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一、從馬雲、柳傳志、王健林、馬化騰看人與人的區別

人的區別,不在於家庭身份,不在於長相,不在於上什麼大學。在於你的思想,你的思維,你的認知。

馬雲連做4個公司都失敗,越挫越勇,阿里是他的第5個公司,阿里巴巴在2014年到美國紐交所上市,市值200億美金,我的新東方比阿里巴巴早,我們在2006年就到美國上市了,新東方的市值到今天為止才75億美金。我終於看出,在他的認知中,前面的失敗是為了奠定未來做世界大公司的基礎。

人生需要的是穿透力,就是可以排除周圍所有的紛紛擾擾,眼睛盯著你前行的路。

創業是條艱難的路,很多“大佬”曾經歷你難以想象的困境:

柳傳志40歲擺地攤,創業初期被騙走2/3的資本,後遇到轉機併購IBM全球PC業務,做到從1億到10億;

王健林創業初期曾為了公司借高利貸,不懂行的時候曾一個專案打了222場官司。至今仍然覺得創業、創新、沒資金是最大的困難;

馬化騰曾為了支援QQ這隻企鵝,全公司給別人寫程式碼賺錢,還抱著改過66遍的BP跑遍會館,終遇慧眼識珠的IDG和盈科數碼,不然也沒有現在的騰訊。

二、如何提升思維

做創業,我們逃離不了環境和趨勢,這種環境不僅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還包括了幾千年形成的傳統思維、政治思維和宗教思維。

傳統思維就是從小到大生活環境造就的思維;政治思維來自於我們成長環境中的政治環境;宗教思維,我們從宗教極端分子身上可以看到,任何時候極端宗教思維都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思維,但是信仰這種思維的人完全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創業要成功,要具備穿透力能看清眼見的路,我們就不應該再受到思考框架的束縛,不應該為自己建立思維的圍牆、以偏概全,坐井觀天。

想要完善思維、不斷提升認知,我認為主要應該從以下4個方面來做:

第一,多讀書,尤其是要讀有思想性或者表達了新思想意識的書。

第三,要多行走。經歷不同文化看待同一事物的出發點。

第四,要儘可能多反思、多提問。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個人最難的事情就是know your self(認識你自己)。創業者、企業家要與公司共同成長,更應認識自己,不斷進步。

當你花了大量的時間提升自我,卻感覺沒有明顯的進步,該怎樣做?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一萬小時定律,如果一個人在一件事情上花費一萬個小時,原則上就能成為專家或者達到熟能生巧的狀態。但我一直認為,我們只花一萬個小時是不夠的。如果你在工作或學習上花一萬個小時,但卻只是簡單重複,那麼你是沒有辦法提升自己的。

第一,任何花時間取得進步的事情一定要設定目標。

第二,設定目標並不斷努力的同時,要尋找方法和創意。質的變化是人類主觀能動性參與所帶來的結果,就是要你不斷從所從事的工作和學習中尋找新的方法和創意。尋找新的思想、新的突破極其重要,這是從量變達到質變的首要條件。

第三,在我們生活中,光靠自己琢磨是不夠的,需要多求教。企業成長也是如此。

三、創業要考慮4個因素

創業24年,我總結了創業需要考慮的4種因素:謹防偽創新、偽創業;不急功近利;有通向大市場的商業模式;能持續發展;合夥人、CEO靠譜。

1、不要偽創新、偽創業

現在,創業的大環境有一定的誤導性。有一點點想法,就可以要幾個億的估值給你看。

現在,很多所謂移動網際網路的創新,在我看來都是偽創新。理由非常簡單,他實際上就是通過移動網際網路,把原有商業模式去中間化,搞流量,然後再找商業模式。這點事大家都會。商業模式很容易複製,最後拼的是人、他能調動資源的能力、速度。

我鼓勵大家創業,但是不鼓勵盲目創業。我比較主張創業人士積累一定的經驗以後再去創業。大學還沒畢業或者剛畢業就去創業,失敗率會高很多。

人生總要有幾次全身心投入的機會,這樣才能淋漓盡致地體會人生。創業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情,但也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情,希望大家在投入之前能做好充分準備。

2、不要過於急功近利

創業不要急功近利,每天拼命幹有時候不一定管用。過程可以加快,但是過程不能越過,這件事情,大家應該能夠明白。

任何一個創業者把一個小公司自己慢慢地做大,做成大公司,可能會花幾年甚至十幾年。網際網路時代來了,時間可以縮短,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的能力可以缺失,也並不意味著你可以越過創業的過程。

你的創業路徑,商業敏感性,客戶的忠誠度以及發現客戶的能力,團隊建設能力,公司結構治理能力,和世界上的經濟資源,以及國內所有的資源接軌的能力,都絕對不可能越過。

3、能持續發展

什麼商業模式才是好的商業模式?

