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第115次在早晨8點一起聊投資
肖志剛是我很喜歡的一名公募基金經理,以性情直率、敢說敢言而聞名。
我經常向他諮詢一些關於公募基金的刁鑽問題,這篇精選2個有趣的問題,供大家更深入的了解公募基金。
01 關於高點賣基金問:
請教肖總,在2015年5月,大盤已經處於明顯的高位。估計基金經理這時候很清楚賣出去的基金後面大概率會虧錢,但看到基金依舊大賣,基金經理此時的內心是種怎樣的心情?
答:
首先,肯定超過一半的經理認為這次不一樣,6000點只是時間問題,我印象很深。他們的心態是,立功的機會到了,6月3日有一隻新基金建倉,東財樂視漲停。
其次,另外一小半謹慎或踏空的人,自然覺得發基金對自己不是好事。因為虧錢責任早晚自己擔,吃肉沒趕上也就認了,至少別再捱打吧。
所以這個時候一個辦法是少攬活,新的基金能不管就不管,掛名了那是沒辦法,但內部分得清責任就行,最好能多掛幾個人名字,外面也能少捱罵。
對基民的賺虧,倒沒想那麼多,不會特別對待,總覺得吧,不買這家也會買那家,無非在哪虧的問題。
股市賺錢虧錢吧,不能深究,戴志康當年坐莊的時候,某天高位出貨了一隻股票,高興啊,下樓路過散戶大廳,聽見一個老太太更高興,說那個牛股今天終於給了上車的機會,滿倉踏實了。
老戴心善,從此信佛,不再坐莊了。
02 關於基金經理內心想法問:
請教肖總,公募基金經理如何看待基金“好賣不好做,好做不好賣”的問題?
答:
之前寫了一篇“基金經理為什麼越來越難”,講的是基金公司與基金經理的博弈關係。這裡其實有好幾重的博弈,包括高管與股東的博弈,基金經理與高管的博弈,銷售與高管的博弈。
這裡有一個關鍵背景情況,就是公募員工的年收入構成中,年終獎佔比較高,一半是普遍情況。
但這種想法我一直不太認可,因為我認為公募基金的錢是永續的,只要不清盤,業績就一直是連續的。
規模大一點小一點倒是其次,反正大多數基金經理的考核跟規模不直接掛鉤,就算掛鉤也不影響長期理念的踐行啊。
直到有一個基金經理跟我說,別看公司老吹有多少多少客戶,其實啊,就一個客戶。
我才恍然大悟,這話適用於幾乎所有的基金經理,因為他們唯一的客戶,就是自己公司的老闆,有可能是投資總監,有可能是總經理,總之是那個決定他失業與否,決定給他多少獎金的人。
因為老闆的存在,會每年來算一下賬,基金經理於是只好按照一年為維度來安排自己的工作。
那老闆為什麼一定要每年算一次賬呢?因為國內幾乎所有基金公司的高管,都是職業經理人,也都是靠工資獎金過日子。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公募牌照只發給持牌金融機構,不發給個人。
同時,總收入裡獎金比例又很高,那當然應該向股東爭取啊。這個時候,基金經理的業績,基金管理規模就成了向股東、董事會談獎金包的最重要籌碼。
這樣就解釋通了為什麼基金公司除了爭業績排名之外,更熱衷於規模排名,甚至用貨幣基金沖年底規模。
銀行在以前有存貸比約束的年代,衝一衝分母即存款,滿足監管,這我還能理解。但基金公司幹嘛衝呢?直到把這個事跟獎金掛鉤我才理解了。
到這裡就可以簡單總結一下,正是因為基金行業的獎金制度,導致了基金經理的短期行為。
這個觀點的另一個印證是,全國社保、外管局儲備司這樣的體制內機構,年終獎佔全年收入的比重極低或者可忽略,領導員工都是如此,他們當然也就不會有短線投機的動力與壓力。
國外的機構,其實很少國有企業,很多時候基金經理自己就是老闆,所以大概率也不存在委託代理困境。
目前多數基金經理的收入跟規模是不直接掛鉤的,有時多管一隻基金不加一點工資的,這一點其實就決定了基金經理沒有興趣多管基金,更沒動力在高位賣基金。
那麼,基金行業的獎金制度為什麼是這樣?
一個原因是收費模式有關,另一個原因是外在大小年太明顯,得激勵大家抓住大年。
收費方面,努力賣一次基金,以後年年收管理費,那就要重獎當年賣基金的啊,所以還不能實行那種把獎金都攤到平時工資的制度,否則沒激勵作用了,要想激勵,那就得工資低獎金高才行。
類似收費模式的是賣壽險的,那些保險經紀人賣躉交保險的提成,好像能佔到首期保費的一多半了吧。
像廣聯達這種轉雲的公司,對銷售的激勵制度應該也要變的,值得研究一下。但廣聯達面臨的外部客戶還是相對穩定,可以給銷售人員定今年賣100個帳號,明年賣120個,在這個基礎上算獎金。
但基金行業的外部環境變化太快,屬於看天吃飯。
定少了吧,萬一碰上行情好,獎金相對於白給,老闆後悔,於是年中追加任務。
定多了吧,碰上股災沒完成,老闆還得給獎金。
只有碰上行情差任務少,或者行情好任務多,老闆還能守信用,也就是說有一半的概率老闆會違約的。
老闆跟基金經理的博弈尚且可以用排名來解決,而老闆跟銷售的博弈更難。
這陣子發了那麼多爆款,你們都不知道那些踏空的老闆有多喪心病狂。
銷售的最優策略就是在高點多圈規模,多儲點過冬,努力做到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高管們跟股東博弈的時候,要麼靠業績,要麼靠規模,所以高管與股東的一個博弈,衍生為高管與基金經理,高管與銷售的兩個博弈。
現在指數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這算是高管與基金經理這個博弈的妥協,不跟基金經理玩了。剩下高管與銷售的博弈,依然在繼續。
在基金公司其實價效比最高的,是不參與博弈的中後臺員工,離職率最低,最難的是高管,也是離職率最高的,我甚至懷疑比基金經理離職率還高。
有一次無意中混到一個基金公司高管論壇,一個個總經理輪流上臺罵基金經理,從頭到尾。
無論是高管還是銷售,賣完基金就不負責了,典型的管生不管養。
這幾方角色中,對投資者的負責任角度看,也就基金經理還算站在投資者這邊,所以我前面文章寫的結論是,公司收割基民的同時也坑了基金經理。
PS:看到這,大家可能會理解為什麼我之前一直說:指數基金判斷起來,要比主動基金容易得多了吧。
OK,今天就聊到這,我們明早8點見。
下面是最近一期的估值表: