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和資訊化
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製造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大約90%的研發投資是在製造業領域,而70%的出口產品來自制造業。製造業可以有效地激發生產力的提升、創新和貿易,而這些正是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製造業也是世界產業轉移和調整的承接主體,決定著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格局中的國際分工地位。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製造業不斷地迅猛增長(圖1),目前中國製造業總產值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位。製造業在中國經濟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佔GDP的比重高達40% (圖2),給一億三千萬人口提供了就業機會(圖3)。國民經濟對於製造業的依賴性不可謂不高。
回顧過去,中國製造業的強勁成長是由一連串獨特的因素綜合推動的。這些因素包括:較低的人力成本、完整的產業鏈、完善的基礎設施、較強的製造和設計能力以及龐大的消費市場。以人力成本為例,中國的平均人力成本只有2.1美元/小時,遠遠低於美國的35.5美元/小時;此外,中國有完整的產業鏈,例如電子元器件的製造商在中國有3500多家,很多電子企業可以完全實現本地採購。相比之下,歐洲的電子元器件製造商只有700多家。同時,中國也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固定資產的投資在GDP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教育系統也為製造業提供了一大批有製造和設計能力的人才:在中國擁有高中以上學歷的人數已經達到兩億八千萬,這個數字是美國的3倍。還有不容忽視的一點是,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例如2011年全年在中國總共銷售了約1500萬輛的汽車,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的1300萬輛。
展望將來,全球的製造業即將進入一個增長和創新為主的全新紀元。這個新的時代為快速的市場需求變動和越來越多湧現出來的新科技所驅動。而在這個嶄新的環境下,發展中國家將不再只是提供廉價勞動力和零配件的來源,更將成為全球製造業的重要市場以及市場推動力量。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近年來,關於中國是否能在新形勢下繼續保持製造業競爭力的質疑之聲層出不窮。的確,製造業在中國的發展面臨著一些挑戰。這些挑戰大體可以分為四大維度:成本、價值鏈、客戶要求和需求變動。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過去十年裡迅速增加。相比之下,東南亞和南美等一些勞動力成本相對更低的地方對於外資的吸引力便開始逐漸增強。隨著中國製造企業拓展新的地區和渠道,產品數量的激增使得供應鏈的複雜程度大大增加。同時客戶對企業的創新能力、工程和製造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例如在面板產品方面,很多中國企業在品質上與南韓和日本的企業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而波動劇烈的經濟形勢和市場狀況也使得企業必須能夠更加靈活快速地改變以及時應對,否則很可能重蹈中國鋼鐵企業的覆轍:過去幾年內中國的鋼鐵企業對於全球市場需求不振反應滯後,不斷盲目擴張產能造成供過於求,使得企業本身面臨虧損的局面。
製造業五大型別製造業實際上是個相當籠統的概念,下面分佈著許多不同的產業,這些產業在產品、運營和生態系統方面都有著顯著不同。例如,鋼鐵和鋁業需要用到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而鋼鐵和鋁業的產品則是重量級的大宗貨物。因此,影響這些行業成功的因素就包括了能否掌握採購上游原材料的最佳途徑、能否取得低成本的能源和以及採用更為經濟的運輸方式。相比之下,對於另外一些製造業產業如醫療器械或者半導體行業來說,創新和設計新產品的能力則顯得至關重要。這些產業最大的需求是熟練的技術工人以及能夠取得更多的資本來進行研發並且升級生產裝置。
為了便於對製造業中的不同產業所面臨的挑戰進行全面細緻的分析,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根據製造業三大巨集觀特徵的組合,將製造業分為五大型別。每個同類型的子行業均具有相似的競爭力來源、受到相似的因素影響、並且在地域選擇上有相似的要求。我們認為這種歸類方法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框架,該框架有助於對製造業中不同子行業的需求進行全面的評估。而對於公司而言,該框架可以用來理解公司不同業務的演變和發展。以汽車行業為例,其電子元器件的供應商、機械零件的供應商、橡膠和塑料的供應商都有著不同的特性,需要區別對待。
