量產品的產能和產量上均位居世界前列。其二,德國是世界汽車工業強國,近年來,為保持領先地位,德國政府和企業都加大了對新型電動汽車的研發和推廣支援,成為歐洲最主要的電動汽車製造基地,德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使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產量達到100萬輛,到2030年使新型汽車產量到600萬輛。由此可見,德國已成功地把追求傳統工業技術的卓越和推陳出新兩種理念結合在一起,推出了一系列新興技術。

然而,德國工業的全球競爭優勢也面臨挑戰,如工業企業勞動力成本攀升、電力和能源成本上漲、一些關鍵技術領域人才缺乏等,但最主要的挑戰來自新興工業國家。德國在20世紀初曾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2009年德國“世界出口冠軍”頭銜被中國摘得,同時新興工業國家的崛起也使德國製造業倍感壓力。因此,加速本國製造業全球戰略的調整,深化與亞洲國家、特別是製造業大國——中國的合作,是解決這些挑戰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德國製造業生產鏈加速向亞洲地區延伸,中國已經成為德國製造業投資轉移的重點國家。德國汽車、機械、化工、電子四大產業已經紮根中國,2013年,已有超過7000家德國企業落戶中國,其中多數是技術含量較高的製造業企業,而1982年以來,中國從德國引進的技術已經超過1.8萬項。

因此,加強中德工業技術合作,既有益於德國保持工業競爭力,也有益於中國製造業的升級換代,總體上講是一種“雙贏”的關係。就中德工業技術合作而言,我們建議:第一,中國應借鑑德國的工業技術發展思路,追求工業體系的卓越和追求高新技術領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全球第三次工業化浪潮中,中國似有必要重新審視“德國模式”和“英美模式”,準確判斷哪種模式更符合中國的具體國情;第二,德國工業技術對中國製造業升級換代很重要,現在的中德經濟合作早就不是30多年前那種“中國出口礦產原料,德國出口機械裝置”的舊模式,中國出口到德國市場上的辦公裝置和計算機裝置比重日益提高,但德國在向中方轉讓新技術方面仍有較深的顧慮,主要是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高不高,對此,中國應採取更積極的舉措;第三,中國對與德國工業技術合作希望要適當,儘管德國已經成為向中國轉讓技術最多的歐盟國家,但中國對德國的技術轉讓政策時有微詞,事實上,如果中國企業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工業技術數量有限,那麼德國企業主動追求研發合作的興趣就不會很高,畢竟擁有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和國際專利數量,是企業之間研發合作的重要前提之一。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杭州綜保區“一個優化三個創新”為跨境電商高發展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