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作者|陳蓋茹

作為50天閃電過會的醫藥界“華為”,無錫藥明康德(603259)新藥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藥明康德”)的一舉一動都備受業界關注。

據企查查資料,藥明康德是全球領先的製藥、生物技術以及醫療器械研發開放式能力和技術平臺公司,為全球客戶提供創新醫藥研發服務。公司成立於2000年,總部位於中國上海,擁有10,000多名員工,在中美兩國均有運營實體。法人代表李革,註冊資本117006.2286萬元,最大股東HKSCC NOMINEES LIMITED持股10.41%。

藥明康德:不存在IPO之前大股東以不合理低價突擊入股?

藥明康德8月30日釋出澄清說明公告稱,公司股本形成過程中,不存在相關報道所述IPO之前大股東以不合理低價突擊入股的情況。公司股本形成過程及歷次變化均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並獲得了所需的內部及外部批准。

藥明康德表示,相關報道中所述2016年3月14日IPO前突擊入股的交易,事實上屬於為籌備公司A股上市而由投資人進行的內部股權結構調整,目的是使參與公司境外下市交易的投資人能夠通過其自身及/或其指定關聯方設立的主體直接持有公司股權,而交易定價僅是為了完成內部股權結構調整而根據適用法律確定的合理對價。相關投資人取得公司股份的實際成本已於2015年12月10日通過支付公司下市交易對價的方式支出。

關於股權激勵業績考核要求,藥明康德稱,從目前公司股權激勵計劃的實施情況來看,基本達到了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預期效果。公司2018年激勵計劃授予股權的員工,截至2019年6月30日,保留率超過96%。反映了公司員工對於股權激勵計劃的認可度和參與度高,有利於提高員工的工作穩定性及工作熱情度,進而保障公司業績持續穩定增長。

商譽埋下“地雷”?

值得注意的是,藥明康德2017年9月30日的商譽賬面餘額為10.59億元,相較2017年3月31日的3.8億元,短短半年增加了6.79億元。

商譽是能在未來期間,為企業經營帶來超額利潤的潛在經濟價值,或一家企業預期的獲利能力,超過可辨認資產正常獲利能力(如社會平均投資回報率)的資本化價值。

IPO日報發現,藥明康德的商譽賬面餘額增加178.88%,主要是由收購輝源生物的檢測分析業務-藥效評價與檢測業務導致。

上述收購導致藥明康德商譽增加了約6.89億元,然而,目前輝源生物(指輝源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業績似乎沒有藥明康德當初預想的那麼好。

申報稿顯示,2017年5月,藥明康德以參考評估價的方式,用了約10.28億元從HD Biosciences的手中收購了輝源生物的全部股權。

輝源生物2016年末總資產約為2.23億元,約相當於藥明康德收購價的21.7%。另外,輝源生物2016年利潤總額為5125.16萬元。

然而,被收購後的輝源生物2017年9月30日總資產下降至1.99億元,下降金額為2417.4萬元。且輝源生物2017年前三季度的淨利潤只有133.2萬元,雖然僅是扣除過所得稅的前三季度的淨利潤,但這樣的業績不得不令人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藥明康德2017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約為10.63億元,輝源生物尚未計提跌價準備,如果輝源生物業績不佳,計提商譽減值可能會對藥明康德利潤產生一定的影響。

公開資料曾顯示,不少上市公司就因計提商譽減值等原因造成利潤大幅下滑,以致“變臉”。有媒體報道,包括拓維資訊、巴士線上等上市公司在內,商譽變化對公司淨利潤產生了影響。對此,有分析人士曾表示,商譽減值已成為上市公司利潤的“雷區”。

利潤暴增的背後

資料顯示2018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4.09億元,同比增長20.29%;實現歸母淨利潤12.72億元,同比增長71.31%。剔除匯率變動的影響,藥明康德營收增長達28%。

良好的業績增長主要由內外兩大因素所“左右”,外部的市場環境造就了CRO行業的快速崛起,內部藥明康德的企業優勢,使其成為CRO行業當之無愧的龍頭。

據悉,近十年全球醫藥行業進入了“專利懸崖”的階段,使得製藥廠對外面臨著仿製藥的衝擊,對內卻沒有足夠的新品上市,致使其業績一落千丈。

藥明康德的主要客戶來源於全球製藥巨頭——強生、默沙東、羅氏等。近兩年其銷售收入增長趨勢明顯,第一大客戶強生的銷售額從2016年的3.9億元增長至2017年5.8億元,其他的客戶也有相應的增長。

目前,藥明康德的客戶數量超過3000家,主要覆蓋全球前20的大型製藥企業。

截至2017年底,藥明康德為客戶提供的在研新藥開發服務1000餘項,並同時支撐著包括輝瑞、默沙東等全球知名藥企的200多個臨床I-II期、30多個臨床III期的小分子化學藥的生產。

而在維持海外業務穩定增長的同時,藥明康德也在大力拓展國內業務。資料顯示,在CRO業務方面,藥明康德中國區實驗室服務收入佔比由2014年的65%攀升至2017年的73.4%;CMO業務方面,國內客戶的銷售佔比也從2015年的6.3%增長至2017年的12.2%。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先鋒金融的張振新到底死了沒有?我們聯絡了當地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