我們是如何進行五大型別的分類呢?首先讓我們來觀察影響地點選擇以及競爭力的三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資源密集度(即勞動力、資本和原材料,包括能源所佔總成本的份額);創新密集度(即技術變革的速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商業化的創新程度能夠決定成敗);以及貿易密集度(即產品在全球交易的自由度以及企業是否能夠自行選擇生產裝置的所在地以及出口量)。對於資源密集度,我們採用三個引數來衡量:資金密集度、勞動力密集度和能源密集度。對於創新密集度,我們考慮了研發密集度(研發費用佔產出增加值的比例)。最後,對於貿易密集度評估,我們使用了兩個引數:出口量佔工業總產值比例以及價值密集度(體積價值比例)。
結合以上闡述的三個因素以及六條衡量引數,我們確立了製造業的五大型別分類,它們分別是全球創新和本地市場的結合型別(代表行業:汽車、製藥),全球科技以及創新業者型別(代表行業:消費電子、電信),勞動密集貿易型別(代表行業:服飾、紡織),區域加工型別(代表行業:食品、飲料)以及基本原料加工貿易型別(代表行業:鋼鐵、石油)。
這五大型別的製造業中,以區域加工型別為目前中國最大的製造業,該型別行業產值佔全國製造增加值約40%(從全球來看,這個型別的比例是28%,位居第二)。這個型別的企業一般集中在靠近消費者的地方和原材料產地。其產品並不需要很多的研發投入,但是生產過程相對自動化程度較高。
中國製造業的第二大型別則是基本原料加工型別,這個行業受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影響相當高。由於物流交通成本很大,從地域上來看這些產業也非常接近終端消費市場。
第三大類製造業是全球創新和本地市場結合型別,在全國製造增加值中佔14%(從全球來看,這個型別的比例是34%,位居第一)。這個型別的企業研發投入中等偏高,並且需要不斷的創新以保持企業的競爭力。這類製造業的產品特性決定了其生產設施需要靠近終端消費者,從而降低交通成本。並且該產業也比較容易受到法規和貿易協定的影響。
第四大類則是全球科技/創新業者型別,產品研發和生產網路對該產業有密不可分的聯絡。全球科技/創新制造業的產品,例如電腦、手機等產品,體積小、價值高,物流成本相對很低,可以很快地流向全球各地的消費者手中。
最後一大類製造業,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佔據到全國製造增加值中的9%。這個產業的產品有較多的出口需求。企業對於廉價勞動力的依賴性很強,同時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比較容易地轉移到有便利交通條件且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
前面所提到的成本、價值鏈、客戶標準的提高以及市場需求變動加劇這四大維度的挑戰對於以上五大產業型別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影響,各產業應注重於應對對於自身產業型別影響最大的挑戰。
製造業各類產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對全球創新和本地市場的結合型別的產業來說,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客戶標準的不斷提高。這意味著,這些產業需要有更強的研發能力和核心技術,從而針對不斷提高的客戶標準開發出能夠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每百萬人中研究員和技術員人數僅為852,遠遠低於美國的4,584。為了能夠抓住未來的市場,該產業應該改善研發條件,關注細分市場,避免過度設計,從而開發出真正適合市場的產品。同時也需要注意提高品質和改善品牌形象。
對於全球科技/創新業者型別的產業來說,主要挑戰則來自於日益複雜的價值鏈和客戶標準的不斷提高。目前全球這一型別的產品已經大多數實現了在中國生產。據統計,有59%的白色家電,50%的電視,70%的手機和68%的電腦都是中國製造。這些企業面臨的問題包括複雜的全球範圍的供應鏈,以及激增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而企業必須做到的則是,簡化產品組合,降低供應鏈的複雜度並改善設計才能實現持續增長。
對於勞動密集型別的產業來說,最大的挑戰是日益增加的勞動力成本和人民幣的快速升值,中國的勞動薪資漲幅已經高達16%,大大高於美國的2%。勞動力成本上揚給企業帶來了沉重的毛利壓力,企業需要考慮繼續提高自動化作業的比例以及增加中國以外的佈局,把足跡延伸到其他低成本國家,才能保證利潤的增長。