(1)老百姓實實在在的需求,是最重要的。

你提供的東西是不是人們的真實需求,這很重要,如果不是真實需求,就會很麻煩。

不要一想到一個商業模式,就立即行動。一定要深刻了解你的客戶是不是有這個需求,是剛需還是非剛需。

我們在創業之前,一定要想好這件事情不管是拐彎賺錢還是直接賺錢,到底是不是客戶最需要的狀態,這是非常重要的。

(2)所有的資源能否支援創業持續發展下去。

創業中間有一段時間處於虧錢的狀態沒有問題,但最怕的是一直虧下去,又沒有資源來銜接,比如說你的商業模式,如果經過了翻來覆去的認證以後,還是沒有任何人願意給你投資,你就要稍微謹慎一點,一定要反覆就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甚至包括團隊組建,不斷琢磨、變革、升級,直到最後能夠打通資源。

(3)要把自己打造成獨一無二有威望的創業者。

團隊可以吵架,但是你作為創始人,到關鍵時刻,就是要說一不二的,你不能對公司失控。

(4)合夥人靠譜、CEO靠譜

合夥人不是找的,是碰的。中國創業公司的合夥人一般有三種:

第一種是幾個同學、朋友一起創業,但將來公司散架的可能性比其他公司大很多,因為一開始是一幫朋友做事,到最後很難界定誰是公司核心。如果是這種情況,必須快速界定合夥人的主次關係。

第二種是一個人先想了方法,然後找人,形成團隊。這種的團隊相對穩定,最初的那個人如果具備能力,就是團隊核心。

第三種就是新東方模式,一個人先做了幾年,再找合夥人,但現在,網際網路的速度已經不允許這樣的節奏了。

現在找合夥人可能難度更大,原來可以找能力單一的人,現在必須找在技術、市場、營銷方面各自有專長的人。現在創業者年齡都小,處理人事關係的經驗很弱,所以散夥的情況多。

創始人本身必須是一個真正的領袖型人物,而領袖型人物是慢慢鍛煉出來的,創業成功的人通常也不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而是綜合性能力比較強的人,他能夠整合領域的專家為自己所用。

這一點與國外還有些區別,你可以看到不管是比爾•蓋茨、喬布斯還是馬克•扎克伯格,他們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自己本身就是科學家。

另外,國外的人事關係、社會關係,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而在中國通常能夠用人並將社會資源結合起來的人才能把創業做起來。比如馬雲,他不是網際網路出身,但是做了很成功的網際網路公司。因此,以下三點就特別重要:

第一,平衡機制特別重要。

項羽為什麼沒有做好?因為:

利益分配不對,功勞是自己的,錯誤是部下的,這樣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有團隊。

自己拍腦袋,不讓團隊參與。劉邦的任何事情都是讓團隊參與的,他是領袖,他做決策,但他會讓團隊參與。

真正的領導就是變色龍,堅持往勝利走的前提下一定要關照團隊成員。

第二,對時間和資源的最佳把控。

什麼時候融資,什麼時候對接政府資源,什麼時候用什麼人,這些東西非常重要。對Timing(時機)的把握非常重要。如果時機不對,就會錯失良機。

第三,確立創新、開放的系統和結構的顛覆能力。

一般來說,這是針對後期做的比較大的公司。比如新東方現在面臨的就是這兩個問題,我這位董事長考慮最多的是這兩條。很多員工大部分工作了5年以上,每年工資漲40%不好做了。面對這樣的情況,你的創新和顛覆能力非常重要。這個我們以後會有機會不斷探討。

四、有以下5種能力的人會更易成功

我認為,有以下5種能力的人會更容易取得成功:

首先,有逆商的人。逆商即面對失敗、艱難困苦、災難和打擊,能夠重新振作,因此變得更加有決心,願意去應對困難的一種個性特質。

當一個人面對失敗不害怕,願意絕地反擊,他就擁有了東山再起的能力和機會。

其次,有自律能力的人。自律即能夠給自己規定目標、設定方向,堅定不移地排除各種干擾、誘惑和慾望,繼續前行的一種能力。

第三,專注力的大小。專注力即能夠在一定時間之內專心致志於一件事情,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的能力。

從小方面來講,能在專業方面做到極致,成為所學專業的佼佼者;

從大的方面來講,就是不把事情做大絕不罷休;

從情感上來講,就是能對喜歡的人和事物產生深度感情,更加容易達到人性的成熟和廣闊。

同時,因為專注而帶來的深入和探索,也能讓我們比較容易達到對某些事物的深度理解。

愛迪生的專注帶來了電燈,愛因斯坦的專注發現了相對論,喬布斯的專注有了蘋果智慧世界。

第四,學習能力和冒險能力。學習能力主要分為內外兩種。內在的學習能力即自我反省,外在就是閱讀能力。

我們通過讀書去了解各種新的思想、創意和經歷,同時,不斷進行自我反省,使自己的領悟、分析和判斷能力不斷提升。

冒險能力,我把它界定為走出去的能力。因為一個人如果自我滿足,通常會止步不前,或者擁有一份舒適就再也不去思考其他東西。

一個有冒險能力的人願意放棄自己的所得和優厚的環境,去迎接新的挑戰,開拓新的市場,走向新的陌生領域來證明自己能夠取得更好的成功。

所以這兩種能力實際上都是一個人從外界獲得自己原來不具備的能力的做法,並且藉此使自己能夠多角度、多視角來看問題,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這樣生命就會更加波瀾壯闊,擁有更加美好的人生機遇。

最後,有融合能力的人。融合能力即能夠在人群中混得很好,甚至成為核心領導人物,融合別人並且藉助別人的力量共同來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

如果一個人的個性中體現這5種能力,這個人就離成功比較近了。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濰坊秦池酒廠:天價"標王"的成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