對於區域加工型別的產業來說,產業目前高度分散,主要市場分佈在三四線城市的廣大區域內,使得企業面臨複雜的分銷網路結構以及高居不下的倉儲和物流成本。目前仍有許多企業沒有根據客戶細分進行網路架構差異化,忽視了倉儲的重要性,從而導致運營中存在不少浪費現象,在運輸方面過於重視成本而沒有考慮到時間和品質的重要性。而在產品方面,仍有很多本地企業傾向於低端複製。
對於基本原料加工貿易型別的產業來說,全球的產能大多數集中在中國,其中鋼鐵佔45%,水泥佔70%,鋁業佔44%,這些產業正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需要更好的控制好成本才能渡過難關。對於這一產業來講,原料和能源佔到總成本的80%, 顯然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才是成本控制的關鍵。目前我們常常看到企業在能源改善上主要依賴於技術投資而非流程優化,高層次的能源績效指標未能有效地分解到執行層面;企業沒能擁有良好的能耗計量系統,在運營上沒有具體化能源成本,對能耗強調的不夠。而在原料成本方面,企業往往只看原料成本,忽略了因品質、等級等因素而損失的成本以及生產成本。另外在決策機制方面,這類企業沒有充分利用價值模型來支援採購決策。
中國製造業機會和挑戰並存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政治環境的動盪,中國的製造業也將面臨一個更大範圍的轉變。這些轉變包括需求模式的變更,不斷增長的投入成本,人才的短缺現象,新技術與創新性的傳播,以及政府決策對於製造業的促進與支援等。一些較強的勢力已經開始展現出其重要性:例如全球需求更多地向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傾斜;產品選擇的極大豐富從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增值服務具有越來越高的重要性;低成本區域的薪水增長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勢力只是剛剛嶄露頭角,例如能夠開發和執行生產工具和系統的技術人才的稀缺,以及在產品設計與製造過程中採用更強大的技術力量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並且對供應鏈進行更深入的了解。中國的製造業廠家以及決策制定者需要了解這些不斷增強的勢力及其背後的動因,才能夠不斷對決策和過程進行適當的調整。不斷增長的要素成本將會推動企業提高其自身生產力。在材料科技的發展中將會需要全新的生產工藝;而高效低價的自動化生產裝置則能夠在許多領域改變勞動力/資本的關係。這些發展趨勢將會帶來新的風險以及不確定性。從另外一方面來講,這些趨勢又代表著一個全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製造業的發展需要採取新的方式來迎合政策的變動。
毫無疑問,在新形勢下,中國製造業的挑戰和機會並存。依靠傳統的方式是很難繼續取得成功的。為了應對全球製造業的各種趨勢以及中國製造業所面臨的挑戰,我們認為中國製造企業有三大當務之急需要解決。第一點是實現卓越製造,其中包括改變管理人員重“硬體”(技術工具)、輕軟體(理念行為)的觀念,兩手都要抓;強調一線管理人員的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發展速度過快、一線經驗和能力缺乏的問題;克服文化差異,幫助管理者和員工認可持續改善的新工作方式;並且將效率改善拓展到整條價值鏈上去。第二點是向上遊進軍,這包括改變對產品開發的理念和態度:擺脫“求快、求便宜”的研發思維定勢;改變原有的研發模式,全面均衡地考慮價值鏈影響,並且遵循創意生成和決策流程,打造規模化的產品設計、培養技能、開發流程。第三點則是適應複雜的供應鏈,這包括重新思考需求規劃:鑑於長週期為基礎的需求規劃效率低下,規劃透明度和跨職能團隊合作水平不高,採用分級需求規劃,將“鐵板一塊”的供應鏈分解成多個靈活小片,提高管理複雜供應鏈的效率;以及在主動走進內陸三四線城市消費者的同時,重視規劃物流樞紐和物流資產的發展。
未來中國製造業的成功關鍵是以效率為主導而不再是以增長為導向,實現精益生產,排除運營流程中的浪費。在採購方面,需要建立快速的供應鏈和卓越的分銷系統,從而滿足老客戶的新需求以及新客戶的各項需求。在產品設計方面,要能夠以按照價值設計理念以最少的投入開發出客戶真正需要的產品。在人力效率提升方面,要通過繼續提高自動化程度和向低成本產地轉移來實現生產勞動成本率的最小化。最後,在能源/材料生產率上,需要採取改善措施達到單位能源/材料投入產出的最大化。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製造業能夠通過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並總結自身的實踐來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自身能力的增強,從而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